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呆子会不复存在吗
书呆子会不复存在吗
鲁保林
“书呆子”一词,常用来描绘现实社会中那种会读书而不谙世事的人。的确,与那些八面玲珑的所谓精明人士相比,书呆子们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等方面就显得不足,既然不足,自然被世人所耻笑。但是如果拿书呆子与智力确有问题的人相提并论,就有点偏颇了。
书呆子们大多不善交际,他们似乎对开会、喝酒乃至做官都不感兴趣,唯对书情有独钟,那是他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很多人看来,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金岳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周培源邀请他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不想干,但周坚持,无奈只好到系主任办公室办公。可是他却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就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着,见没人找也没啥事,待了半天又跑回家看书去了,后来学校没办法,只好解除金的行政职务。此事说来好笑,如此之美差,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看来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官”,那是求之不得,金却不愿意干,真是脑子不开窍,扶不上墙的阿斗。
书呆子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懂得也不会去费尽心思巴结领导。书呆子不会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随声附和、吹捧抬轿、歌功颂德,更没闲情雅致陪领导吃饭、喝酒、打麻将,所以书呆子只是领导身边的过客,不会成为领导身边的红人,但是在以金钱和权力论英雄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书呆子们也落得一副穷酸相。
观念不外乎是现实事物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巨额物质财富积累。同时,商品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的摧毁了人们旧有的观念和信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我们所崇拜的不再是知识渊博、默默无闻、埋头做学问的人,相反,对于那些驰骋官场或纵横商海的官员、老板,我们往往崇拜的五体投地。这些人或风度翩翩、谈笑风生,或腰缠万贯、一掷千金。当然,各种新闻媒体也在为他们摇旗呐喊,似乎财富的堆积才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于是乎,对金钱和权力的疯狂追逐已经让很多人变得畸形和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蒙上物质关系的外衣。当对权钱的膜拜已经毫不羞涩地成为共识时,90后的小女生“嫁人就嫁黄世仁”的想法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下,对权钱的崇拜已蔚然成风,试问谁还愿意整天呆在书房里,面对那一摞摞书本呢?(如果那是一沓沓的钞票,也许会引得各路人马趋之若鹜)。遨游浩瀚书海,固然说的潇洒,实际上却是一条崎岖不平、布满荆棘的坎坷之途,读书,尤其是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简直就是“啃书”。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难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智力创造活动,需要长时间,连续不断的高强度工作。当然,啃书本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若想在某一个领域有所创见,取得一定的成就,首先得学会坐冷板凳甚至把板凳坐穿,此刻我们往往是孤身一人,高处不胜寒,要耐得住寂寞,书房里没有觥筹交错,美酒佳人,有的只是一盏明灯,三分冷清。
说实在的,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追求效率,功利主义膨胀,人文精神衰微的现实社会,能耐得住寂寞,以做学问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人,做了几天冷板凳,在学术上稍微有一点成就便开始忙于著书立说,登报纸上电视,并以此作为权力的敲门砖。知识转化为资本,书呆子摇身一变,转而做精明人。而另外一些人,压根就没做过冷板凳,又不想在学术上一塌糊涂,于是就想方设法在官场上“曲线救国”,因此,权力、金钱与学术的苟合业已成为时尚。真是“权力与学术齐飞,学术给权力添色”,二者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实乃书呆子们难以想象、望尘莫及。难怪有人说“学风浮躁固然自古皆有,而今日浮躁之广度与深度,堪称中华历史之最。”
如此下去,若干年之后,书呆子们会不会都转世成为精明人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