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护主义原来保护的是官员自己
地方保护主义原来保护的是官员自己
蔡金安
上市公司紫金矿业最近麻烦不断,2010年7月3日污染事件的阴云还未散去,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在7月16日晚再次发生渗漏事故。事实上,紫金矿业多年来一直在污染的漩涡中发展壮大。
既然污染如此严重,为何一直安然无事?
当地居民直指污染问题与地方政府保护有直接关系。而环保局知情人士也称,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联系,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真相到底如何?
笔者经过了解,发现了其中的详情。
官员与紫金矿业息息相关。
1、公司管理团队有浓厚的官员背景
据调查,紫金矿业在发展扩张过程中,公司管理团队有浓厚的官员背景,多位管理人员曾供职政府部门,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相当部分有政府部门工作背景。
紫金矿业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副董事长刘晓初曾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委员会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总裁黄晓东曾任福建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福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处长,处长;副总裁李四德是国家首批黄金投资高级分析师,曾就职于原国家黄金管理局、冶金工业部黄金管理局、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历任副处长、处长,投资部主任、咨询委主任、局副总工程师,2003年至2005年就职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任总工程师和投资决策、安全和预算考核委员会副主任。
同时,该公司多位独立董事也拥有政府部门工作背景。独立董事陈毓川曾任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独立董事林永经曾任福建省资产评估中心主任,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
2、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联系密切
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从紫金矿业的股权结构我们不难发现政府一直袒护着紫金矿业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利益的驱动。”当地一位官员表示。
紫金矿业2009年年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是代表福建上杭县国资委的闽西兴杭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持有28.96%股权。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曾对媒体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紫金能高速发展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近几年,上杭县当地有多位政府官员前往紫金矿业挂职或任职,还有一些官员或多或少通过各种渠道拥有紫金矿业股份。
紫金矿业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紫金矿业监事会主席林水清此前为上杭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去年11月加入该公司;监事林新喜曾任上杭县纪委副书记、常委,于去年11月加入该公司。
原上杭县人大主任林锦添曾担任紫金矿业的党委副书记,如今改任党委常委;至今仍未退位的县政协主席温文标兼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据知情者透露,温即将从政协退休,在退休之前为自己谋得该职位;原县人大副主任范志喜退休后任该公司党委常委;原县党校校长郭文生任该公司总裁办主任。
早在去年6月18日,紫金矿业发布公告称,公司监事郑锦兴因工作变动请辞。而在此几天之前,郑锦兴从董事长陈景河处受让了100万股公司股份,交易价格为9.15元。也就在去年6月18日,武平县人大常委会任命郑锦兴为武平县副县长。而郑锦兴原本是武平县政府的公务员,后任上杭县副县长。2006年8 月,郑锦兴辞职下海,到紫金矿业做监事,在紫金矿业“淘金”近三年后,又回到了官场,并保持级别和职位没有变动。
反 思
从上述材料不难看出,众多官员利用自身的权力优势,挤进这个跻身国内 500强的企业,成为抢夺紫金矿业的对象。他们或身兼该企业要职,或被委以闲职,共同抢夺该企业的利润,享受十几万到几十万元的年薪。这些在位的或退休的官员,都有很大势力,可以呼风唤雨。由于他们只关心分享紫金矿业的利益,不关心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自然千方百计掩盖该企业的污染状况,阻扰环保部门的调查处理,于是,紫金矿业多年来一直在污染的漩涡中发展壮大,直到最近发生了无法掩盖的严重渗漏事故,其存在的问题才被世人知晓。
从中,我们也看出官商一家的危害有多大。正如上杭县政府一位官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的那样:“紫金矿业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地方保护主义肯定存在,也容易使其环境风险问题得以掩盖。在环境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走过场。”
该案例再一次说明,地方保护主义原来保护的是官员自己。该案例也警示我们:必须彻底杜绝在职和退休官员在企业任职或挂闲职,才能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这个毒瘤。
20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