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人民王本纪(全文)

火烧 2010-07-0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以‘人民王本纪’为题,讲述毛泽东从湖南韶山出生到革命初期的生平事迹,涵盖其求学、革命、诗词创作及家庭生活,展现其作为人民领袖的早期形象与精神风貌。

人民王本纪(上)  

高卧故园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今我所谓人民王,乃有别于列朝之君,人民王者,天下为公也,列朝帝王者,家天下之谓也。彼等尚有本纪传世,而我堂堂亿万人民之王岂可无文。又王崩尔来三十有四年矣,其间褒贬莫衷于一是,小民至今悬其神貌于厅堂,宵小不息厚污其史迹于中外,王究何如人哉?后生小子不敏,深惧我中华是非莫辩,雄心泯灭,不揣浅陋,作此本纪。

王生湖南湘潭韶山,姓毛,名泽东,字润之,其先祖毛太华,洪武初征南澜沧,十三年乃迁湖南湘乡,后十年,二子徙湘潭之韶山,处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之交,遂世代务农,二十传乃至人民王。王之母因惧其夭,抱王至一石观音小庙,拜一巨石为干娘,故王之小名“石三伢子”,石生故事一如美猴王,性情不羁亦颇类,王曾以猴自况。王少时于乡塾读六年孔门之书,后考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颇信康、梁之说。作《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王年十九初游长沙,以头名入湘乡驻省中学,始拥孙逸仙之主张,响应革命,投笔从戎,半年而革命成功,遂入湖南一师续求学问,得遇良师贤岳杨昌济,王读书之余好广结豪杰,筹建新民学会,英才毕至,天下大事尽在挥洒之间。王擅填沁园春,其《长沙》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王毕业之年,赴京筹湖南籍学子赴法,任职北大图书馆,得李大钊教益,羡慕俄十月革命。其明年王转途回长沙,响应五四,编《湘江评论》,拟雄文《民众的大联合》。其母故,王于灵前和泪撰《祭母文》,其辞曰:“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读之断人肠。岁末,王复至京师,谋驱军阀张敬尧出湖南。次年赴海上,唔陈独秀,共论主义,返长沙办文化书社以传播之,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与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新民诸友多论“立主义”。岁之末,娶杨开慧,王曾作《虞美人枕上》述其初恋之状: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王年二十九,出席中共一大,席间寡言,少有空谈,闲暇则踱步于室,有不知者以为迂,古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岂虚言哉!回长沙创湖南自修大学,得夏明翰而教之,建中共湖南支部,其明年,成立湘区执行委员会,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罢工由是而起,遂遭军阀赵恒惕悬赏缉拿,王别长沙赴上海中央。临别作《贺新郎别友》赠开慧: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千古知己红颜睹此词,能不为之泪纷飞乎!王于三大入选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秘书,受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林伯渠托,回长沙筹建湖南国民党。

王年三十二,出席国民党一大,入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等职,元老叶楚伧极力排斥,王愤懑成疾,回湘养病,发动农民,叶小人得志,宴饮为贺。以此知君子固穷,难免窘于一时,虽智谋如王亦不免于受厄。次年回广州筹备国民党二大,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王年三十四,出席国民党二大,继续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蒋介石起中山舰事,王与周恩来等力主反击未果,遂失代宣传部长之职,转任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迁武汉称“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国共分裂大雨欲来,王心苦闷,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词中毫无生机,一片萧瑟。次年,王考察湖南五县农运,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欲辩农民起义千年之大污,蒋、汪政变,屠戮工农,遂有八一南昌之首义。中央召开八七紧急会议,王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王之词《西江月•秋收起义》曰: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怎奈何秋收起义受挫,王遂进军罗霄山脉,创建井冈根据,王之词《西江月井冈山》道其井冈创业之艰辛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王旋即遭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

王年三十六,与朱、陈南昌起义残军会师于江西宁冈砻市,两军合编成工农革命军,王任第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六大入选中央委员,王倡“工农武装割据”,手定井冈山《土地法》。王年三十六,军阀开展,王作词《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王乘乱下山进军赣南、闽西,开辟新根据,定兴国《土地法》。红四军七大,王意见受阻,失前委书记职,赴闽西休养。中央九月来信支持王,通过古田会议一举纠正四军歧见。

王年三十八,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撰《反对本本主义》,终身奉“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新组红一方面军,王任总政委、总前委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粉碎第一次“围剿”,填词以贺之,其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曰: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王年三十九,粉碎第二次“围剿”,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述其战斗情状曰: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同年,粉碎三剿,王于赣南会议受排挤,被责“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苏维埃一大当选主席。

王年四十,告病至江西瑞金东华山古庙休养,彭德怀攻打赣州失利,赴前线为其解围。日寇侵犯日深,拟《对日战争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王于宁都会议再受打击,被撤一方面军总政委,遂前往福建长汀养病。

王年四十一,临时中央在上海无处容身,居无定所,迁至江西,反“罗明路线”,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尔。王专力查田,撰《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有做调查,有《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皆从实际出发,反被污为富农路线。

王年四十二,长征,湘江之战损失惨重,湖南通道会议,王主红军放弃原定与湘西二、六军团会师,改道贵州。次年遵义会议,王之地位复牢,遂挥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会师懋功。国焘南下,党军分裂,王出陕甘,达吴起,长征大业遂成,潜龙腾渊,颇觉长缨在手,有终缚苍龙之志。王有诗《七律长征》咏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云殷武丁旧劳于外,故而知民疾苦,润之艰巨远甚武丁,后遂终身体恤小民。初至陕北,即大会瓦窑堡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计。

王年四十四,渡河东征山西,回保安见美利坚记者斯诺,共论天下,遂为知己。张杨西安事变起,王主和平解决,未曾落井下石。王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驳德人李德缪见。

王年四十五,入延安,延安有王气,其城中道路成王字,蒋介石颇忌之。王旧习师范之学,遂大办学校若干,亲授课业,整理得《实践论》和《矛盾论》。其明年,撰《论持久战》,战略构思之奇伟,震惊当时。

王年四十七,发起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民党欲行分裂,王正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王撰《纪念白求恩》,盛赞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王出生于乡土,辗转于沟壑,知音却遍于寰球,有记者,有医生,近闻寒春乃科学家老死于京,终身尊从王,王之感召力如此,虽百代之后,必犹有王之继业者。

王年四十八,撰《新民主主义论》,马克思主义究乃西人之学,非中国化小民不能云集相应。其明年,皖变起,项英亡,项氏好争,欠军略,久处四围之地,终至于灭亡。王发起整风,统一思想,王素习师范之学,遂有此一步,其所编辑《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皆教材也,批评与自我批评,即师生授受之法也。其明年,王会文艺工作者,诚心座谈,告知以贴近工农、服务工农,此乃文艺创作之不二法门,奈何人性逆反,偏有深好闭门造车者,以为贴近工农乃一大苦楚,屡屡哭诉,长篇累牍,谓之伤痕,不亦可笑乎!

王年五十一,致信康生,反对防奸“逼,供,信”,康生乃一奇人,自苏来归,长于理论,主撰九评,深藏不漏。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王题词“实事求是”,有深意存焉。

王年五十二,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及驻延安美军观察组,应答自如,毫无拘谨。警卫张思德牺牲,王亲撰《为人民服务》悼之,王平生无尊卑之见,素敬淳朴,藐视权贵。王亲见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赫尔利,达成五条协定,旋即为蒋所拒。

王年五十三,撰改《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思想,不伤同志,对手咸服,后小平效之,未能亲撰,乔木代笔,存分歧之处事关国运。开七大,申言两个中国之命运,其雄心若此。黄炎培等六参政员来访,王与之畅谈民主“周期律”,众君子拜服。日人战败,蒋再三致电相逼,王亲赴重庆,与之谈判,龙潭虎穴之中未见气短,携旧作《沁园春雪》,会多友贤士,交游甚欢,谈笑间道义之大局已定,后蒋背约来攻,尽失天下人心。

王年五十四,国民党军大举进犯中原,内战起,王草《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其豪言壮语足振奋军心民情,世人广为传播。

王年五十五,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牵制蒋军于沟壑纵横之地,运筹千里之外,其雄才大略若此,彭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连连告捷,小河会议虽处劣势,犹转入反攻。

王年五十六,东渡黄河,因叛徒告密,城南庄遇空袭,险丧命于居,身系国运者,可不慎欤,终至西柏坡。王从容指挥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蒋军主力殆尽。追亡逐北之际,和议声起,蒋谋缓图,王撰《将革命进行到底》。

王年五十七,于七届二中全会谋建国之规制,遏腐败之萌芽,谓之糖衣炮弹,终王一生未曾少忘。王入北平,占南京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道尽半生沧桑,其诗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王出席新政协筹备会,一时群贤毕至。王撰《论人民民主专政》,此千古未有之确论也,西人虚言民主,掩盖专政,乃虚伪之学。是年十一开国大典,王率群雄登临天安门城楼,楼下山呼万岁,王答以人民万岁,其爱民若此,此前古未有之盛事也。十二月访苏,定西藏。

人民王本纪(中)  

高卧故园  

   

王年五十八,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不要四面出击。国家草创之际,美帝犯我唇齿,王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帅受命出征。外患一起,国内骚动,诸潜伏之前朝遗老蠢蠢欲动,王遂镇压反革命,风清气正,四海宴平。

王年五十九,热议电影〈武训传〉,大宴饮贺《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王之选集始行世,诸贫苦者甘之如饴,奉以为圣经。官员腐化出现,王愤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杀刘青山张子善,天下拍手称快,政风朗朗。

王年六十,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大惩不法奸商,商界童叟无欺。

王年六十一,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朝鲜停战,王以草创,战久雄之大国,战而能胜,千古一人而已,合于兵法以弱胜强之道,我国家安稳之根基遂牢不可破。

王年六十二,拟定宪法,规制国之根本,有议以王名冠之,王拒,宪法既成,政体国体遂定,今之变色者常以为苦,屡谋增删,其天条终不敢易。

王年六十三,胡风事发,王自撰集材料,流布小民。王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发自肺腑,不忘先烈。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作序与按语若干,颇有洞见。

王年六十四,论十大关系,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签名火葬,后灵存纪念堂,乃国锋自专。开八大,王居二线。

王年六十五,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内整风,邀集各民主党派相助,风生水起,呼啸而至,王撰《事情正在起变化》,反右,王遂疑八大主要矛盾之说未当。王之诗《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右派之猖狂进攻也,“铁马从容杀敌回”则反右之谓。王再访苏,寄望于青年曰:世界是你们的,一时群心大振,俱怀报国之志,王言十五年超英,此说并无不当,后层层加码,遂失客观。

王年六十六,批评“反冒进”,主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列次大会,诸人群情激奋,王数试图冷却未果。会赫鲁晓夫,拒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北戴河会议全面推广。炮击金门,无惧美帝。开郑州会议始纠左。

王年六十七,开郑州、上海和八届七中全会,纠左,少奇继国家主席位。王回韶山,抚今追昔,不胜唏嘘,赋《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王登庐山,神清气爽,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庐山会议,王初为纠左而来,后经彭帅写信,李锐告密,风向遂大转,延误纠左。八月,大赦右派。岁末,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于南方。

王年六十八,纠五风。次年,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整国民经济,弃办食堂,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大跃进之弊一扫而空。再明年,七千人大会,会后邓子恢、陈云、田家英单干,王批为“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王古稀之年,农村四清,城市五反。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欲以净化民族精神,高尚其风貌,拟社教前十条。

王年七十二,布局三线,闻原子弹爆炸、赫鲁晓夫下台,大喜曰: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花已开!小平草《后十条》,少奇改之,派工作队,王纠之以《二十三条》,裂隙渐巨。

   

人民王本纪(下)  

高卧故园  

   

王年七十三,重上井冈山,李宗仁来归,姚文元评海瑞罢官。明年,彭真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拟《二月提纲》,王大震怒,发五一六通知。王作五七指示,重学习。十一中全会定文革,印王大字报,批刘邓。八一八至于岁末,王大会红卫兵,天安门广场一时红遍,群情鼎沸。

王年七十五,上海“一月革命”,夺权之风遍全国。解放军支左,三老四帅大闹怀仁堂,王闻讯初微笑,言及延安旧事,王心不满,所谓二月逆流,王终弗忍。是年氢弹爆炸,王之科研体制,至今国人思效之。隔离审查王力、关锋、戚本禹,水满则溢,过尤不及也,戚氏忠义,时过境迁,毫无怨言,力辩伪御医之厚污,不亦君子乎!

王年七十六,开除少奇,仇者快,亲者痛,此为失策。鞭打铁烙,此人情之难堪也,少奇出狱所书乃一时之权宜尔。我国革命,王之亲丧其六,皆铮铮铁骨,然不可茫然类比,怀大志者不可无青山材草之虑,何乃苛责太甚。意见不一,尚可商榷,少奇意志坚韧,信念笃定,虽拗,未始不可教育也。至于病中相救,战备转移至于河南,此皆仁圣之行,大处无足厚污。惜哉,天不假其年,稍延一二,或可担大任,王颇重旧情,君不见邓之复出乎?刘妻光美后多有访谈,终堕奸人计中,杨澜询问其四清有无迫害他人,光美竟至于语塞良久,或又造谣伤其妇道,不堪入目。刘与王,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光美未知也。当年施暴迫害之人焉知无仇视我新国之丑类?快意于国之大裂隙也,观今日美奴分裂俄之梅普,昔之邓胡,今之胡温,其处心积虑若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情燃烧。

王年七十七,开九大,xx妄议立储。

王年七十八,卫星上天,唱红东方。庐山会议,拟《我的一点意见》,批陈伯达,意在林彪。见斯诺,谈话内容公布全国,其开诚布公若此。

王年七十九,南巡,晤谈吹风,效始皇屡变行程,避殒命之祸,归京。林彪折戟沉沙,王哀之,为书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十六届联大,黑人兄弟驱蒋纳王。

王年八十,友陈毅亡,美利坚总统尼克松、日本总理田中角荣觐见。

王年八十一,邓复出,开十大,擢王洪文,令读刘盆子。

王年八十二,批转《林彪与孔孟之道》,倡议“三个世界”,批评“四人帮”。

王年八十三,开四届人大会,邓领导全面整顿,清华刘冰上书,王怒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王年八十四,总理逝,国锋主大局,四五运动起,王撤邓,秘留一手,令人暗加保护,后果有妙用。是年唐山大震,吉林陨石如雨,其巨者一千七百七十公斤,万古所仅见,其兆同于始皇薨前,9月9日,王遂逝,中外震动,万民如丧考妣。

   

王以乡间少年,负不拔之志,拥超世之才,会天下丧乱,二十八年间,扫灭群雄,削平天下,以草创之国争雄于时,世人侧目,其事功若此;王擅撰文,或滔滔政论,或豪放诗词,一时文章之冠也,其文治若此;王怀哲思,究天人之际,探古今之变,功成名就之际仍思变迁,自碎神器,欲以一世英名搏官场恶俗,王之深思若此。易曰:惟庸人无咎无誉,王之史迹终不免于聚讼纷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