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N年不遇”的牌子还要打多久

火烧 2010-07-13 00:00:00 网友时评 1028
文章探讨‘N年不遇’灾害标签的滥用问题,指出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及应急机制不完善,呼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减少损失。

“N年不遇”的牌子还要打多久  

  2010-07-12 19:09    作者:蔡正奋  

   

      4月底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多次出现强降雨过程,暴雨洪涝造成中国广东、福建、广西、湖南、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安徽、云南等11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受灾。截至目前,上述地区已经有1517.9万人受灾,死亡101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元人民币。(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现在,今年的时序才刚刚进入夏天,也正是极端气候更易多发的季节。但是,回顾一下近年来,我们好多地方在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时,除了救灾,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遭遇了N年不遇的(大旱)或者(洪水)或者(冰雪)或者(严寒)或者(地震)”。  

   

    当然,也许这是事实,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00年一遇……但是,不防患于未然,总是把“N年不遇”的牌子高高举起,除了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外,更强调了客观的因素,就会把什么责任全部推到了大自然的身上。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全国许多地方,防灾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部分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极端气候,还心存侥幸,认为不会那么巧,那些事情离我们很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就疏忽大意,即使出台了应对方案,也是应付了事,更谈不上配备相应的救援人员和防灾减灾的物质准备了。  

   

    事实上,我们许多地方去年或者前几年被洪水洗劫过的地方,今年还是“涛声依旧”,北京、广州等部分城市的一些路段在雷雨天,习惯性成为“季节湖”,不是没有先例,但是,每次都是“紧急调用抽水机,几十个小时连续作战,才保证了城市交通基本畅通”。这些地方,就像城市里的“盲肠”,年年是老毛病,时不时发一发,病得不轻时,大家赶忙会诊,立即手术,但是病一旦放轻,又没有人管了,又等待下一次暴发。这些地段的问题,市民清楚、驾驶员知道、市政人员知道,但是,有关部门就是一个词——得过且过。反正,有这样一个挡箭牌在手,因为是“N年不遇”吗,我有什么办法?  

   

    笔者以为,补上应对灾害这一课,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政府部门要从体制、机制、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应急机构、队伍和救援体系的建设。构建统一接报、反应灵敏的信息平台,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如此,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能立即启动预案,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是岛国,日本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非常高,政府和公众就经常开展此类应对演习,因此,也就具备了较高的救灾防灾能力。有一个对比数字颇能说明问题,2007年3月25日,日本中部地区发生了6.9级地震,只有1人死亡、170人受伤。而今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的7.1级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诚然,天降暴雨,或者发生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们不能回避政府和组织应对此类天灾的责任和担当。不要总抱着“多少年不遇”的无可奈何,推卸责任,须知,无论何时,树立防灾意识,未雨绸缪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把每次灾害都要当成一次救灾防灾的工作检查,有问题,不要回避,要及时整改,就像面对地震,不要总是在如何“避谣”上做文章,还是把房子修结实搞牢固才是硬道理。  

   

    就拿城市防暴雨来说,不要仅仅满足于问题的“手到病除”,而应该追根寻源,该扩大修整下水道的就一次性修好,应该疏通的就经常保持疏通。当然,像西南地区今年的大旱,除了说是“N年不遇”之外,是不是还要检查检查我们的抗旱设备、水利设施,实际上是多年来形同虚设,似有似无,要不然,在大旱面前怎么会无能为力。因此,面对种种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影响,防患于未然比被动救灾更加重要,因为,“N年不遇”的牌子打久了,就会成为不断在喊“狼来了”的孩子,不但会在大众中失去诚信,而且也会逐渐引起大家的反感。  

   

   

   

刘晶瑶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29日

 

  灾害发生后,众志成城抢险救灾令人感动,亡羊补牢也很有必要,但如果能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堤岸建得牢固一些;如果在汛期到来之际,能将防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天气预报分析、腾库扩容、清理河道、加固堤岸等前期工作,避免漫坝溃堤、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岂不是更好  

   

  6月27日18时16分,随着最后一车土石投入河道,决口6天的江西抚河唱凯大堤终于合龙,恢复了它完整的堤身。对于已经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的唱凯镇和罗针镇来说,洪水的退去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更值得关注的是抗洪救援过程中的“零伤亡”奇迹,大灾难与“零伤亡”巨大反差的背后,透露着怎样的信息?  

   

  江西省罗针镇、唱凯镇是抚州有名的“建筑之乡”,唱凯镇是当地出名的“富裕镇”。在历史罕见的洪灾面前,创造“零伤亡”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住房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抵抗洪水冲击力较强。  

   

  “富裕镇”再加上“建筑之乡”的称号,当地居民在为自己盖房子的时候,肯定希望它能够成为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遮风挡雨的港湾,绝对不会仅限于抵抗20年一遇的洪水。而作为庇护更多居民的堤坝,本应得到更加的重视,本应更加坚固,遗憾的是,当地堤坝标准之低令人心惊。  

   

  在抚州市发改委网站上,有一份2010年的《抚州市水利“十一五”专项规划》。规划中写道:“我市防洪设施大多土法上马,标准偏低,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养护,致使病险水库多,险工险段多。”规划显示,抚州市有各类病险水库715座,占全市水库总数的60.2%。中洲堤、河东堤等十余段堤坝,设计标准也均为20年一遇,同样没有达标,其原因也是“受配套资金影响”。  

   

  兴修水利,筑牢堤坝本应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但在唯GDP至上等的畸形政绩观的催生之下,一些地方更热衷于城市的夜景亮灯工程等政绩工程,更热衷于那些能为当地GDP“添砖加瓦”的事,甚至无原则地“呵护”。媒体报道,抚州唱凯堤B标和C标加起来竟然不到300万投资,不及抚河大道滨水“景观工程”投资的1/10;对于遭特大暴雨袭击被淹的云南马龙县城,有人称这次大雨前20天,横山河下游某房地产小区开始在河边填土施工,原本18米宽的河道被挤占成5米。更令人不解的是,开发商相关负责人承认“项目前期也对排水进行过论证规划,但是力度不够。这次洪水来临前,本来已计划进行河堤整治”,但马龙县相关官员却否认了地产项目挤占河道的说法。  

   

  6月13日以来,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浙江、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10省区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93亿元,死亡215人。截至目前,暴雨洪水累计造成江西省17座千亩以上圩堤溃,毁坏水利工程3.39万座,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人民币。  

   

  设想一下,如果洪灾不是发生在唱凯镇这样的“建筑之乡”“富裕镇”,而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的房屋质量没有如此“固若金汤”,那么还能期待大灾面前,出现“零伤亡”奇迹吗?唱凯大堤溃坝“零伤亡”的背后,还应该看到巨额的经济损失,百姓家园的毁损,和抗灾救灾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代价。  

   

  灾害发生后,众志成城抢险救灾令人感动,亡羊补牢也很有必要,但如果能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钱花在刀刃上,确保加固堤坝的专项资金按时发放、落到实处,把堤岸建得牢固一些,100年一遇做不到,至少也得50年一遇吧;如果在汛期到来之际,能将防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天气预报分析工作,做好提闸放水、腾库扩容、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等前期工作,避免漫坝溃堤、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岂不是更好?(刘晶瑶)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