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如此气急败坏
何必如此气急败坏
――评魏剑美先生的《南方周末唱红歌》
梁 新
近日,魏剑美先生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南方周末唱红歌》的博文。经杂文报沙龙上某些网友的推荐,我拜读了这篇大作。魏剑美先生属于杂文界的顶级精英之一,平时在《杂文报》上读到他很多大作,大部分是比较理性的,因此不管你赞同不赞同他的观点,起码你能够认同他的论证方法。而读了大作《南方周末唱红歌》一文后,一下子还真以为是有人在冒他的名义发博文。
说实在的,对《南方周末》,我也有过魏先生引用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感觉,至今我仍然认为,该报还是说了很多别人不大敢说的话,当然,这些话有对有错。问题是,对于同样一份报纸,不同立场的人们竟然会持同样的批评态度,一部分人把《南方周末》划入“南方系”之列;而与这部分人立场完全相左的魏剑美先生竟然也高调批评《南方周末》,情绪、用词之激烈、极端令人瞠目结舌,而这样做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南方周末》发表了《歌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些令魏剑美先生们不待见的文章。
请看他对《南方周末》的评价:
“好像在风月场所见到自己青春年少时无比心仪的女人……而如今她矫揉造作夸张无耻的全套服务也不值得为之花费三五百。”
“……”
究竟是什么令魏先生如此大为光火,竟然使用了那么多的尖酸刻薄甚至有点恶毒的语言来评价《南方周末》,细读全文,竟然只是因为《歌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显示了这样的倾向性:“首先从凝聚力的角度论证时代需要,再从红歌外延论证其‘与时俱进’”。魏先生并且断言:这是在“为政治声音寻找精英解读和草根理由”。是“公权力对私生活的强力施压。”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我之前曾经读过,读了魏先生的大作以后再次认真细读,尽管我尽量站在中立的立场甚至试着站在魏先生们的立场上读,也读不出魏先生那么极端的理解,也找不出值得他那样气急败坏以至于骂街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这很自然让我联想起摩罗先生,我近年来在一些报纸上看到了某些所谓“精英”对摩罗先生近乎谩骂的评价,深究其原因,恐怕就是摩罗先生被某些人视为“叛徒”,而《南方周末》在魏先生心目中恐怕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我们先不考究摩罗先生和《南方周末》是否真的“背叛”了魏先生们,就算是对在立场上跟魏先生们完全对立的人,也没有谩骂人家的理由,不应该把正常的思想碰撞变成类似于“文革”中的派性斗争。文革中的两派毕竟还推崇同一个中心,而现在的魏先生们在国内简直是老子天下第一,凭借着背后跟着的外国势力的老虎,不但可以对不同观点的人们随便扣上各种什么“五毛党”之类的帽子,甚至可以凌驾于执政党和政府之上,对他们指手划脚(当然正确的批评不包括在内),我这就纳了闷了,这就是魏先生们平时所时时标榜的“言论自由”吗,他们的“言论自由”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就是只许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包括对不同观点的谩骂,对曾经的自己营垒中出现的一些稍为不同的声音的痛下杀手,政府也只能按照他们的观点去做,不满意就跟其他人同样命运吗?是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权力?
其实,对从重庆发起,然后席卷全国的“红歌热”,不管其是民众自发组织的,还是官方倡导甚至组织的,一不违法,二不缺德,三也不触碰魏先生们设立的所谓“普世价值”的“高压线”,如果其真的是“形式主义”,自然不会持久,广大民众自有自己的辨别力。历史自然会作出公正的判断,魏先生们值得那么气急败坏、痛下杀手吗?听魏先生们那些无限上纲的语言怎么跟文革中“四人帮”批判所谓“资产阶级音乐”的调门那么相似呢?这不是用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代替另外一种文化专制主义吗?尚未把握中国大权的魏先生们目前就如此专横和蛮不讲理,让人们敢相信一旦他们掌握了中国的权柄却会给别人所谓“民主”和“自由”吗。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红歌”可以说是“百花”中的一花;“普世价值”是“百家”中的一家。你不喜欢红歌,你可以抵制,可以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批判,但是你没有理由污辱和谩骂那些跟你们意见不同的人,柳士同和林明理等杂文界的名家虽然也对唱红歌持不同意见,但是他们在文章中摆事实讲道理,而魏先生不仅骂红歌,就连只是比较客观地发表一些看法的《南方周末》也骂上了,是典型的“恨屋及乌;你崇尚所谓“普世价值”是你的自由,你可以想方设法让别人都相信你的说教,但是你没有理由仇恨和丑化持不同意见者,你搬出身后的“大老虎”来吓唬人也没用。
“奇文共欣赏”,魏先生的大作令才疏学浅的老夫大开眼界,领教了魏先生的“吃屎”论、“白乌鸦”论、“心仪女子卖淫”论、“怀孕”论、“等同八卦”论、“红歌治疗忧郁症和精神病”论,这些语言给人家的印象就是骂功相当了得,堪称“骂林大师”,令笔者过去所住的那条街的邻居的能够拍大腿骂上半天的大嫂也相形见绌。使我至今还坚定地怀疑这是哪个“骂街专业户”竟然冒顶级精英魏先生之名,拉大旗作虎皮的杰作。
真正掌握真理的思想家是不屑于使用谩骂这类下九流的论辩方法的,而把谩骂作为绝招恰恰起码表现了使用者的底气不足。
本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34289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