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城85后的童年记忆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最让人羡慕的并不是今天人们猜想的官员或机关家庭的孩子,而是来自一个叫“起动机厂”的几个同学。他们当时穿的衣服,戴的青蛙形象的棉手套,我们其他同学是感到很新鲜的,顶洋气,时兴。那时有一个电视上做广告的儿童零食叫“乖乖”,是一种彭化食品,小孩们真正要的是里边的玩具,第一代是“霹雳枪”,第二代叫“闪电飞碟”,最早就是从这几个同学开始流行的。
厂子的同学上学还有校车接送,因为厂子离县城比较远,在永定河大堤坡下,由孩子们在班里同学心中的印象,可以侧面看出一个县城90年代初以前工人的社会地位。“起动机厂”,正名叫起重机厂,产品好像是“长城”牌的。厂子是重工企业,听老工人讲是60年代搞“大三线”建设时由北京迁入四川,八十年代又欲迁回旧址,因为北京进不去了,才留到了永定河南岸的河北省方城县(古名)。
二年级的时候,班里又来了一名起重机厂的新同学,足球乒乓球都很厉害,他家就是四川的,刚到的时候班里几个同学非“逼着”他表演武术。厂子的同学和家长来自五湖四海,还有山东的,天津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普通话非常标准,比京南县的老百姓还标准。起重机厂,邻村的老乡亲都把它叫做“干校”。这是因为厂子用的是原来国家财政部“五七”干校的地盘。全国“五七”干校办得最多的据说是河南。我们县因为离北京近,至少有过3所“干校”,另两家是粮食部和轻工业部的。
作为一个农业县当时班里工人家庭的子弟并不多,反到是机关上班、做个体的占主要的。跟大城市60、70年代工人家庭就已经形成规模不同,这样的农业县80年代集体所有制工厂是最繁荣的。起重机厂属于全民所有制,除此之外,本县的“一机厂”也是,最早叫“八一”铁工厂,可以生产小型农机。我父亲工作的地方叫“二机厂”,全名金属结构厂,是集体企业,生产压力罐。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消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工农,城乡“三大差别”,是在努力向共产主义过渡。干部参加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人民公社发展集体经济等起了重要作用。在毛主席去世后,中小城镇的工人群体度过了20年左右的在“三大差别”占优势一方。企业改制运动,受冲击最大的是东北和上海这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与这样的地方比,一个普通县城几乎可以看作没有真正的工人,他们更多的身份是一个不再种地的“公家人”。张猛的电影《钢的琴》《暴雪将至》以生活画卷反映了下岗工人的沉浮,中小城镇的工人虽然也受到冲击,但是他们跟老家农村并未彻底中断的联系、熟人圈子等元素,大大缓解了实际的震荡剧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