资本膨胀和收缩这对矛盾范畴背后的辩证法
马克思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23章谈到资本具有膨胀和收缩的运动规律的。他是在谈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规律的时候说的。为了引证全面,我多引些:
————
大体说来,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因此,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又被游离的程度。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对于这个现代工业来说,如果有下面这样的规律,那确实是太好了:劳动的供求不是通过资本的膨胀和收缩,因而不是按照资本当时的增殖需要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膨胀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得过剩,而是相反,资本的运动依存于人口量的绝对运动。然而,这正是经济学的教条。按照这个教条,工资因资本的积累而提高。工资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这种增加一直持续到劳动市场充斥,因而资本同工人的供给比较相对不足时为止。工资下降,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资的下降,工人人口逐渐减少,以致资本同工人人口比较又相对过剩了,或者象另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工资的降低和对工人剥削的相应提高,会重新加速积累,而与此同时,低工资又会抑制工人阶级的增长。这样一来,就又出现劳动供不应求、工资提高等等情况。这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运动方法啊!
————
我加了下划线这段话是马克思用否定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简单来说人口的多少是由资本决定的,而不是人口多少决定资本的多少。资本才是人口的数量的真正主宰。
但是我们今天不是来讲人口规律问题的。虽然这个问题涉及到马克思的人口问题。
我们实际上是要探讨事物成熟后,定型后的运动特点。
因为我们知道,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构建了一个模型,一个发展的模型,即是资本是如何从商品这个萌芽物一点点发展演化为庞大的资本的形态的。
当然,到了资本形成的时候,资本演化的任务就完成了,只剩下往死亡和枯萎的方向走了,但是暂时这还不是马克思的任务,也不是我们暂时讨论的任务,我们只是想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事物成熟后的运动特点的。
马克思在总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规律时候说到了资本的运动特点:即资本的膨胀和收缩。可是资本的膨胀和收缩是什么呢?
资本的膨胀和收缩就是资本的自身运动。
但是到此我们也看到,马克思这里其实一看到了事物自我的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收缩和膨胀。这是事物成熟之后,形成之后自我运动的表现。这个过程是孕育新的事物的过程,是成熟的事物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好比人一样,一会胖,一会瘦。
《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消,消亡。息,孳生。周易中的这个解释颇为符合马克思这里论述人口问题的增长和减少。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宇宙中最大的,或者就是宇宙自身就跟一个封箱一样。这里的不屈,其实就是再说膨胀和收缩。《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里面的用语几乎和周易里面的语言是一致的。庄子这里的终则有始就是循环的意思。可以说这里谈到了两个运动,一个状态。两个运动就是膨胀和收缩这对运动,其次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一个状态就是赢虚,当然赢虚也可以看作是一对运动,虚就是变空了,就是收缩,而盈就是增长,就是变实在了,里面东西多了起来的意思。这与资本的增殖是一致的。资本的增殖就是多,当遇到经济危机走到了经济低谷,那么就是虚。从老子的话说就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虚就是盈的原因,少就是多的原因。老子是反对马太效应的。即反对线性思维。老子还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河上公:谷者训养也。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夫人能清靜虛空以養其神,不為諸欲所染,使形完神全,故不死也。
王弼: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苏辙:谷至虚而犹有形,谷神则虚而无形也。
司馬光: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天地有窮而道無窮,故曰不死。
王元泽:谷應而不窮,神化而不測,萬物受命於我,而我未嘗生未嘗死者,谷神也。言神則極矣,而加谷者,且言能虛能盈,而又能容以應也。
陈鼓应:“谷神不死,谷,形容虚空。神,形容不测的变化。不死,喻变化的不停歇。
南怀瑾:“谷神”之所以为神的道理,便是因为它的中间空洞无物,因此而形成其中的空灵作用。正因其中空而无物,才能生起看似虚无,而蕴藏似乎妙有的功用。
曾仕强:什么叫作谷?老子出生的河南是多山的,四面绕山,当中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个谷是够大的。笔者解:谷,又为“浴”,原义指山间水道出川入潭的谷口瀑布。
谷为水的源头之一,其特性为自身既不生水,也不存水,雨水流入溪、川,溪川之水流入谷,谷水不断地汇聚而又绵绵不绝地顺势下流至江海。以谷这一特性引申出道的特性为万物之源头、生生不息、向下流、不盈、不自生、不居、长久、不死,也应了禅门一句悟道之语“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修正《道德经》的千年谬解 (一):“谷神不死”的“谷”到底是指什么?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3093981)但是,无论怎么解释,这个谷都是低矮的空虚的特征,这点是没有错的。简单来说这里也是在说明低谷是发展的起点,真正的源头,如果没有低谷,那么也就不会有发展。因此,空虚是发展的源头。这与资本的收缩的时候的状况,与经济跌落低谷的状况是一致的。我们中国人千年之后,依然在使用低谷这个词。
中国的汉语的“谷”有山谷和稻谷的两个意思。可是山谷呢是代表了空虚,空洞。因为中间是空的。老子里面有谷神不死的说法。可是呢,稻谷,谷子,都是粮食,是实实在在的的东西,是哲学上的有,是实,而不是虚,不是无,不是空。可是我们都用一个谷字来代表了。但是德文的代表粮食的谷的字和山谷的的单词都不是一个。不过德语中表示山谷的词“Tal”却没有粮食、谷穗的意思的词Getreide。此外,Bergschluchten 是峡谷的意思。
我们的汉语的谷字就表现了哲学的辩证法,即完全相反的意思却集中在一个字上面。
这种思想,还有我们的革字,本来是皮革,就是保护的意思,可是还有革命,就是变化的意思了。也是完全相反的意思由一个字
来表示。
而黑格尔还说我们的汉语缺乏辩证法,这当然是他不熟悉汉语的原因。
应该说这里的虚实的关系,或者说是赢虚的关系乃是收缩和膨胀的矛盾运动,以及周而复始的运动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在前面说了膨胀和收缩之后紧接着就说了资本大增殖的问题。
而黑格尔的小逻辑曾谈到他的理念发展到了概念的阶段会有什么特征,他说的是数量。即事物发展到最后就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那么,资本的这种膨胀和收缩的运动实际上就是资本在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
我国的庄子秋水中说: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 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 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在庄子这里宇宙万物其实也只有量的变动,而没有本质的变化。特别有有有意思的是庄子在这里用大海的例子特别提到了数量变化只有盈虚的变化,即多和少的变化,而没有其他的变化。
其实,资本论第一卷的第23章的内容也是如此,即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这不过也是再说资本的数量的变化,即多和少的循环反复的运动对工人阶级的变化。而资本的发展,即量的发展,就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终结,即资本成型的终结。
当然资本论第一卷还不是重点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问题,不过理论的阐述是必要的,在这里,这里囊括了资本论之后的内容。之后的的内容都是从第一卷萌芽的。这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当然,资本的再发展就只能是资本被消灭,产生新的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