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我为李双江鼓掌!

火烧 2011-09-18 00:00:00 网友时评 1027
文章赞扬李双江对青少年犯错的包容态度,强调教育与社会包容的重要性,批评媒体炒作,呼吁关注青少年成长与教育。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12411349

15岁犯的错,都是财富。李天一可能被重判了,但毕竟是打人了,毕竟是无照驾驶了,都是错。

我倒是很赞赏李双江。为他那句“被教养不亚于读一次硕士”鼓掌。

首先,青少年、小孩们打架很正常。

有个教育理论,就是关于儿童的“打架-和解”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说的:“打架-和解”对孩子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过程。每个孩子,尤其男孩子,都会经历“主动寻找肢体冲撞”的过程,这是一种成长需求。尤其在儿童时期,互相打架是最常见的,孩子们天性就能做到打架-和解,这会锻炼培养与人沟通、交道的能力。

少年打架,自然不能简单应用“儿童打架理论”,毕竟随着身体成长,会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机会也在加大。对他们行为规范引导自然也要加大,这不是一家的责任,而是社会责任。但少年打架,毕竟也还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哪个男孩子没打过架?

青少年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不是当事少年父母自己的问题。南方报系炒作这件事,只瞄准李双江当热点,丧失的是社会责任,难道某个少年犯错了,南方报系就认为只是那少年自己家问题吗? 媒体采取“煽风点火”态度,不把青少年问题当作媒体自己也应该关心、负责的问题,这样的媒体,对社会有什么用?

李双江一句“收容教养不亚于读一次硕士”,我认为是最体现人性、最懂教育的一句话。

15岁的年龄,进入的是“青少年逆反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需要管教,如何去管教?这个年龄段精力旺盛,不能压制,又不能纵容,他们心里的那个“小我”在疯狂长大,要求独立,排斥一切说教,因此又不能用教育儿童的办法去给他划定界限。 但无论如何,站在父母、社会关注或者教育者立场,首先要做到的是“包容不完美”,把他犯的一切错误和问题,看作他成长的一部分,不能用一个什么“完美的标准”去衡量他,或者因为李天一的父亲,而让他的名字天天上头条,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媒体太不负责任了。从这个角度说,南方报系一系列疯狂炒作,简直是病态!握着公众媒体资源还能做出这样的事,只能说:这是一群什么人?! 如此仇视社会?

李天一跟药家薪不同。药家薪是成年人,是有意识的一刀一刀,杀了一个对他没有任何威胁、没有任何压榨欺辱的人,是在故意杀人,罪在不赦。相信大多数支持判药家薪死刑的不是因为什么富二代,他就是穷二代,这样杀死一个人都必须伏法。是不良的传媒,把药家薪事件炒作成了民众仇富,炒成了中国人判断是非不是凭正义,而是凭贫富差异,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蔑和亵渎。

不管李天一是否被重判了,李双江能积极、向上的看待一切,我给他竖大拇指! 这是个合格的父亲,合格的老师,是个敢于担负社会责任的人。 这样的人最有资格唱红歌。

李天一被教养,不是什么一辈子的污点。15岁的孩子,犯了什么错,都有一辈子机会去改正。给予一个犯错误孩子以关心,比去表现落井下石般的幸灾乐祸,更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质。

有些媒体在李天一事件上的尖刻,其实暴露的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比李天一要严重的多! 李天一暴露的不过是一个人成长中的问题,不是故意去犯罪,而这次以南方报系所暴露的问题,不是某个人的成长问题,而是媒体背后那一群人,要么是心理缺陷,要么是在对社会裹挟、发泄。

青少年问题,需要的是一个社会的包容心。 时常看到某些媒体、名人,抱怨社会缺乏宽容,把社会包容归为政治体制,这不是无知,就是故意混淆。 社会有无包容心取决于社会中每个人能承受“自己不完美”的心有多大? 归根到底还是从小的教育问题 --- “包容心”的培养,关键来自于从小无数遍的“我错了,我道歉,我改正”的实践。 如果从小知道自己会犯错误,但更知道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才是好孩子,这样长大了才不会把自己看的神圣不可侵犯,心理才不会脆弱到容不得任何异己,坦然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也才会包容“不完美”的其他所有人。

对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来说,最悲剧的莫过于要求他要事事做到最好、要拔尖。追求完美的孩子通常长大了承受能力会很脆弱。科学研究证实,优秀的精英比蓝领工人更容易患心理疾病。而对孩子心智成长最有益的,就是在他们童年、少年成长过程中,保护他们的“不完美”、“缺点”和“错误”。

法律精英正在打造一个新的禁锢,就是把法律打造成新的“天条”。

一个人被教养,不是一辈子就完了。一个人被判刑,也不是一辈子就完了。 还是毛主席说的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接受下教育,被改造改造,能继续为社会贡献,理应被同等尊重。

体现一个人、一个社会能否进步,不是“能做的多么的好”,而是能从困境中找到前进力量的能力有多大?!


2011.9.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