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国”一说是在偷换概念
“骂国”一说是在偷换概念
来自人民网的一篇文章指称,当前社会存在“骂国”现象。
作者在文章里,旁征博引大加议论,将国家发展过程中迸发的各种社会情绪,赤裸裸地指认为这是民众的“骂国”行为。诚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自以为是地将无辜民众推到国家对立面的做法,很有点儿周立波式的信口雌黄。
我们首先应该承认,作者背后的国家,“骂文化”由来已久,不少成语作证,譬如:打鸡骂狗、打街骂巷、骂天咒地、破口大骂、泼妇骂街、指桑骂槐、殴公骂婆、灌夫骂座、骂不绝口。等等。也许是作者误读了诸如以上成语的原意,愣是将散布在社会方方面面的“骂人诟病”提升到“骂国”的高度,我们虽然无意质疑作者的动机,但我们实在找不来一点将民众“上纲上线”的理由。
然而,民众还是看到了这些个“挑事儿”的作者。
社会情绪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的一种情感表达,既是正常的民意诉求,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譬如,当食品安全威胁到民众生命健康之际,当党员干部贪腐奢侈挥霍无度之际,当沉冤积案无以昭雪屡屡上访之际,当栖居之所遭遇政府暴力拆迁之际,当一系列灾难事故变得愈演愈烈之际,发轫于寄望国强民安的社会情绪,便会杳然而至。
并且,会随之引爆。
这本来不是坏事。民众看到了政府及其相关人员的不足,看到了执政党需要改进之处,采取了一种叫做“直抒胸臆”的方式,大声疾呼,为的是警醒政府及其相关人员能够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民生福祉出发,纠正政府的言行,弥补政府的缺憾。这一点,我们从政府针对突出的社会矛盾及其突发事件中所采取的积极行为上,印证了民众社会情绪表达的必要性。如果非要举些例证,我们不妨从食品安全入罪、酒驾入刑、取消行政强拆、规范矿井作业、政府官员申报个人财产、打击黄赌毒行动、进一步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等一系列社会实践中,随意就能找出政府理解并接受社会情绪的影子,找出政府修正言行弥补缺撼的执政勇气和执政魅力。
政府执政为民,民众心系国家;政府谋利于民,民众监督批评政府不当言行,这样的利好,竟被严重误读。虽然,我们也看到部分非理性的社会情绪宣泄方式确实值得商榷,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某事某人某政府单位的不满,就可以任由个别人无限放大,视为“投敌叛国”的骂国现象。这一典型的偷换概念之行为,到底隐藏着何种目的,实在令人费解。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尚且只有“救国”而没有“骂国”的民众,何以如今国力鼎盛民生幸福却被个别人对国家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的社会情绪误读为一片“骂国”声?
到底是谁在“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