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理通货膨胀,先削减出口退税
文章指出通货膨胀主因是出口退税导致货币超发,建议优先削减出口退税以治理通胀,同时控制投资与外资流入,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欲治理通货膨胀,先削减出口退税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 党爱民 2011年9月6日
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基本现状发生的根本变化,那就是由原来的通货紧缩、供大于求转变为通货膨胀、供不应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经济由原来的过剩经济变为短缺经济了!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多的需求追逐过少的供给,本文仅分析需求一方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仍然来自所谓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以下分析这三部分需求。
一、先说出口。对外净出口造成贸易项目下的盈余,央行被动收购美元、释放基础货币,东西送出去,钞票拿进来,这是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无论从过去的实践来看,还是透过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基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逐步削减出口退税应当是一个首选的措施。(2010年出口退税额度约七千亿元。)
中国已经积累了3.2万亿的外汇储备,已经没有必要拼命执行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了。挣了美元,没地方花,也没地方投资,放着贬值,买了美国国债还担心被赖账,实在是一件无厘头的事,必须立即终止。出力不讨好,伤己也伤人。
有人担心削减出口退税,会导致外向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我们要看到,放任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恶果是,央行被动祭出强力手段紧缩货币,导致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同样也造成了失业。那么,究竟应该针对哪些行业进行紧缩呢?毫无疑问,在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理所当然要先紧缩外向型企业。外向型企业的作用就是消化生产过剩,生产货币,——把东西搞出去、把钱搞进来。现在钱多了、东西少了,通货膨胀了,就应当首先紧缩它们。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紧缩货币,受伤的可能是供应内需的企业。这样只会更加加重通货膨胀和失业。削减出口退税,是定点清除通货膨胀的源头,副作用小。
二、再说投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配套出台了18万亿的刺激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铁路、公路、以及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方面,它的特点是不产生市场供给(尤其是不产生影响物价指数的供给)。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些方面,向市场释放了货币,却没有产生供给,便成了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政府应当压缩掉一些没有迫切需要的项目。
造成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国际热钱通过投资途径进入中国。这些钱的进入,造成了中国流动性的泛滥,从而迫使央行采取紧缩政策,其结果是国内企业的正常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打个比方说,外商投资1000亿美元,央行被动释放6500亿人民币基础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6500亿人民币,央行通过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回收流动性6500亿元,其效果是压缩或挤占了国内企业相等数额的贷款额度。这些被压缩被挤占了贷款的企业,往往是解决就业和满足国内需求的中小企业。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限制国外资本的流入,限制外资对内资生存空间的挤压。
三、最后看消费。近几年,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等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消费需求也有所增加。这是好事,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消费需求仍然需要提高(而不是压缩)。
综上所述,削减出口退税、削减不紧迫的投资项目、限制境外资本流入,三管齐下,方可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而削减出口退税应当是首选政策工具。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 党爱民 2011年9月6日
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基本现状发生的根本变化,那就是由原来的通货紧缩、供大于求转变为通货膨胀、供不应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经济由原来的过剩经济变为短缺经济了!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多的需求追逐过少的供给,本文仅分析需求一方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仍然来自所谓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以下分析这三部分需求。
一、先说出口。对外净出口造成贸易项目下的盈余,央行被动收购美元、释放基础货币,东西送出去,钞票拿进来,这是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无论从过去的实践来看,还是透过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基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逐步削减出口退税应当是一个首选的措施。(2010年出口退税额度约七千亿元。)
中国已经积累了3.2万亿的外汇储备,已经没有必要拼命执行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了。挣了美元,没地方花,也没地方投资,放着贬值,买了美国国债还担心被赖账,实在是一件无厘头的事,必须立即终止。出力不讨好,伤己也伤人。
有人担心削减出口退税,会导致外向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我们要看到,放任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恶果是,央行被动祭出强力手段紧缩货币,导致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同样也造成了失业。那么,究竟应该针对哪些行业进行紧缩呢?毫无疑问,在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理所当然要先紧缩外向型企业。外向型企业的作用就是消化生产过剩,生产货币,——把东西搞出去、把钱搞进来。现在钱多了、东西少了,通货膨胀了,就应当首先紧缩它们。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紧缩货币,受伤的可能是供应内需的企业。这样只会更加加重通货膨胀和失业。削减出口退税,是定点清除通货膨胀的源头,副作用小。
二、再说投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配套出台了18万亿的刺激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铁路、公路、以及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方面,它的特点是不产生市场供给(尤其是不产生影响物价指数的供给)。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些方面,向市场释放了货币,却没有产生供给,便成了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政府应当压缩掉一些没有迫切需要的项目。
造成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国际热钱通过投资途径进入中国。这些钱的进入,造成了中国流动性的泛滥,从而迫使央行采取紧缩政策,其结果是国内企业的正常货币需求得不到满足,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打个比方说,外商投资1000亿美元,央行被动释放6500亿人民币基础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6500亿人民币,央行通过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回收流动性6500亿元,其效果是压缩或挤占了国内企业相等数额的贷款额度。这些被压缩被挤占了贷款的企业,往往是解决就业和满足国内需求的中小企业。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限制国外资本的流入,限制外资对内资生存空间的挤压。
三、最后看消费。近几年,我们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等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他们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消费需求也有所增加。这是好事,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消费需求仍然需要提高(而不是压缩)。
综上所述,削减出口退税、削减不紧迫的投资项目、限制境外资本流入,三管齐下,方可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而削减出口退税应当是首选政策工具。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