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

火烧 2022-07-30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程,讲述南昌起义、三湾改编等重要事件,强调党指挥枪、武装斗争对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展现人民军队浴火重生的历史。

  一、绝地反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宁汉合流叛革命,志士仁人洒热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如火如荼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分别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的工人、农民群众遭到了残酷的屠杀,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痛地失败了。据统计,从1927年到1929年,不到3年时间内,大约有45万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这次大革命的失败,有两个沉痛的教训:一是帝国主义联合干涉和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叛变,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二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没有抓住枪杆子,以致在敌人突然袭击面前,不能组织有效抵抗。

  2、血雨腥风擎红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党内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3、南昌城头炮声隆,革命武装战火生

  “八·七”会议后,在不到5个月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二、“党指挥枪”,新型人民军队浴火重生

  1、“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部队残存1000余人,组织也很不健全,士气极为低落。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一严峻情况,及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第一,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第三,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民主。规定官长不打骂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管理,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三湾改编”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军建军史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吹响古田军号,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

  1928年4月,“毛、朱”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古田会议及其决议因此成为我党我军建设的伟大纲领及重要里程碑。

  三、由弱到强,为人民打天下、守江山

  1、千难万险的长征,图存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由于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错误地执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损失惨重、苏区范围日渐缩小,尤其是湘江之战,红军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各路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第一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前8.6万人,长征结束时约7200人。

  第二支红二十五军,由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出发前2980人,长征结束时约3400人。

  第三支红四方面军,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率领,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长征出发前近9万人,长征结束时约2万人。

  第四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任弼时等率领,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长征出发前近2.67万人,长征结束时约1万人。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举世瞩目的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和壮举,其中:中央红军途径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大小战斗380余次,攻占县城700多座,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营以上干部牺牲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牺牲。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为中国共产党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2、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把东洋鬼子赶回老家去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再到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持续了14年。

  抗战初期,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和“绝对不抵抗”的反动政策,致使东北、华北连连丢失。“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被迫抵抗,但又奉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片面抗战的策略,屡失战略要地,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导致哀鸿遍野;南京陷落,30万中国军民惨遭杀害。“豫湘桂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又畏敌如虎、一溃千里,偏安重庆一隅。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民抗战策略,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及时发布《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等纲领性文献,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如东北抗联和义勇军,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等。正面战场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游击战,成为敌后战场的主力,大小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人,歼灭伪军118.7万人,牵制侵华日军总兵力60%以上。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65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3、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彻底埋葬蒋家王朝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蒋介石反动独裁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先是挑起局部摩擦,后又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被迫自卫,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组织了一系列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揭开战略大反攻;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聚歼国民党反动军队有生力量;发动渡江战役、南线大追歼、解放海南岛、解放大西北,粉碎美蒋“划江而治”的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以弱胜强,越战越勇,消灭了800万蒋匪军,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启了人类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4、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打出国威和军威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战机悍然轰炸我东北边境地区,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的统一大业,中国周边局势和国家安全陡然紧张,毛泽东同志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雄纠纠气昴昴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经过5次战役,中、朝两国付出军队伤亡98万多人、朝鲜普通民众伤亡150万人的代价,将“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并使韩、美等“联合国军”付出伤亡185万多人代价。

  1953年7月19日至27日,美韩和中朝四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抗美援朝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的侵略扩张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人民军队边打边建,空军作战实力和战争的后勤保障能力大增,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

  四、“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指战员,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通力协作,勇于攀登,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不仅为我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五、厉兵秣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精兵强军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军队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进行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改总部、塑军种、立战区,构建起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阔步前进。

  通过一系列军事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民军队合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常规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后勤保障能力、处置重特大社会危机能力显著提高,尖端武器研制成效显著:歼-20、空警-2000预警机、战略核潜艇装备部队,东风-41型洲际导弹可以实施跨洋越洲打击,“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3艘航母相继列装,冲出第一岛链,亚丁湾国际护航,人民军队成为捍卫共和国安全的钢铁长城,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军事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只有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多军种多兵种合成现代化,发扬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敢打、能战、善战,而且能够打得准、打得狠、打得赢,才能为中国各族人民的万世幸福开太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撑起长久而安全可靠的和平巨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