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燕:布什的“新美帝国主义”
布什的“新美帝国主义”
--------------------------------------------------------------------------------
乔海燕
新华社记者薛颖在伦敦学习期间,翻译了一本书,《新美帝国主义——布什的反恐战争和以血换石油》。名字有点亲切感,好几年没有听到“美帝国主义”了!原书的作者是两位英国教授。以英国人的眼光看布什的现行政策,本来以为是捧捧臭脚,辅以几句无伤大雅的俏皮话。细细看下来,却不是。仅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给布什的政策一个“美帝国主义”的定义。而且,这个帝国主义仍然充满了对资源(石油)的渴望,并且不惜以战争的手段获取、控制石油资源。
这本书确实给人一些启发,产生一些想法。有些想法是书本身带来的,在书里;有些却是合上书看着窗户外的拆迁工地才想出来的。这一阵子写了几篇博客,就是读书心得。当然,我不是写评论出身,也不擅长写时政类文章。只是看了书,心里涌出一些话想说,就拉拉杂杂的写出来。
我看有关帝国主义的书不多,觉得在共产党理论体系内,早期对“帝国主义”比较有研究和权威定义的,是列宁。按照列宁的定义,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应该有两大特征,掠夺和战争。从一次大战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事实证明这个结论大抵是对的。
自二战结束后可以看到,美国的战略设计,依靠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军事优势,推行“霸权主义”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在欧洲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对峙,积极介入中东争端,都将这个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原来世界上对峙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美国一家,地域控制出现的真空状态,就会引起对经济、资源控制权的再分配,甚至重新出现争夺。
这一点,在中东表现的十分明显。本来,在冷战时期,美国是通过与以色列的联盟推行其中东政策。苏联撤出后,美国看到以色列通过几次局部战争,控制了争端的局面,就积极进入,主动干涉。在前线,在阿以争端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路线图”。在后方,通过亲自出兵阿富汗,进而攻占伊拉克,直接进入波斯湾地区。
中东争端的核心是石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完善,美国也完成了将石油与美元挂钩。因此,对这个地区资源的争夺已经演变成对市场控制权的争夺,对价格的控制。油在谁手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市场由谁来管理,价格由谁来决定。
可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的整个国家战略也在调整。一方面,老牌帝国主义的大棒仍在使用,有时候还舞的挺卖力气。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它开始尝试以“合伙人”的身份进入新的领域,如亚太。所以,这个“新美帝国主义”就有了两面性。
“九一一事件”为布什推行“新美帝国主义”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可以使美国借“反恐”为名继续推行它的武力政策。同时,“反恐”又为它进入新的领域提供了借口。
在中东,可以预期,无论是共和党执政,还是换民主党走马上任,传统的“帝国主义”政策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这也和它的对手有一定关系。谁都不愿意首先改变自己。中东在等待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全世界还要为这个等待付出代价。
但是,在亚洲国家就不同了。这一地区的国家,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已经认识到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必须进行社会改造,体制改革,进而完成整个国家的社会转型。美国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它在这一地区,更多的是使用一种“胡萝卜”政策,更多的使用协议、标准、协商、会谈来解决争端。
我们称“胡萝卜”,本身还是用传统的思维或观点看待“美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我觉得,是否到了可以为这个“主义”赋予一种新内容的时候了?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有些概念是否也要改变?有些观念是否也要更新?
在美帝国主义的“大棒”和“胡萝卜”之间,是否存在过渡的可能?
当然,美国进入亚洲,肯定是来抢市场,占份额的,肯定是来定标准,控制价格的。但是,这毕竟是商业意义上的竞争。不是赫尔克力斯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而是鲍西娅与夏洛克在法庭较量的时代了。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不管怎么说,我们两国之间的争端,已经不是用武力解决了,而是用商业竞争和谈判来解决。前几年,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访华时也说过,九五年台海形势紧张,他当时最想知道的就是中国海军东海舰队司令的手机号码。
天变了,地变了,人,也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