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论
“感恩”一词,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感恩”是个常用词,陌生是因为鲜有人真正懂得感恩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感恩应达到怎样的境界。
感恩的“恩”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恩,惠也”;《辞源》的解释是:感激他人的恩惠;《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通过这几种解释,我们可以将感恩界定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恩惠的回馈,是一种不忘关怀、帮助的情感,体现的是仁爱精神,具有普适性。感恩的恩字由因和心构成,因有原由、顺着的含义,感和恩都以心为底,表明感恩是源于内心的,是心底里涌动的一种真情或者说因为有“心”才懂感恩。
一、为什么要感恩
感恩不需要理由,因为感恩发自人的内心,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然而,为了使人能够对感恩有更深的理解,我们还是从逻辑层面赘出几条理由。
首先,感恩源于人的天性,是人性的升华。人是情感动物,人的生命能量来自心灵与心灵的滋养,来自给予和感恩。感恩是人最原初、最纯真、最本性的情感。婴儿对母亲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感恩。这个感恩之情是献给母亲的。如果没有子女对父母的感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冷漠,难以形成稳固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前提。感恩作为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能生大爱。感恩是做人的支点,它把小我变成大我,使自己的生命放大。感恩立足于报恩,人人都懂得报恩,社会就充满了爱。真诚的感恩,不仅升华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而且,使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人经过了千万年的进化,无论相貌还是习性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感恩情结却始终伴随着人类。
其次,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智慧的提升。感恩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学会了感恩,就能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就能戒除自满尊大,保持谦逊的品性;学会了感恩,就能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激发挑战困难的勇气;学会了感恩,就懂得尊重,就会在尊重和相互尊重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了感恩,就知道惜福,珍惜他人的助缘,敬业乐群,成就一番事业;学会了感恩,就能将无以为报的恩惠永铭于心,拥有积极、高尚的人生观。研究表明,在所有激励因素中,感恩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提升生活智慧的最好催化剂。
其三,感恩是文明的象征,体现了人类的崇高。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是人类的择善之举和崇高品格。当一个人懂得感恩并努力回报时,其行为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美德价值。反之,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感恩甚至拒绝感恩,那么,他带给人们的只能是冷酷与绝情。这种忘恩负义之徒恐连畜生都不及,充其量也只能是个野蛮人。感恩虽不是人类的专利,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知恩惠、明正理。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懂得知恩图报,并从中体悟如何做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能称得上文明人,才是最富有的人。虽然感恩者不求回报,但事物总是相互的,“赠人玫瑰,满手余香”。感恩者终将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赞誉,获得应有回报。人类就是在施恩与感恩的交互作用中,走向崇高。
其四,感恩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与人之间所以存在感恩关系,是因为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相互扶持。就个人的能力而言,眼不如鹰,耳不如兔,鼻不如狗,舌不如蟒,力不如象,根本无法战胜必然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如果没有感恩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之网,互不信任,一盘散沙,那么,人类早就被自身争斗和大自然的灾难所吞噬。个人的能力和活动都是单一的,社会则有复杂的分工、协作,形成强大的整体合力,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灾难。这就注定了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即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能满足各自所需。人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人与人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日益增强,社会就能够不断发展进步。
其五,感恩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符合天人合一之道。天即自然,是至善和无私的,因为它养育了人类和万物,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同时,它又是公正而严厉的,从不宽恕任何破坏天人关系的行为。对此,恩格斯曾有精辟论述,“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是,却造成人类“无机身体”的巨大伤害。现在,人类正在吞咽对自然的“非人”行为带来的苦果。人类为什么会毁坏大自然,根本原因就是私欲膨胀,缺乏对自然养育的感恩。我们要消除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敬畏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处于和谐状态,天人合一的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此外,感恩更是社会现实的企盼和需要。在当今过度市场化的社会里,社会公德的空间在日益缩小,极端个人主义横行,许多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社会上忘恩负义之徒越来越多。石家庄电视台访谈节目以“我给儿子当孙子”为题曝光了许峰夫妻俩为爷爷生前留下的房子拆迁补偿款,大肆数落父亲,并逼父亲去卖肾,被称为“世上最极品儿子”。深圳著名歌手丛飞,在去世前的11年里耗费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上学,而他生命垂危同样需要帮助时,有的受助者却不闻不问甚至冷语相讥;有的受助者认为丛飞资助自己另有所图,自己没时间看丛飞;还有一位家长得知丛飞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时,没有任何安慰和感激的话,而是反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厦门一名78岁老人热心收留一名流浪男子,供他吃住,还打算帮他找工作,结果被该男子五花大绑,劫走钱物。重庆农民金有树,在救起19个人后,被救的人中竟有人说他救人是为了拿奖金。“老太”反诬救助的好心人为撞人者的事,更是不断出现。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有些人不懂也不想懂感恩的道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善良的本心,迷失了人生方向。毛泽东说过,“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存在于因果链条之中。有施恩之因,必有报恩之果。如果只有施恩而没有回馈的果报,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失衡,社会就会走向堕落。这也是为什么人类普世宗教都看重感恩理念的根本原因。儒教推崇感天地、泣鬼神的“二十四孝”,以为世人感恩行孝之楷模;道教力倡天地盖载恩、日月照临恩、国法保护恩、父母养育恩;佛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慈悲众生;基督教博爱赎罪、感恩上帝;伊斯兰教敬主爱人等都蕴含着丰富珍贵的感恩慈善精神。普世宗教进一步揭示了感恩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人道,更体现了天道。
二、感恩的对象
受恩就要感恩。我们每天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因而感恩也须是多方面的,既要感独享之恩,也要感众受之恩;既要感具体之恩,也要感抽象之恩;既要感现实之恩,也要感先贤之恩。由于需要我们感恩的对象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只能择其要而述之。
第一,感生养之恩。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父母的血液,承传着父母的基因。父母给我们最大恩惠是赐给了我们人身。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为我们日夜操劳,倾注了无私的爱。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无所求的,甚至不需要我们说一句“谢谢”。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已经罹难的年轻母亲顽强地保持双膝跪地姿势,为的是保护身下四个月大的孩子。在孩子的襁褓中,搜救人员发现了手机上一条尚未发出的短信:“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就是伟大的母爱。父母之恩,深似大海。讲感恩,我们首先要感父母的生养哺育之恩。常言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父母,就是要讲孝道,用心行孝。尽孝对家庭来说,是赡养父母;对社会而言,则是尊重长辈与老者,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百善孝为先”的古理,更具现实意义。
其次,感授业之恩。从幼儿园到大学,有的还要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从学徒到技工,再到高级技术人员,老师(包括师父,有时也包括师傅)一直陪伴我们,教我们识字、读书、讲话,为我们启蒙、授业、传技,指明我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虽然现在的教育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学校成了企业,老师犹如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但是,我们仍然要感恩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就整个人类的进步而言,老师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每一个有所学、有所知、有所长的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别人的授业之恩。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感恩老师及一切授业、传道、解惑者,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自身品德的展现。
第三,感“三情”之恩。这里的“三情”特指除父母之情和师情之外的亲情、友情、乡情。人是讲感情的,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佛教将菩萨称之为「觉有情」,是因为菩萨是有情的觉者。儒教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就会失去人性。我们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丈夫或妻子、子女及其他亲属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是他们陪伴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喜怒哀乐,加深了自我认知,特别是子女的出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幸福,在子女面前,我们才变得如此伟大。对亲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但是,我们还应牢记,血浓于水是有底线的,不能超出原则的底线,不能公器私用。友情和乡情也是人间极其珍贵的情感。人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友情,凡心理健康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朋友是良师,是益友,一位好友如同一本好书,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远离家乡,因而乡情对游子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缘。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游子们思乡情的真实写照。一句亲切的乡音、一道特色家乡菜,都能激起游子们美好的回忆。这种浓浓的乡情,在特定条件下往往会升华为爱国之情。对好友要常怀感恩之情,对家乡要常怀感恩之情,对祖国更要常怀感恩之情。
第四,感“贵人”之恩。漫漫人生旅途,谁也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谁也不可能不遇到难处,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当路途艰险,面临困境时,他人的帮助犹如久旱的甘露。人的成长,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节点和岔路,这时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拨正人生航向,犹如指路明灯。人在事业的征程上,会有众人支持,也会遇到“伯乐”提携,而“伯乐”提携往往对于一个人的进步更显重要。正所谓“虞舜不逢尧,耕耘处中田。太公未遭文,渔钓泾渭川。”这些从不同层面帮助自己的人,我们都称之为“贵人”。“贵人”是永远值得铭记与感恩的。在人的成长进步过程中,还有一种人是不能忘怀的。对于那些伤害你、欺骗你、诋毁你、折磨你、陷害你而唤醒你的良知、培养你的豁达、锻炼你的毅力、增强你的坚忍、提升你的智慧的反面“贵人”更需要正确对待,也许更值得感恩。
第五,感社会之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存发展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中。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就是为了加强互相间的合作。如我们生活所需的衣服、食品、房屋、交通工具等,都是别人提供的。我们虽然能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却不可能创造自己所需的一切。我们每一个人都帮助他人,但更需要他人帮助。应该感恩社会孕育了一个个相像而又不尽相同的个体,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舞台。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爱因斯坦说得好:“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第六,感自然之恩。通常人们会重视和感恩父母、老师、亲友及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而忽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没有自然界的进化和发展,就不会有人类。印地安人有句谚语:“人类是属于自然的。”人作为自然之子,生于斯,死于斯,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土地、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海洋及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各种动物,自然之美、自然的伟大难以言表。没有人类,自然界照样存在,没有自然界,人类一天也存活不下去。如果太阳不再东升西落,地球就会陷入黑暗;如果江河不再提供水源,人间就会失去生机……所以,人类需要对自然怀有感恩心态。感恩蓝天有日月星辰,感恩地球厚德载物,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三、感恩的方式
感恩需要表达,如果一个人常把感恩挂在嘴上,可行动上却没任何表现,人们不得不怀疑其诚信度。有恩不知,是缺智抑或缺德,而知恩不言则是失敬、失礼。有感恩之心,还需有感恩之举。
一是理性感恩。理性感恩是自觉、智慧的感恩。我们每天都接受许多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时时感恩、处处感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便感恩、盲目感恩。如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去医院挂号付钱,医生为我们看病,如果医生服务好,我们说声谢谢也就可以了,可我们有些人却要拿“红包”感谢。这里有医德问题,也有我们非理性感恩问题。更典型的是被冤判做了十几年牢的“河南佘祥林”赵作海,出狱后面对媒体和众官员,连连鞠躬,一再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冤案被平反,不应该赵作海感谢政府,而应该政府向赵作海赔罪赔偿并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再如有些人将感恩看成“等价交换”,认为“受恩多,回报多;受恩少,回报少”。还有人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小到用公款招待亲朋好友,大到把政府重大项目拿来报恩。现实生活中,非理性感恩现象大量存在。感恩作为一种高尚行为,应该是理性的。理性感恩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1)对正常履职的服务,不应特别感恩;(2)感恩需适度,不宜过分或不足;(3)感恩是高尚行为,不宜庸俗化;(4)感恩不应超过自己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和生活负担;(5)取得工作成绩时的感恩,不能把组织培养、自己努力和大家的帮助简单归结到某人身上。向施惠人表示感恩的方式方法很多,无论何种感恩,都应出于理性考虑,并根据对方身份、性格、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形式。
二是真诚感恩。感恩是萦绕在心间不忘他人恩情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是真心的。然而,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虚假感恩充斥社会。虚假感恩常常让人逆反、作呕,只有率真自然的感恩,才能能温暖人心,获得人们信任。真诚感恩有以下特点:(1)对他人的恩惠,发自内心地回报、回馈;(2)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真实感恩,且不将回报当作自己不得不还的“债”;(3)不以公报私,不拿原则送人情,正直无私地报恩。真正的感恩一定是真诚奉献。
三是及时感恩。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孝敬父母不能等待。有的人,在父母生前因种种原因,没尽到孝心,父母离去才知道后悔;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知道或不肯尽孝,离世后,却把葬礼办得风光,这又有何意义呢。感恩要感在其时,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须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因为亲情是经不住等待的。还有人受人恩惠后,觉得自己现在没有报恩之力,想等有了能力再报恩。其实,报恩并非一定要“等量”,只要诚恳、适时,就能打动人,毕竟绝大多数施惠人是不求回报的。
四是加倍感恩。中国自古就讲感恩戴德,别人的恩德不仅不能忘却,还应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诗经》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民俗谓“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一个人成功后,对自己在逆境或平凡时所受恩惠的回报,是不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如果说有量也只有逻辑意义,因为真情是无价的。韩信千金谢漂母;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加倍感恩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品性,因而更具榜样的力量和社会传递效应。当然,从普渡众生角度看,仅仅回报施恩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自己所能施惠于社会。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五是长久感恩。施惠与报恩是真情的流露,是心与心的交流,不同与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不是一次交换行为。受人恩惠,应常怀感恩之心。如果认为,他帮了我,我酬谢他,两清了。这不能算感恩。如有些人对他人的帮助,最初或许感激不尽,但是时间长了,感恩之心就淡漠了。感恩的道理许多人都懂,但一时感恩容易,终身感恩难。一个人是否真懂感恩,是否常怀感恩之心,体现出来的是这个人是否真的有道德良心。真正的感恩,应该是“事过倾情、念念不忘”;是通过受惠人的感恩行为,在全社会弘扬人性的光辉,让爱心传递。只有人人都存感恩之心,社会才能步入善良的轨道。在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和事,一个高尚的人永远感恩。
每个人所受恩惠的境遇千差万别,因而回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应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如可以用语言、表情、行为表达;可以用金钱、实物或社会公益活动表达;可以通过发奋努力获得成就表达……。但切记,无论感恩以何种方式呈现,都应该是无止境的。
四、感恩的境界
感恩可以分为自我感恩与自在感恩。自我感恩也称有碍感恩,即我们日常的感恩,属常人境界,易受心理、物质、环境等束缚,尚不具备人生的洒脱。自在感恩则超越了自我,摆脱了非我,进入自为状态,可称之为无碍感恩。自在感恩,依据感恩所达心灵深度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有可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自觉感恩。自觉即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自觉感恩就是感恩意识觉醒,通过自我认识,深刻理解了感恩对个人、对人类、对自然的重大意义,从而唤醒潜藏在心底的正能量、善能量,真正成为不需要他人引导的感恩自觉者。从深度上看,自觉感恩发自灵魂深处。对所有施恩者的感恩,完全自觉、自愿,出于本心、本真,是心底里涌动的情怀。这是一种真诚的感恩,是受恩者对施惠人内心的铭记,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不着任何相。从广度上看,自觉感恩不仅感自己所享之恩,而且感一切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益的人、事、物之恩,感恩三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在报答之余常怀感恩之心,常存善仁之举,常做济世之行。自觉感恩是超时空的感恩,如佛门弟子对佛祖的感恩及社会有道之士对古圣贤的感恩,既有对象,又非具体指向,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自觉。自觉感恩者常常表现出超越敌我的定力。三国时期的关羽为什么被后人所崇拜?与其说是因为他过五关斩六将,不如说他违抗军令,释放曹操的义薄云天之举,为世人树立了超越敌我,更超越自我的感恩楷模。
第二境界:觉他感恩。觉他即觉悟他人。觉他感恩就是使他人觉悟、感恩。在具备感恩第一境界的所有心理、所有善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感恩层次和境界。觉他感恩者,“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明心见性,只知施恩、感恩而从不求回报;超越了世俗的恩恩怨怨,超越了人间的种种束缚,时时不忘感恩,处处不忘报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甘于奉献、勇于牺牲;不仅自己真心、真诚感恩,而且积极弘扬感恩精神,启发、教诲周围的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觉他感恩者已了然感恩真谛,能自觉感恩反面的激励、鞭策甚至打击。诚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伤害、欺骗、藐视、欺负、讽刺、斥责、遗弃、侮辱、打击等人生负能量是历练人灵魂的砾石,只有经过无数磨难,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才能走向成熟。这就是为什么道高有德之人能够以直报怨、以德报辱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能对曾经折磨过自己的人说谢谢,真诚感恩,那是一种超越,一种洒脱,更是一种博大。当然,对于来自反面的迫害要理性、全面、辩证的看,不能因为某些恶行对人有磨砾作用而扬恶弃善,对世人共认的恶,必须严惩以扬善。正法时期的社会需要化恶为善,末法时期的社会则需要惩恶扬善。
第三境界:无上感恩。这是在完全具备感恩第一、二境界的所有感恩心理、所有感恩善行基础上,进一步将感恩提升至最高境界,即为建立人间感恩世界,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种崇高的感恩境界,能激活无数人的感恩心、培养天下人的浩然正气,可通达三界。以建立感恩世界为己任者,超越情识而用无上智慧观察、观照万事万物,超越狭隘而天下无敌,一方面,心中只有仁慈,便没有没有真正的敌人;另一方面,聚集宇宙强大正能量,世间不可能有敌手。达无上感恩境界者,洞彻寰宇、超时越空,体悟三界运行之规律;厚德明道,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破一切我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展大慈大悲之力,为云云众生拨云见日。
(作者: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 哲学博士)
相关文章
- 他们过他们的感恩节,我们做我们的总结
- 美国今日感恩节 网友:不见当年印第安!
- 感恩节是白人庆祝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而设
- 百里奚:令人困惑的“感恩”
- 美驻华大使馆发“感恩节祝福”遭网友炮轰
- 感恩节与印第安人的“悼殇日”
- 感恩节洛杉矶爆发大规模劳工游行 13人被逮捕
- 首都机场为迎“三百年殖民”隆庆感恩节
- 七律一首.清明感恩情思,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