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中国带来信心?
新华网消息:英报报道称,温家宝再给欧洲带去信心,欧元区获得“一条生命线”。报道称:温家宝说,中国是欧洲主权债务的长期投资者,近些年来购买了不少欧元债券。温家宝还说,欧洲债务危机正在扩大,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在这场债务危机中,我们再次给欧洲带来信心。
英国《每日电讯报》 6月25日 说:中国承诺购买国债,欧元区松了一口气; 6月26日 又说:龙来“拯救欧元”。
这些消息听起来动人,看上去也很美。
中国确实应该设法冲出为美元、美债所绑架的两难困境。在欧元、欧债上做文章,是冲出困境的有效选择之一;扩大人民币结算,是冲出困境的有效选择之二;投资资源和高科技实业是冲出困境的有效选择之三,相机购买和海量储备战略物质是冲出困境的有效选择之四;扩大欧元结算,是冲出困境的有效选择之五。
很高兴,中央政府从美元、美债“一根绳上吊死”的死胡同里走出来。与欧洲扩大交流与合作,本是毛泽东时代重要的外交原则,也是明智的选择。回归明智,必然重铸辉煌!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从构建和谐世界的角度看,俄欧都应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必须优先选择的方向。
国际上的经济联系,有了比较得当的新举措,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并配套制定好防范“媳妇娶进房、媒人丢出墙”“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利益保障规则和措施,一定能带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保障。
我们在为国际经济关系新策略高兴的同时,也为国内经济方面对的问题忧虑。
中国给欧洲带来信心,谁给中国带来信心呢?
“个税修正案草案二审,维持起征点3000元不变”。这个消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近期内,国内经济政策向好的可能性不大。个税征收,是用来调节收入分配的。3000元,在大中城市生活的年轻人,生活是很艰难的。用“穷人”来称之,并不为过。可是,无论网调的反应多么强烈,相关政府部门就是听不进去。是维护自己的权威?还是维护自己的部门利益?反正没有从普通百姓,尤其是城市青年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出发。由此看来,中国经济政策,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离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和具体利益出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么长的路,信心在哪里?
“今年以来,央行六次调高银行准备金率”。换句话说,今年来,月均调高一次准备金率。据说,今年调高准备金率而收回的资金是4万亿。正好是前年量化宽松政策投放市场的货币量。但是,这二个4万亿的对象不同。提高准备金率而收回的4万亿,直接受影响的是中小实体企业。有理由相信,可能出现第二次中小实体经济停产、倒闭潮。第一次是08年金融海啸后,因订单锐减引发的。这一次,将由我国货币政策,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其直接后果是失业和物价继续。高企,民生艰难。金融货币政策,是一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如果金融货币政策,对企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信心又从哪里来?
纵观国内近年来的经济政策,突出的问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国情出发,没有从企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现实情况出发。跨国垄断资本主导或控制了中国产业的75%,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急降,说是经济遭绑架,实则有沦为附庸的隐忧。物价涨声一片,人民生活艰难,社会矛盾堆积激化,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公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信心从何而来?
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ichunm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