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道”的辩证感悟

火烧 2011-07-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9
文章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辩证感悟,探讨宇宙规律与物质精神转化的循环,强调‘道’作为客观规律的本质,结合自然现象与哲学思维,揭示‘道’的玄妙与深远。

理平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天辟地地提出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其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笔者认为,“道”的本质就是孕育在宇宙、自然、地球、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它可从“有形”的奥妙演化为“无形”的奥妙,又可从“无形”的奥妙回归到新的“有形”的奥妙,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道”就是从有形的物质升华为无形的意识,又从无形的意识回归到新的有形的物质,循环往复,以到无穷。简而言之,“道”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新的物质,良性循环,以致无穷。“道”就是从物质的“和”(文明)升华为意识的“谐”(文明),从意识的谐回归到新的物质的和,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就是“道”的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渊源。总之,“道”的真缔,就是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也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还可“从善到真,从真到美(新的善)”的认识循环方面去理解,更可从哲学的辩证法角度去思维……  

其实,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意识性的东西是构成无限精神财富的渊源。  

笔者认为,“道”是运动变化的,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规律,就能感悟“道”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变化。  

如:地球自转一周就会产生一个“明”天,这就遵循了“从日到月,从月归日’(新的日)”的循环,这“新的日”就是日月同辉,合二为“明”的一瞬间,就是黎明时天空突然一亮即太阳与月亮合二为明的一瞬间,就是自然界中光明的一瞬间,所以人们称之为“明”天,从这意义上说光明即规律,光明即是道。  

还如: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社会)到“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私有制”社会回归到“共产主义”社会(新的公有制社会——公私合二为一的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着“从公到私,从私归公’(新的公)”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公与私是相对的,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前提下,两者可互动循环,可化私为公,公私合二为一,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道。从这意义让说,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体制,才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顺应规律,才能为解放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让人人既能有物质的和,又能有意识的谐,不断实现每个人的心中和谐,让社会充满和谐的因子,最终实现和谐世界。  

再如:人的认识循环规律,“从感性认识(善恶)升华为理性认识(真假),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悟性认识(美丑,新的感性认识)”人认识上的“道”(良性循环)就是“从善到真,从真到美’(新的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学习实践始终贯穿于认识的升华过程之中。而人认识上的“癌”(恶性循环)就是“从恶到假,从假到丑(新的恶)”循环往复,自取灭亡。  

总之,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归新的“无”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用悟性认识去把握,更需要用哲理性的辩证法去感悟和体会。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尊重,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更在于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也应证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更应证了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的哲理。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悟性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顺应规律,而不是改造规律,“人人呵护自然,自然孕育人人”这就是人类必须遵循的——“道”(良循环),它不是“人人惩服自然,自然惩罚人人”的——癌(恶循环)。从这意义上说,生产力的表述就应从“人用先进的工具(科技)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经辩证扬弃后更改为“人先进的工具(科技)求得于自然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与人为善,海阔天空;与物为善,宇宙无限”,才能实现“人人关爱地球,地球哺育人人”这就是我们人类必须不断追求的——“道”。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即,“人源于自然,以自然为本,人独立于自然,以人为本,人回归自然,新的以自然为本(以“自然规律”为本)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潮流,更是一种规律,在规律(法律——近似规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个自由,从“人治”升华为“律(法)”治,从“专制”升华为“民主”,不断实现民主法治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社会形态,从这意义让说,科学发展的真缔——以规律(法律)为本为核心,全方位、良循环、可持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放人的思想,才能冲破意识形态“一言堂”和统一思想(私有化)于某某1人的束缚,当人人都有思想自由时,人类的无限精神财富才能化为有限的物质财富,又能使有限的物质财富化为的新无限精神财富,不断实现物质的和(“禾”足“口”需,合二为“和”,植物满足口需方为和,物质文明方为和)与意识的谐(“言”能“皆”表,合二为谐,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争鸣中,上“比”下“白”,合二为“皆”,明辨是非,意指精神文明方为谐)良性循环,不断构建和谐世界,这就是我们人类必须遵循的——道。  

笔者认为,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是:  

物质财富是有限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思想是无限的;  

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众人思想是无限的;  

众人思想是有限的,民族思想是无限的;  

民族思想是有限的,人类思想是无限的!  

解放思想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现在做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类思想解放中去,不断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新的物质)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真正实现和谐世界!这应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之——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