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产业为何日渐衰微
还有几天就国庆了,除了打工人发愁自己又得加班,还有一批人同样在发愁。电影院在疫情的不断冲击下苦苦支撑,正期待在国庆黄金周能够得到喘息,但预售的数字实在是无法让人感到心安。连续数年来,国庆黄金周的假期在实际性的不断缩水,当然票房也是。
不只是电影行业在不断衰微,我们的图书行业、动漫行业、游戏行业,几乎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在全面败退。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的仍然有诸如《长津湖》、《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一类的优秀作品。但是提振市场却大多还是得依靠进口的欧美大片。曾经,我们的上美影创作出独特的水墨动漫、皮影动漫,而现在,动漫几乎成为了日本动漫工业的专有名词。看看歌单,除了网红歌曲来来去去,成为经典的还是十年前的周杰伦。
尽管我们看着自己家的电影工业是如此的痛心,但是我们仍然更愿意消费海外的文化产品。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希望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能够得到更多样、更复杂的信息。同样的时间,能够接受的文字信息比图像信息少,于是电视打败了图书。可选择的信息比固定的信息更多样,于是游戏对电视形成了挑战。尽管“震惊部”吸人眼球的标题一直被人所诟病,但是它的成功,便是来自于人们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信息。
但是现实则是,在供给侧,我们没有能力提供复杂多样的信息。这与文化载体无关,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音乐,亦或是视频。根本问题在于,在996的严酷劳动情况和“竞争优势”的极低的劳动力价格下,人们严重缺乏生活空间和自我认知。都说艺术源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生活单一的情况下,艺术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我们的文化消费者,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得不在极短时间内获得超量的信息才能够得到满足。很难想象,一个白天被各种事务性工作来回拉扯,或者在流水线上干了十二个小时的人还能有精力去再多花一点脑力,去读上一本书。整个人瘫倒在床上,刷着“短视频”才是常态。
文化产品供给侧生产能力疲软和消费侧对新鲜信息的渴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空隙。这些空间几乎是拱手让给了欧美或者日本等地区的文化产品肆意占领。音乐工业上,几乎是把国外的唱片产业里的成熟旋律直接照搬,更有甚者,都不需要自己填词,随便翻译翻译便是自己的“新曲”。
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很多。文化产业内,审核政策的不连续性、不公开性、不透明性,导致了所有的产品在生产前,为了确保能够通过各个通道,到达终点,必须在最糟糕的前提下做打算,以免自己的劳动付之东流。一方面,制作最简单的,中性的,缺乏信息量的材料,用堆砌华丽的辞藻,来掩盖内容的无物。简单来说,就是用诸如“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关键”的车轱辘话来糊弄人。另一方面,只能做国内有人走过的安全的材料。甚至于我们进口洋人的同样题材的内容,只要不是我们自己走过的安全通道,同样是难以通过的。
最终,创作成为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低信息量作品的尝试。任何一个成功的题材将被无限复制,直到失去信息的新鲜程度。但是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将自己的文化领域拱手让给别人。试想,别人笔下“过年”是,打年糕,逛神社,我们自己却连“春联”都没有精力去更换,只剩下了加班和加班的喘息。这“过年”到底是我们的还是别人的?
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产业的劳动者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和能力,他们无法在资本的洪流面前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当然,有一些组织被称为自己所处文化领域的“核心”,但是这些“核心”被铜臭和“屎尿屁”文学充斥时,又如何愿意称为保障劳动者的中流砥柱呢?当然,也有其他问题,但是实际上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
如何解决,我很难给出答案。毕竟那些“成功人士”“IQ130”以上的人都没能解决。但是,我个人设想,我们劳动者能不能联合起来,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看是可以的,而且是唯一的道路。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