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对那个时代“人亡政息”的思考

火烧 2010-07-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时代因‘人亡政息’导致的政局变化,分析巴黎公社原则未彻底贯彻及封建残余未清除的影响,揭示官僚阶层形成与传统文化对政治的制约。

对那个时代“人亡政息”的思考  

一个伟大的时代,由于毛泽东的逝去而“人亡政息”,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和谐社会。如今,留给继续探索的后人们的只能是深入的甚至是痛苦的思考。  

尽管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但是,历史的发展依然不如人愿,正如黄炎培老先生所说:“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那个时代为什么会“人亡政息”?尽管毛泽东以“大民主”的形式试图避免“人亡政息”,然仍无济于事。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否可归于以下两点:  

其一,没有认真贯彻巴黎公社的原则,具有革命的不彻底性。为了杜绝“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可靠地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选择和贯彻的两条原则是:(1)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并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2)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只付给和其它工人同样的工资。
文革的实践证明,毛泽东要建立的是一个“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然开始并没有按“巴黎公社”的原则办事,而是效仿前苏联的作法:一是实行任命制,由于实行任命制,所以不可能做到“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事实上实行的是干部终身制;干部终身制的实质则是封建社会的官吏制度。二是实行“八级工资制”及新的等级制,而新的等级制则为特权阶层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可否认,这个新的特权阶层便是后来的“官僚主义者阶级”。新的“官僚主义者阶级” “有好房子,有小汽车,比资本家还厉害”。这样,人民的公仆便蜕变为人民的主人。尽管毛泽东在“大民主”的后期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然那新的“官僚主义者阶级”羽翼已丰,他们以“元老”和“功臣”自居,享尽“法权”之种种好处,岂可将 “法权”拱手让出?限制“法权”无异于虎口夺食,必遇殊死反抗。“大民主”时期,有些“官僚”看似已“僵”,其实乃蜇伏并伺机秋后算帐。尽管毛泽东并未触动“官僚”们的“法权”,却仍被污为“暴君”甚至欲加谋害;毛泽东则“一个不杀、大部不抓”,――可谓佛主心肠。对誓言“永不翻案”者,毛泽东更是宽大为怀。  

其二,没有彻底扫除封建残余, “孔孟之道”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规则。在一个曾经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小生产如汪洋大海;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教一直被视为民族的传统文化。建国后,虽然也批封建主义,即使在“批林批孔”时大张旗鼓地批判“孔孟之道”,然并未从根本上摧毁这个思想体系,也并未彻底肃清之影响。在政治和思想领域,新的等级制依然规范着人际关系中的上下与尊卑,上下与尊卑则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依附者对上感恩戴德,被依附者以主子自居。若以下犯上则便被视为“大逆不道”和“造反”。“大逆不道”则历来不被民族传统所接受,因为这是“不义”。而 “造反”则历来都是要被杀头的。文革中,尽管毛泽东一再号召“造反有理”,然“保皇派”依然不在少数,其中固然不乏既得利益者,然毕竟不能排除一些人是受传统文化的禁锢与影响。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对农民的伟大作用作了更加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不可否认,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有许多人只是革命的同路人,他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参加革命。有些人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就是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为了消灭一切剥削,而是为了日后个人有个好的“前途”,这“前途”便是“官、禄、德”。中国有着悠久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小生产的狭隘与自私根深蒂固,“官、禄、德”便是他们的梦想与追求。毛泽东在文革期间说“我党真懂马列的不多”,我想其中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正因为“孔孟之道”在一些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走向“新时代”之后,信奉“中庸之道”,讲“仁义礼智信”,诱以“官、禄、德”,追求“官、禄、德”,便不是奇怪的事情。如今,孔子的信徒日益增多,“孔孟之道”也近乎成为“国教”。   

以上只是不成熟的想法,难免存在谬误,欢迎网友批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