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读书有感

火烧 2014-12-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读书的重要性展开,强调好书对思想的启发与改变,结合个人阅读体验,探讨读书与成长的关系,传递阅读带来的力量与希望。

  毋庸讳言,哪本书、那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这些日子总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愚钝和麻木了。读过的文章总是忘记的很快,什么也不记得了。思想如潭死水,天大的事总感觉波澜不惊的,没有激情,变得麻木不仁、是非不分、曲直不辨了。每天浏览新闻、搜寻网站的时政论文像走程序似的品读着。日复一日,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是坐下来去研读一本好书倒是件很奢侈的事,不同的历史节点总有几本好书出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据统计我们国家人均年读书量只有3、4本,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望尘莫及”。读书少,写起文章自然也达不到下笔有神、才思泉涌的水平,只能闲侃胡吹,不妥之处,请谅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谈话”。我想说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于读了好书,交了一个益友也等于读了一本好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读书是必要的,既需要老师的点拨,更需要自己的感悟。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所感悟,才不会迷惑,认清真相,拨云见日求福音。

  爱一本书正如爱一个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一个人是这样,同样,对于一本好书来说依然如此。随着时空的推移变化寻找着、改变着。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这话不假;但是,哪些书是哪些人的朋友,是值得商榷的。不是每本书都是我所喜欢的,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爱一本书同样是有原因的。

  文字、文章是思想的载体。一本书通过不同的文字承载和蕴含了一个人或几个人或不同阶级、阶层的感情、“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或思想或方法。一本好书产生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社会环境、一个阶级中的人的思想对现实的反映。其内容是为谁鼓与呼,为谁或伤或悲或喜或忧;爱一本书正如爱一个人,爱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一本好书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刻意去找是找不到的。总基于一定的历史与现实,一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些书来了,一些书去了,可遇而不可求、可望不可即。果真遇到一本好书却也难能可贵。

  每当我思想迷茫困顿,罹难软弱可欺、孤苦无助之时,“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一本本唤醒我沉睡心灵的书、一篇篇赐予我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的雄文,便如一道道闪电,我看到了光明与希望。高尔基说:“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最后引用张作云教授的《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语,以祈有所感悟。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的文章,在党刊《红旗文稿》2014年第18期刊发之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些崇尚新自由主义的所谓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所占据的舆论阵地,动员自己所掌握的十分庞大的网络水军,运用十分激烈的语言,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一文进行了抨击,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之点——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本文拟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问题谈点看法,以求真理。”

  有所感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