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强县初探
中国坐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虽有三十四行政区,除四直辖市与两特别行政区,不过二十八省。美国略小于中国,横跨两大洋,经济发达,目前为世界第一强国。除海外领土外,也有五十个州。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以今日强省会之势,三十四行政区实在过少,各省会难以辐射偏远之地。
故应以现在行政区划为基础,两界人文、经济、地理为纽带,新建省份。在强省会战略下,直辖市优势不如省会,故不可为。应升级区域中心城市为省会,践行强省会战略,辐射本省各地。一可优化行政区划大小不合理,二可增加投资提振经济,三可深入发展偏远欠发达地区。
天津临近北京久为直辖市,曾为优势,如今却缺腹地,若分冀东北与辽西新建关宁省,省会天津,整合后可打造西渤海港口群。再分豫东北与鲁西新建河济省,省会济南,经营河济大平原;山东省会则东迁青岛,经略山东半岛。分出苏北皖北新建淮海省,省会徐州;以淮海经济区为基础,淮河以北将自成一体。
东北则合黑龙江西部与呼伦贝尔新建兴安省,省会齐齐哈尔;北抵黑龙江处于大小兴安岭之间,坐拥嫩江平原。宜以齐齐哈尔为核心,发展东北所缺产业,与传统产业互补,即可为东北挽回人口,也可成为东北振兴新引擎。合并蒙东地区与白城新建热河省,省会赤峰;南承北京之辐射,北接东北大平原。本为辽文化发源地,可打造北京东北第二通道,成就关外枢纽城市,助力东北振兴。而蒙西地区复称绥远,以别外蒙之名,省会仍在呼和浩特,继续开发河套地区。
长江两岸有水运之利,物产丰富且人口稠密,将南阳并入鄂西新建荆襄省,省会襄阳;南襄盆地为其核心,北临黄淮平原,南接江汉平原,管辖丹江口、三峡等超级工程。襄阳本是省域副中心,再以其为核心布局产业,当能带动周边各地。
东南发达但发展不平衡,一省有两座一线城市,实为浪费,故整合粤东赣州新建潮汕省,省会深圳。一可以深圳为龙头带动粤东区域,二可让广州专注向西,发展广东西部地区,平衡珠三角经济。再整合湘南桂北新建漓湘省,省会桂林。桂林本是岭南文化中心,千年间久为广西省会,如今是享誉中外的山水名城。故以文旅产业为龙头,以湘桂走廊为核心;因地制宜的发展本省经济,可为百姓谋福祉。
青藏高原本就分为安多、康巴、卫藏三地,当下康巴分属川藏两地。故将藏东川西合并,恢复西康省,建省会于西昌。西昌乃航天名城,汉风纯正,且攀西地区资源丰富,潜力无限。若以川藏铁路为契机,按藏彝走廊布局,必能发展横断山区。再将川东北并入重庆,新建秦巴省,省会重庆;可整合巴文化区域,带动半个四川盆地。四川的成都则以川西为根基,重点发展川南地区。然后分出云南东部新建南中省,省会昆明;继续传承华夏文明,承接新兴的产业等。云南省会则西迁大理,大理旧为西南名城,如今也是滇西中心。以大理为中心发展旅居产业,对接中南半岛拓展国际贸易,带领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
西北划出北疆东疆新建北庭省,省会乌鲁木齐,继续带动天山南北。新疆省会则西迁喀什,顺应发展潮流,凭借一带一路,以中国为腹地,辐射中亚南亚等地。如此可除新疆过大之患,可解南疆闭塞难发展之弊。划出河西走廊、阿拉善并入宁夏建省,范围似西夏,银川为核心,皆绿洲沙漠,报团更利发展。甘肃的兰州则只能东进,全力发展陇东,早脱贫困之名。
如此,中国将在三十四行政区基础上,增加至四十四行政区,可新增十座省会城市。再以六域划分,调整区域经济,重塑经济格局。秦岭淮河昆仑分南北,北以长城为界隔开东北与正北,黄河以西则为西北,南以南岭武夷山分别东南与正南,雪峰山以西为西南。六域间立足自身,协调规划共谋发展;大力投资其中七座新省会,吸纳周边人口,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以省会为中心完善基建,布局产业,值此三年疫情之下,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极。
近年在强省会战略下,并市之举接连而起,虽然体量增加,看似发达,实在无益于百姓。就算大如重庆市,人口三千万,经济总量逼近广州,但于民何益,大城市病突显,且并无一线城市的实力。故并地增体量之举,实在不如破行政壁垒,打造都市圈更有益。
地级市源于地区,本为省上外派,用于代管县级地域,是为促进县域发展。但如今形势,县受制于地级市,人口外流而发展无力,县城逐渐凋敝。我国应发展县域经济,方能奠定一国基石;例如上班族的通勤时间,以四十分钟内为宜。若布局产业于地级市,则县域人民通勤,必然远超于此;通勤太久则需到市里租房,导致人口外流加剧。若是布局产业于县城,则通勤时间大体适宜,租房也限于县域,人口则能聚集。
而且在强省会战略下,普通地级市有何优势,即留不住人也带不动经济,不过徒吸县城资源而已。待褪去并地增体量的遮羞布,让千县同台竞逐,是骡是马自能分辨。撤地级市多出官员,优则填新建之省,老则适时而退,平则补县之缺,劣则候选待定。待放权于县域,逐步撤销地级市,再与分省相配合,或能重塑中国。
万千改革必有阻力,在风雨之际如突遇雷霆之时,分省强县当顺天地之势。若不能由表及里,系统化处理,恐难以除其弊,徒增折腾而已。故善政尚需善人行,大君无为胜有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