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大代表提奇葩建议:给核酸应检未检、未打疫苗人员赋“蓝码”
广东省人大代表刘世兴建议,“对未履行疫情防控个人责任如核酸应检未检人员、疫苗未全程接种人员的健康码赋予蓝码管理”。
此建议在部分人群中引发震动。
不由得想起了数年前,江苏某发达城市拟推出“文明码”,旨在构筑起文明积分信息识别体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个性画像”。据说这是全国首创。
文明积分等级高的市民将会享受工作、生活、就业、学习、娱乐的优先和便利。此外,它还可作为警示和惩戒综合文明指数低于下限人员的电子凭证以及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志愿服务电子凭证。
这引发了网友关于“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担忧。
相关专家也表示,可以将“文明码”作为奖励依据,但不宜作为惩戒依据,更不能将公民的就业、社保、就医等基本权利纳入惩戒范围。
反对声浪中,“文明码”最终未能上架。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代表建议的“蓝码“推出,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作为一种对没及时做核酸的、未全程接种疫苗的人员的身份识别标志,它是一种电子版的脸上“刺字”,同样可能导致这部分人员在某些权利享受方面被区别对待。
比如,不得出入某些公共场所,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总之,无形之中,在这些人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根绳索。
与“文明码”不同的是,如果觉得积分不够,市民可以通过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垃圾分类、文明用餐等“文明‘行为补回来。但要将“蓝码”变成“绿码”,除了核酸应检尽检外,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全程接种疫苗。而这可能潜藏着某种风险。
二
积极接种疫苗当然是公民的一项义务,但国家层面的“知情、同意、自愿”三原则从未更改过。
总有一些暂时不适宜接种的人,强行接种会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不久前,沪上某地居委会给一个90多岁的老人打疫苗,导致基础病发作送往医院急救,引发纠纷。

如果让接种变成一项竞赛,让一些本来暂时不适合接种的人在某种压力之下被迫接种,这是对这部分人的权利与生命健康的不尊重。
当然,倘若这个代表的建议令你感到焦虑,那么,广东卫健委的回复,应该会让你松口气。
广东省卫健委介绍,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有关规定,健康码是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和实时健康数据为基础,通过手机移动应用端等渠道申报,并按照不同场景及一定的赋码规则进行风险评估,形成的个人电子风险提示码;健康码作为便利化出行措施,各地要严格健康码功能定位,不得扩大应用范围,切实防止“码上加码”。
下面我直接引用相关报道好了——
广东省卫健委称,我委建议暂不将疫苗未全程接种人员纳入蓝码管理,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目前国家暂无相关政策支持;
二是并非全部人群都符合接种条件,部分人群由于存在接种禁忌不能接种或暂时不能接种,赋蓝码可能会对公民正常活动造成不便,导致群众对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三是由于目前接种数据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各省人员的疫苗接种情况信息未能对接,无法根据外省接种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赋码,需要基层补录省外接种数据,将更大地增加基层负担;
四是随着我国接种政策调整和不同厂家疫苗接种程序变化,不同人群接种建议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数据上难以动态精准掌握重点人群名单,且赋码判断规则复杂,需要频繁调整,若调整不及时或规则判断不准确,可能造成赋码错误。
至于核酸应检未检人员赋蓝码的建议,答复称,目前,广东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曾与病例同时间段在重点场所逗留超过一定时间的人员,判定为重点场所涉疫风险人员,实施健康码黄码管理,该类人员应当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方可转为绿码,已初步实现代表提出的核酸应检未检人员纳入健康码管理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卫健委发文再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代表的建议,亦与此背道而驰。
三
在这里,必须为广东卫健委点赞。
我给这样的回复打满分。这是在为民众派发定心丸。
或者说,在瓶子里燥动的“蓝码”,被拧紧了瓶盖。
事实上,就在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广东卫健委下发了《广东省未成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暂缓情形专家共识(第一版)》。
这份专家共识共列举了十七种具体情形,包括对疫苗成分过敏、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发热、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还包括了正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器官移植、手术后等诸多情形。

这才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广东还是保持了一份难得的理性与清醒。
公开报道显示,提出该建议的某人大代表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我觉得倒是可以查一查,提出这样的奇葩建议,不但将人工具化、网格化,而且无视他人健康,到底是他本人的突发奇想,还是与某些核酸尤其是疫苗厂商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