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学的变革趋向
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学的变革趋向
时间:2010年07月20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奚广庆
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终生相伴而行。历史实践表明,经济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习以为常的“生存条件”,而且逐步演化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契机和动力。因此,经济危机,也必然呼唤和推动西方经济学的变革和创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理论的形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国际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矛盾和弊病充分地显露出来。这对西方经济学是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也是它变革和发展的一次机遇。我们看到欧美经济学人正在开展新的变革尝试。
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教训,提出经济学研究向非经济学领域拓展
比如,美联储前任主席、经济学家格林斯潘反思说:“历次金融危机都不相同,但却有一个根本来源”,“那就是,当人类面对长期经济繁荣,无节制的人性就会认定,这样的繁荣会持续下去”。这导致人们“过度投机,而投机所造成的后果,自18、19世纪以来已经数度发生。”“任何两次危机都没有共同点,唯一的例外是人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金融危机:一次新鸦片战争》一书中深刻揭露:华尔街的大亨们贪婪地寻求管制的取消,追求越大越好,“道德风险”成为美国大银行的主要特征。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吉莲莲邰蒂,在中国青岛举行的国际金融高峰论坛的演讲《西方金融业之失与拯救之策》中提出,金融危机的损失,有形的是28000万亿美元,而无形的则是信任、信仰的损伤,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学、人文学等角度来看我们西方的经济体系。
这就是说,现代经济学研究必须拓展视野,开阔思路,把经济学的研究和整个社会的研究、人的发展的研究、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结合起来,把世界经济体系运行和推进人性的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建设符合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更高需要的经济学。其实,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都是在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中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封闭的发展的。所以一直以来许多经济学人都真诚追求经济和经济学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建设和变革。近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当斯密,不仅写了《国富论》,还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凯恩斯总结20世纪30年代发生大萧条的教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把现代经济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解决经济停滞等问题的需要,一些经济学人又提出了经济自由化、开放、财政与货币政策、知识产权等新自由主义主张。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则提出把行为的伦理学考量纳入经济学的观点;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又提出了“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论,认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受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扩展自由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政治自由、经济自由、社会自由、透明性自由、防护性自由,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整体能力。在这些发展创新的基础上,经济危机又摧动着经济学新一轮的革新。
探讨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模式变革的若干思路
英国学者阿纳托尔尔卡莱斯基在《泰晤士报》上提出,要建立新的第四种资本主义模式的设计。他说,“现在,西方思维面临的挑战是要在古典、凯恩斯、撒切尔—里根模式的基础上创建第四种资本主义模式,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而北欧的经济学家认为,北欧模式是未来资本主义的方向,北欧国家多年来实践一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混合模式,他们因此获得了先进的教育,实现了经济繁荣,并使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理查德颐莱亚德提出,当前的危机要求“我们必须停止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创建一个更人道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体验的质量才是评判标准。”要建设一个基于信任的社会,我们必须从学校抓起,甚至更早。经济学家应采用更为现实的模型,解释是什么使人类感到幸福,是什么推动市场运转。人们应该做对社会有益的工作,而不只是创造账面利润。所有的职业都应具备清晰、专业、合乎道德的准则,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我们不想要共产主义,但我们的确需要更具有人道色彩的资本主义——不仅建立在更完善监管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更好的价值观基础上。”而耶鲁大学教授 P?肯尼迪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虽然使资本主义的体系受到破坏,但这个体系不会消失,只是存在的形式会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将受到国内和国际管理者的严密关注,但不会扼杀自由企业原则。
变革创新在学术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取向上的反映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一位非主攻经济学的学者,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及公共事务、环境事物的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可以理解为一个征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方向是政治学、行政学、公共事务、政治经济学、政策分析学,她是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政治学协会的主席。她主要的学术贡献是,提出公共事务自主组织与治理的集体行动理论。她认为,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这和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是相左的。可见,把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奖授予跨学科学者奥斯特罗姆,反映了对经济学研究领域拓展和方法创新的一种新的取向。
最新的一个进展是,世界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2010年 7月进行院长换届,而新遴选的 48岁的院长尼廷?诺里亚,不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出身,其专业领域是领导力和道德规范。这个变革性举措,是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的重大问题紧密相关的。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各个商学院MBA公开课程学生人数大幅下降。2008年美国60所商学院校均学生数是2325人,2009年下降到1950人,降幅达 17%。批评者还指出,金融危机表明,这个精英工厂制造出了自私和不道德的经营者,他们主要寻求个人财富最大化,不惜损害所在机构的利益。新院长在18个月前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提出“必须将经理人转变为社会利益在日渐兴旺的经济企业中的代理人”。有评论认为,“可以把它描述成为向道德资本主义转变的开始”,“这是一种新事物”。
理论还不是实践。这些源于实践的变革思考和创新尝试,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变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需要学界人士关注和研讨这些新的变革趋向,以更好地推进自己的改革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