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如此创建?
今年三月份,因为工作我离开家乡到某地,平时上下班买菜什么的都是骑共享电动车出门。突然有一天下班回家的时候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共享车了,一问才知道因为创建文明城市,把共享车都撤掉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刚刚创建文明城市的那段时间,采取了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措施:一律不准摆摊;路上不准有垃圾,否则负责此区域的环卫工罚款××元……。一夜之间城中的烟火气消失了,“灵活就业人员”多了起来。直到总理发话:文明城市创建不能搞“一刀切”,这一闹剧才就此结束。
没想到几年后,又在别的城市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由于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很多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于是我马上打开百度搜索一下文明的定义。
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爷爷经长回忆他曾生活的那个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中,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在集体生产的时候大家都拼尽全力,生怕比别人干的少,更有甚者直接住在了工厂里。每个月钱虽然不多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这是为自己生产,为人民生产。整个社会的攀比之风没有现在这么泛滥。下乡的干部与百姓同心协力,励志将村庄建设好,不搞什么特殊,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红旗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县委书记一声令下,全县的人民响应号召,真正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认为文明应该是这样的,万万没想到“文明”是通过撤销共享车体现的。难道市民骑行完之后将车有序摆放整齐不能体现出这个城市的文明吗?撤销共享电动车恰恰说明了对市民的不信任,认为市民不会按规定摆放,采取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是从侧面证明这个城市的市民“不文明”吗?
李克强总理说:“施政只要在于顺民意。”作为管理者更应该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找想而不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简单粗暴不为人民考虑,搞面子工程。
这样的“文明”实质上是以“文明”之名行“野蛮”之实,不得人心的“形式文明”确实该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