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市场之优于计划
文章探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信息传递与资源配置问题,指出市场经济中信息失真导致价格波动,资源配置效率不如计划经济,强调国家能力在计划经济下的优势。
在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理由:商品价格对供求信息反应更为灵敏和及时。在相当长时期,这一观点为人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然而,仔细推敲,将会发现这是一个错漏百出的观点。
对计划经济进行思考。人们必然承认如下事实:全国有由一定数量的省、市、自治区构成;省、市、自治区由一定数量的市、县构成;市、县由一定数量的乡、镇、村构成。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公有制的普遍性,对于任一商品的生产、消费和库存,首先能在乡、镇、村得到比较真实的汇总,而后由乡、镇、村向市、县汇总,市、县再向省、市、自治区汇总,省、市、自治区最后向全国汇总。在现代的通讯技术条件,不要说互联网网络,即便采用电话电报,信息也能得到快速而真实地传递。
在市场经济,私人企业和个体户大量地存在,对任一商品的生产、消费和库存,市场中的每个个体都有较强的牟利动机,都有可能对于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保密,同时以虚假的信息误导他人。因此,信息的传递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假的,以讹传讹能大量地产生。因此,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一些独家产品外,没有人能及时地得到大部分商品的真实而整体的信息。因此,大部分根据市场信息所作出的反应常常是错误的反应,价格容易暴涨暴跌。对任何行业的整体评估是困难的,对国家经济的整体评估也将是困难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市场经济根据价格信号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可能的优越性远远不如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国家事务可能达到的国家能力也不如计划经济下可能达到的国家能力。
市场经济下的所谓丛林法则,无非是教导人们仿效低等生物进行生活。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