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备不该破坏孙刘联盟吗?

火烧 2010-07-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刘备伐吴是否合理,分析孙刘联盟的利弊,结合历史背景与战略选择,评价刘备为兄弟报仇的决策及其影响。

新《三国》的热播,又让我重温了一下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话说刘关张结义数十载,兄弟情深。后来关羽被东吴陆逊小儿设计擒杀,张飞被部下暗杀以投东吴,其实也是间接死在东吴手上。刘备遂倾举国之力伐吴,终致惨败,不但没收回荆州杀掉孙权,反而惨败,几乎丧命。最后在白帝城郁郁而终。

刘备为兄弟报仇,千百年来备受称誉,同时也觉得他不听诸葛亮劝阻,被仇恨的怒火蒙蔽了双眼,不顾孙刘联盟的大局,非要杀孙权而后快,结果导致败局。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包括诸葛亮在内,很多人都认为孙刘只有联合抗曹,才是唯一生存和发展之道。理论上说这也没错。

弱国联合,以抗强敌,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始于三国。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就有所谓“合纵”、“连衡”。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这是战国时代政策的两大极端相反方向。秦在西方,其他六强齐、魏、赵、韩、楚、燕分处在东方南。所以任何一国与秦联手,都是东西横的结合,故称连衡;六国的结盟,是南北的结合,南北为纵,故称合纵。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已逐渐失去了单独抗秦的力量,虽偶有小胜,却不足以扭转大局,但若联合在一起,力量却远胜秦国。所以秦最惧者,正是六国的合纵。事实上,即使在秦统一的前十几年,合纵军仍有实力,令秦国吃了大败仗,甚至直扣秦国雄关。

所以,从理论上讲,“合纵”不失为良策。但为什么在历史上,却少有成功实践的例子呢?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合纵”既然在现实中行不通,那么一定在存在问题的。

事实上,战国的东方诸雄谁愿意维持现状,没有君主不想乘四乱的间隙而扩张领土,争取利益,冀能成为天下霸主,单看六国中的两个超级大国——齐与楚,为了自身利益,多次阴谋破坏合纵,就知道合纵根本是没有可能的。元未也是四国分立——元政权,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其中以元政权最为强大。朱元璋也没搞什么合纵,而是先并了陈、张,才挥师北伐,一举将无敌的蒙古骑兵赶出了中原。

群雄并争,关键是不惜一切做大自己。三国时代也不例外。曹操在人口经济,等等方面,国力属超级大国,孙刘实际上机会已经不多,都带有孤注一掷的性质,刘备起倾国之兵,主要为关羽报仇,还是主要想为霸业做最后一搏,没人知道,但从年龄,从刘备势力正处顶峰,为兄弟报仇,出师有名;从荆州的地理位置,等等出发,刘备都应该决战,退守就是等死,早晚而已。孙刘联合与争夺荆州相比,是次要的,为兄弟报仇,更是次要的次要。当然我也相信刘备“不能为二弟报仇,纵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句话是真心话。人的行为动力总是多元的、交错的。
  因此,刘备借报仇之势伐吴,并非失策。至于成败,则因蜀汉先天不足,再加上刘备指挥失误,这也是很难逆料的。换了诸葛亮,改行联吴之策,六出祈山伐曹,不也是寸功未建,甚至耗尽国力吗?

历代士人视诸葛亮为代表和榜样,自然对他颇多美化,而对刘备则有所偏颇。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其实刘备以布衣出身,打出三分天下,岂是因人成事之辈!

当代国际政治中也出现了“连衡”与“合纵”的两种战略思想。自苏联东欧剧变之后,美国一国独大,顺已者昌,逆已者亡(小布什说,“不赞同反恐者即为美国的敌人”),一个全球统一“新帝国”已见雏形。而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则提出,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新的“十分有前途的世界安全组织”。以俄罗斯和欧洲北约国家为一方,加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为另一方(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双方更加密切地合作,促成这一机构的建立。普京所提出的,实际也是当代国际地缘政治中一套弱国共同联合以求生存的“连衡”战略。究竟是参加合纵体系还是连衡体系?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重大的战略选择。在历史上,连衡战略是失败了。在未来的世界政治发展中,连衡战略能够成功吗?

 2010-6-14 
http://show.cacbo.com/space.php?uid=404&do=blog&id=443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