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关于对毛泽东主席社会主义 建设理论的实践思考

火烧 2022-08-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解读毛泽东主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分析其对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制度及工业化道路的思考,探讨其对当代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毛泽东主席曾说,他一生只做了两件大事。其一,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其二,为防止社会主义变质,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无论是哪一件大事,毛泽东主席都留有大量的文献,他自己本人也有深入的理论研究。是非对错,留给后人去评说,我们暂且不做讨论。本文就建国后,对毛泽东主席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做一些简要的解读。

一、毛泽东主席关于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论述

  建国后,我国走怎样的道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我们的现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搞建设,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搞了几百年,“如果现在我们搞资本主义,必然要成为他们的附庸”。毛泽东主席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经济建设的当前和长远的任务,就是进行对农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虽然国际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基本的发展思路。有的人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起先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这种论调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没有市场?社会生产是不是存在交换?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商品?当时,在理论上,肯定存在不同意见。毛泽东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毛泽东主席在理论上区分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他认为,了解和区分商品生产首先要同经济基本制度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生产是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资本主义私有制完全没有消灭,这一长期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毛泽东同志自古以来就重视调查研究,他从来没有否认市场经济,他认为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必然存在的。

二、解读毛泽东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前景的论述。

  我们研读毛泽东主席的著作,有相当多的文章都对新中国的前景进行了科学的设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们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的目标就是,以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工业。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之后,反哺农业,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农业的大发展,以公社、县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最终实现乡村的就地城镇化,走向工业化道路。这样的发展前景,势必是非常完美的,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国防建设,我们大力发展重工业。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了工业积累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我们今天不应该忘记他们。没有那个年代的经济制度和农民的巨大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伟大成就。有的人认为农民对社会完全没有贡献。我看,不是眼瞎就是心怀,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急剧跑步进入工业化的方式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后来人要正确的予以看待。我们处在美苏战略包围之中,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和经济全面封锁,现在看来是最伟大英明的决策。相对而言,现在的土地商品化、教育、医疗资本化,最具优势的基础建设的城市化,大量农村的空心化,我们还认为主席他老人家的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路线是错误的吗?历史不容假设,如果按照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走下去,那么我们是否就不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扶贫”,掉过过头来搞乡村振兴?50年代,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彻夜长谈了的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对当时着重发展工业的高积累多有不满,提出有名的“九天九地”之说,认为农民和工人的差距过大,由此提出他的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主席用“小仁政”和“大仁政”的对比予以解释了工业发展的必然和无奈。

三、改革前三十年是经济发展成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套理论的正确与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能局限于认识水平,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随着不断的实践,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时间越久,认识就会越深。回顾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工业体系基本完备,通过“三线建设”,大西南、大西北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为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和西北、西南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如果不是这一批工业基础,西部大开发就没有工业基础。我国从不能生产一颗钉子,到人造卫星上天,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是旷古烁金的,我们再不做赘述。在农业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基本满足了自给自足,农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3亿亩扩大到6亿7千亩,全国大江大河基本得到治,8万多座水库保证了城市供水和灌溉,化肥和农业机械得到初步应用。就在工业布局基本形成,农业发展基础已经奠定的时候,天不假年,他老人家去世了。历史不容假设,我们也不做假设。毛泽东主席的是非功过不是哪一个人就能盖棺定论的,时间越久,越能体现他思想的伟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