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决定人类创造力的因素,除了自由没有别的吗? ——质疑某知名高校张姓教授的一次演讲(二)

火烧 2022-08-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质疑张教授关于自由与创造力关系的论断,指出其忽视社会约束与制度因素,强调自由并非唯一决定创造力的因素,同时反思中国历史创造力时期与现行体制的关系。

  笔者心目中的知名专家和大学教授,应该是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严谨求实,科学公正。但听罢网上某知名高校张姓教授在2017年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次演讲,却让小民我大跌眼镜。整场演讲对鼓励学生奋发进取为国效力不着一字,却大谈“我国500年来对人类进步的贡献基本为零”,同时把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归结为我国的体制和制度,号召毕业生“推动和捍卫自由”。以下就该教授对自由和创造力的关系所下的论断提出质疑,供大家评判。

  某知名高校张姓教授在2017年学生毕业典礼上做《自由是一种责任》的演讲

  原文:

  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中国人基因有问题吗?显然不是!……问题显然出在我们的体制和制度。……中国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限制人的自由,扼杀人的创造性,扼杀企业家精神。

  质疑:

  我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什么制度?除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外,古代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曾实行过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民国曾实行过短时间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区分制度性质,一味地笼统地谴责我国的体制和制度,难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搞错了?应该延续民国的资本主义道路?

  没有践行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原文:

  中国人最具创造力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宋代,这不是偶然的。这两个时代也是中国人最自由的时代。

  质疑:

  难道新中国不如春秋战国时期和宋代?难道要退回去?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原文:

  创造力依赖于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我必须强调,自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心灵不自由的时候,行动不可能自由;当言论不自由的时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创造。……再过50年、100年重写世界发明创新史,中国能否改变过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否持续提升中国人享有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中国变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因此,推动和捍卫自由,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的责任,更是每个X大人的使命!不捍卫自由,就配不上X大人的称号!

  质疑:

  张姓教授喋喋不休地把自由的优点无限发挥,闭口不谈其他因素,好像只要自由了,创造力的所有障碍都不存在了。事实果真如此?决定人类创造力的因素,除了自由没有别的吗?

  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证明,人不可能离开社会孤立存在。谁若不信,那就自己一个人重新回到丛林里试试?作为社会的人,你必须接受社会的约束,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否则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果你认为游戏规则不合理,你可以呼吁要求修改。当然,也可以扬弃旧的游戏规则,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但那是统治者的权力,一般个人不具备该项能力。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从来没有所谓的绝对自由,绝对自由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无政府社会必定是混乱不堪,必定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相扯皮,互相掣肘。这样的社会形态显然不利于发明创造,即使有些小的发明创造,也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政府主义者企图靠社会成员的自律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无异于痴人说梦,无政府主义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举世公认的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

  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才最有利于发明创造呢?

  毛主席在1957年4月30日与民主党派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对此做了高度概括:就是“造成一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5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笔者认为,具有这种政治局面的社会形态最有利于发明创造。

  2012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笔者认为,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形态最有利于发明创造。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于2012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据笔者看,人类创造力的大小至少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社会需求:欧洲自15世纪始,许多国家先后奉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大量青壮年从军远征,国内严重缺乏劳动力,单靠老弱病残人工完成生产任务几乎不可能,而采用机械则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人力;为使殖民者安全快捷抵达目的地,故在造船造车方面下足了功夫;为达到动用少量军队即可有效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目的,不得不下大力气研究开发各种热兵器。反观以我国为代表的自给自足的东亚农耕文明,民众满足于“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远不及欧洲迫切。

  欧洲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对外侵略扩张所致的国内劳动力短缺、提高生产效率和殖民地统治的迫切需求

  2、和平环境:动荡的社会,战争的环境,国家虽大,放不下一张安定的书桌,知识分子如何去创造?无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的特点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利益的争夺必然导致社会动乱和战争。只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消除动乱和战争,别无他途。知道美国是怎样发达起来的吗?直到19世纪末,欧洲都比美国发达。但上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遇毁灭性破坏,至少倒退50年,大量人才、资金、技术流入美国,美国借机大赚一把,一跃超越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上世纪前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上曾经最发达的欧洲遭遇毁灭性破坏,至少倒退50年

  3、经济发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识分子生活富足,不必每天为五斗米折腰,才能一门心思钻研科学技术,更容易出成果。16世纪以来,欧洲在科学技术方面逐渐追平我国,18世纪反超我国、19世纪则把我国远远甩在后面。除体制上的原因外,欧洲殖民者从世界各地搜刮大量财富,为发展科学技术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4、教育普及:创造发明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最早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和技术人员提出的,只有全民教育,消灭文盲,才能壮大发明创造的队伍。如我国东汉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不过是宫廷内侍候皇帝的太监;北宋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只是杭州书肆的刻字工和印刷工;17世纪发明显微镜的荷兰发明家列文虎克,出身农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曾干过裁缝和磨镜工;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年轻时也不过是美国一家电报公司的普通报务员。

  这些永载史册的中外发明家,也曾经都是普通人

  5、结合工农:发明创造的原始动力来源于提高工作效率及解决生产劳动中遇到问题的渴望。知识分子只有到生产一线去,到工人农民中去,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整日躲在书斋内冥思苦想很难有大出息。

  6、社会协调:个人单打独斗大多只能搞一些小的发明创造,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支持,也就是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过度强调个人自由反而不利于发明创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