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这一代的成人仪式
乌有之乡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激情,但观点主流的文章,作者沉浸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好,不是小好是大好”的迷梦中,实际上代表了改革开放中受益的部分群体的爱国热情。但这种爱国主义是极其肤浅的,因为他们实际上不知道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普通劳动群众在改革中的沉沦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因此,这种梦想着最终融入资本全球化成为“世界公民”(邓小平语)的爱国主义,是中国部分小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狭隘利益的反应,是阿Q被打耳光被告知不配姓“赵”(即融入资本全球化)后的恼羞成怒,真正是最狭隘的爱国主义。
奥运——这一代的成人仪式
文:东四头条 整理:厮人
[帖子很长需要每位中国人用心品读!请阅后留名]
我们这一代的五四宣言
曾经以为历史的舞台很高很高,我们今天却站了上来!
感谢奥运,感谢圣火,感谢全世界给我们加油和鼓励的人们。同时,我们也要感谢那些对中国的崛起心存疑惧和敌视的人,感谢所有傲慢与偏见、遏制和打压、误解和谩骂。风,让火燃得更旺;雨,将浊气一扫而空。风雨中,我们登上舞台,宣读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五四宣言。
在许多人眼里,我们曾经是那样的脆弱、幼稚、孤独、另类甚至卑微。
在许多人眼里,我们“独生子女”“小皇帝”,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不懂得兄弟姐妹的友爱,不懂得对父辈心怀感恩;我们被“素质教育”折磨得死去活来,沉迷网络游戏,缺乏传统文化修养,更不要说什么远大理想。
在许多人眼里,我们在不该早熟的时候早熟,在需要成熟的时候懵懵懂懂,超女快男是我们的标签,我们“既缺乏50后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60后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70后善于自省的精神”……
我们读小学时,读大学不要钱;
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然而,就是我们这群人,从一地鸡毛的琐碎生活里抬起头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发出震撼世界的呐喊!
卡弗蒂们巴不得我们都是“愤青”,可相当遗憾,我们不是。我们学过历史,我们不是“造反派”;我们痛恨暴力,所以才对拉萨狂暴的“藏独”深恶痛绝;我们珍视和平,我们深信,再给中国一代人和平发展的时间,我们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卡弗蒂们巴不得我们都是暴民和匪徒,可相当遗憾,他们的诅咒永远只是诅咒。既然有分辨虎照、羚羊照的眼力,我们就不会分不清善恶和是非;既然有捍卫火炬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就有“放过法国人宽恕西方人”的宽容和大度;既然有在巴黎共和国广场慷慨陈词的雄辩口才,我们为什么要学卡弗蒂,令人不齿地攻讦和谩骂?抵制?你是说抵制吗?那些人可以用“抵制奥运”来威胁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以牙还牙、吓唬他们一下?(如果让家乐福受惊了,我们在此深表歉意——等风波过去,我们会去采购很多很多)哈哈!
总结圣火风波,必须承认,我们对江湖的险恶估计不足。我们曾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走向繁荣,在任何人眼里都是世界之福,所有人都会乐见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分享我们凤凰浴火的喜悦。然而,剧情跳出了我们温情、善意、阳光灿烂的剧本,以一种复杂得多的章节展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暂时还只是一个梦想。
的确,西方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但坦诚地讲,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同样可能失之肤浅。这种肤浅,让我们容易将对方的理念和行为,局部与整体,政府、传媒与民意混为一谈,迷失其间;这种肤浅,让我们往往误把特定的游戏规则视作普世价值,把竞争中的利益权衡视作文明冲突,时而艳羡邻人的富贵高雅,渴望倾盖相交,时而又高筑藩篱,鸣鼓而攻。
从历史的角度,中华文明的宽广深厚,足以令人自豪;从现实的角度,在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中,我们还是名副其实的New Comer。30年改革开放,我们以经济的腾飞换来了跻身VIP俱乐部的门票,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远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2008年的五四,中国青年无可回避地面对新的世界、新的使命。
1919年五四的北京街头,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们高举双臂,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那一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正是我们这个年龄。
从那时开始,1935年一二•九运动,1976年四•五运动,1981年大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1999年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青年爱国大潮引领历史的脉动,将积贫积弱的中国推上自强之路。
今天,这一浪由这一代人掀起,我们站在历史的潮头!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我们的回答是:向前走!
2008年8月的北京,未必一切都尽如人意,但青年志愿者的微笑是真诚的;北京“的哥”英语可能还有些磕巴,但我们沟通的愿望是那样的强烈。
所有友善、理性、有正义感的朋友,我们都欢迎——我们之间的合作,是这个世界和谐运转的基础;所有跟我们红过脸、打过架的,我们也都欢迎——历史正翻开新的一页,未来世界的命运,取决于今天我们彼此的意愿和交流的深度。
“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无论“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有多厚重,我们都奋力向前,义无反顾。
今天,我们站上历史的舞台,秉承前辈的血脉,承载世界的目光,历史正倾听这一代人的回答!
用温柔的眼光看世界
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团结。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为什么诸多西方媒体对中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指责,甚至对奥运圣火也发出恶声?
表面的原因有很多:拉萨骚乱,苏丹达尔富尔,人权,环境,中国玩具的安全性……这些问题不是源自北京奥运,也不会因为北京奥运的闭幕而立刻消失。还是日本学者庚欣在一旁看得明白: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远离“挨打”,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远离“挨饿”。今天中国的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却开始面临频频“挨骂”的尴尬。“挨打”和“挨饿”属于硬性威胁,“挨骂”伤害的却是中国的“软实力”,是在丑化、歪曲中企图重创中国的形象。
这是崛起的中国,给中西方带来的共同困惑。
老外看中国,眼光太复杂:“中国人太有钱了”,“中国人活得压力真大”,“不明白中国人为何那么望子成龙”,“中国女孩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女孩”……还有人担心:中国人将要吃掉我们的午餐!
连英国女王也按捺不住好奇与不安,2007年见到胡锦涛主席,在国宴讲话含蓄地问中国贵宾:“中国的发展备受全球瞩目和钦佩。但是,我们很想知道,中国人民究竟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而他们又将在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扮演什么角色?国际社会如何看待它的新角色?”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因为没有按照西方工业化常规路径发展起来――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概括为“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所以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美国人,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人口高出6倍多,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30年,还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处事方式、思维习惯,是我所不熟悉也不容易认同的,心里肯定会很不爽。特别是眼看“中国模式”有可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另一种选择,西方的气恼可想而知。就像网上流传的一首打油诗:
当我们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被视为黄祸。
当我们被宣传为下一个超级大国,我们被称为威胁。
当我们关上大门,你们走私毒品来打开市场。
当我们信奉自由贸易,又责骂我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
当我们被碎成几片,你们的军队闯进来要求公平分赃。
但我们把碎片重拼接好,你们又叫嚣解放被入侵的西藏。
当我们建设自己的工业,你们称我们是污染者。
当我们卖给你们商品,你们责备我们助长了温室效应。
当我们购买石油,你们称是剥削和种族大屠杀。
而当你们为石油而发起战争,你们称为解放。
当我们沉默,你们要我们言论自由。
当我们不再沉默,你们称我们是洗脑式的仇外。
“你们为什么那么恨我们”,我们不禁要问。
“不,我们不恨你们”,你们说。
“我们也不恨你们,但是你们理解我们吗”,我们问。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亲历伦敦火炬传递的乱象,对英国读者慨然感言:“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想当初,1868年中国外交使团出访波士顿,美国文豪爱默生即席演讲,欢迎来自东方的古老王朝步入“民族之林”。宴会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现在不再对一个越出广州城墙的使节扔石头了。”爱默生万万没想到,140年后,美国主流媒体CNN的卡弗蒂竟然不承认中国人是“民族之林”平等的一员,向中国人扔来语言的石头,砸得我们心头流血、怒火中烧!
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我们有权表达愤怒和抗议。但是,这种激情的表达,必须遵循理性和法治原则,把街头政治与正常的国际经贸关系脱钩。我们捍卫国家尊严的主观意愿,不要因为某些过激言行,客观上令中国的国际形象减分。
应该承认,从奥运会到WTO,当代文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框架,主要是由欧美发达国家奠定的。中国在当今世界,不可能自外于人类文明的制度框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外国商品和商家的行为都可能伤及自身。我们要搭乘国际体系的便车,善于利用世界通行规则,学会与其他国家、其他价值观的沟通,学会得体的表达,学会有礼有节的辩论,消除隔阂,化解冲撞。
抗议西方媒体的诽谤失实报道相对容易,增强中国声音的影响力则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文化对话不同于政治批判,需要润物无声的公关艺术,需要水滴石穿的坚强耐心。
奥运火炬在一些西方国家被抢夺,不代表中国现代化进程被国际社会围追堵截。不能因此而形成“光荣孤立”的偏执心态。历史的教训是,德国的威廉二世夸大“被围堵”心态,四面树敌,其结局是把德国拖入民族灾难。
一部中国现代史,是从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挫败开始的。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稀可见凡尔赛和约签字的那个早晨,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抗议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愤然退场,坐车经过巴黎街头,心境苍凉:
“汽车缓缓行驶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那样黯淡――那天色,那树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这一天必将被视为一个悲惨的日子,留存于中国历史上。”
中国的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人民币汇率牵动着世界经济的敏感神经。中美、中俄、中欧之间架起首脑热线,在国际政治重大问题上,世界需要随时倾听中国的声音。弱国无外交,强国也可能惹来更多的外交纷扰。中国年轻人有热血,也不乏理性。23岁大学生饶谨创办的反CNN网站首页,不卑不亢写着两行字:
“我们并不反对媒体本身,我们只反对某些媒体的不客观报道;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偏见。”
上个月,第一个会说中文的西方政府首脑陆克文访华,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开场白就是:
“中国有句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说中国话。”
这位明确反对抵制北京奥运会的澳大利亚总理,告诉北大学子:
同学们,你们是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代,你们肩负着中国的伟大责任,你们将决定世界如何看待中国。”
台下的大学生报以欢快的掌声。这里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藏青会,没有卡弗蒂,没有抢夺火炬,自然也没有顾维钧当年眼里的一片黯淡。
激情过后,世界将看到一代更加阳光、更加自信的中国青年。
“5·8”九年祭:爱国主义的升华
今天5月8日,是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九年祭。
九年前,邵云环、许杏虎、朱颖惨死于美军精确制导导弹的攻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成千上万青年学生满怀悲愤,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暴行,更多民众第一次通过互联网集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著名的“强国论坛”应运而生。今天,在热盼奥运之际,我们则并非情愿地置身另一场抗议浪潮,反对某些西方势力歪曲事实、支持藏独、破坏奥运。历史的吊诡在于,九年过去了,我们仍不得不采取相似的方式,抵抗西方的打压与挑衅、傲慢与偏见。
我们依然不能被理解。有人指责我们采用民族主义的动员方式,“中国正处在一个令人感到惊恐的情绪中,上千的中国人挥舞着排外的拳头,这样的景象显示一个国家在通往超级大国的路上有可能会出现一股比一些乐观人士估计的更危险的力量”。类似的指责其实预设了两个前提:民众情绪是被人为操控的;民族主义是一种落后的价值观。
然而过去一个多月的事实是,互联网作为抗议浪潮的主要载体,许多网民更倾向采取激烈的表达方式,反倒是有关政府部门不断呼吁克制与理性。我们要开奥运会,又有哪个主人希望把自己家变成失火的天堂?这不符合逻辑。
值得辨析的是,到底什么是民族主义,什么又是爱国主义?早有人指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当它们自己受到攻击被迫寻求国民认同时候,它们说这是爱国主义;当中国等国家面临类似处境的时候,它们却说这是民族主义。
我们都是民族国家,我们希望知道的是,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可以完全抛开民族情感的爱国主义?如果有,请告诉我们那是什么?
的确,我们也认同,如果民族情感由于外力刺激而走上仇外、自我封闭乃至暴力的轨道,毫无疑问它就是负面的,这方面我们不是没有历史教训。这次抗议浪潮中,也的确出现了一些过激言论,有的还很极端。但主流是什么?更多的网民依然抱着寻求与西方沟通、理解的态度,我们期望澄清的仅仅是事实,以及基于这些事实所做出的符合逻辑的判断。仅凭网上只言片语的过激言论和少数情绪化的“抵制”言行,是否就要招致所谓民族主义的指责?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因为美国国宝级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生于美国》中唱“To go and to kill a yellow man”,或者由于别的什么歌手在海湾战争中高唱“Killing an Arab”,而同样指责美国人玩弄民族主义?至少我们没有学着CNN主持人卡弗蒂的语气说过去二百年来美国人都是“一群暴徒”。因为我们理解,个别人表达的权利,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总体“光谱”是两回事;我们反对的是盲人摸象式的误读。
说爱国主义也好说民族情感也好,我们必须正视并且珍视它在中国的现实存在。由于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记忆,每个中国人都希望自己国家走向富强,在世界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既是这些诉求的源头,也是表达这些诉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仍将如此。我们身处的世界、每个人内心的情感,都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我们认同当今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比如WTO、环保、国际法体系,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构成了沟通渠道的全部;当内心最深沉的情感被触动的时候,我们也会径直发出自己最真切的声音。
只不过我们知道,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如果我们期望它走向一个健康、光明的未来,就必须导向建设性轨道,从而完成它自身的升华。而不是像美国政府一样,通过寻找一些子虚乌有的证据,将“9·11”遇袭的怒气,倾泻在它一直不喜欢的萨达姆政权头上。那么,今天我们面临的契机,就是办好奥运会,用开放的心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把我们内心的激情转化为看得见的成绩。我们要求别人理解我们,我们也同样要用行动去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我们吃比萨饼、汉堡包,穿Nike,看NBA和欧冠,也用iPod。“最国际化的一代”,也是“最爱国的一代”。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伴随着祖国经济起飞而成长,我们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对于我们,爱国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动员。我们努力成为真正融入世界的一代,懂得合理合法的游戏规则,了解自己的诉求和行为底线,“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邓小平)。
因此,当这种热情和激情转化为举办一届最好的奥运会,转化为中国明天呈现给全世界的形象,那时候,请完全不必惊讶。
五环旗下的蛋
奥运赛场的坐席区,你刚刚打算坐下,赫然发现你旁边的那位,正是CNN的卡弗蒂,你会如何表现?是向他竖起中指,或是假装没认出来、狠狠地踩他一脚,还是礼貌地冲他点点头?
疑似黑哨的裁判,将我们最有希望夺金的选手吹下赛场,胜者高举起异国的国旗在体育场里欢呼奔跑,你该怎样表情?是愤怒地抗议,还是沮丧地转身离去,或是涌向虽败犹荣的健儿,让他们给你签名?
天安门前,王府井大街,看到有人穿的T恤衫上印有刺激我们眼球、伤害我们感情的文图,你会如何面对?是激动地招呼路人群起而攻,还是挥舞五星红旗怒目而视,或是视若无睹地给他一个冷淡的背影?
国外游客在街头友好地截住你,问你哪里可以买到盗版光盘,你将如何反应?是热情地前头引路,还是警惕地请警察帮忙,或是来一句“你说什么?我听不懂外国话”后赶紧走开?
不要觉得这些戏剧化的情节有多夸张。在2008年8月的北京,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遇上。
不要指望能找到一本指南,告诉你应对这些问题的技巧。对于整个中国,这都是些全新的问题。你的决定,就是它的答案。
年轻人往往在一夜间长大。而一代人的成长,都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比如说50年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60年代上山下乡、70年代知青回城、80年代自主择业……而在今天,这个标志就是举办奥运。
北京奥运,代表着1978年打开国门之后,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对接的最新努力。它给平时各自努力、默默成长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片开阔的国际视野,一个脱颖而出的舞台。我们是五环旗下一颗颗正在破壳的蛋。
1993年9月23日夜,北京第一次申奥功亏一篑。《中华工商时报》几个年轻编辑在第二天报纸的头版整版,用大字标出“我们感谢世界!”版面正中是一幅中外年轻人拥抱的大照片,下面一行文字:“虽然在蒙特卡洛,我们没有戴上奥运的世纪花环,但我们不会忘记,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长安街东西两路庆祝人群长达十几公里,天安门广场瞬间聚集人数超过40万,东郊楼盘挂出140米高的条幅“北京2008”。这些欢庆活动的主力都是年轻人。从中南海到世纪坛,国家领导人追逐着年轻人的步伐,感受喷薄而出的青春激情。
2008年春天,当网友纷纷声讨袭击她的闹场者时,在巴黎勇护火炬的残疾女孩金晶却大度地表示:“我希望网友们还是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教育他,告诉他一些有关西藏的事实。”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上,来自西安的“80后”留学生李洹发表演讲:“妖魔化中国只会让中国人愈发远离西方世界,只会增加人民间的距离,请让我们好好沟通。”
就在拉萨风波开始的3月10日,29岁的美丽女孩熊宁在青海藏区参加公益活动,不幸因车祸遇难。她跟丈夫在西安有份稳定的产业,但还是一次次带着衣服、药品、化妆品来到藏区救助牧民,并认下一个藏族贫困少年做义子。不幸的消息传来,藏族老人一手拿着熊宁送的眼药水,一手摇着经轮为她祈祷。义子流着眼泪想念“熊宁阿妈的手好温柔”。藏独暴力分子处心积虑挑拨汉藏民族关系,而熊宁这样的年轻人,则用无私的大爱,超越了人心之间的高原阻隔……
7年前,在申奥狂欢的鞭炮声中,“中青在线”版主写下《中国的成人礼》。他说:“本来我非常担心,如果本次再告失利,那么我们今后的国际道路将何去何从。那将使我们极其强烈地产生一种被压迫、被欺骗、被歧视的羞辱感,并激起畸形的民族自尊心,从而在国际社会上更加卖力地扮演不合作、不合时宜的角色。如果真是那样,恐怕整个民族的前途都将相当黯淡,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国家对外抱有如此的敌意,而竟能实现自身的富强。”
7年后,他所担心的前提,几乎在奥运火炬传递中翻版重现,而他所担心的结果,却已大有不同。
连西方媒体也承认:“近几周我们所目睹的那种饱含委屈的民族主义情绪,只是中国人集体精神的一部分……在中国,人们谈论和感受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情绪而不是民族主义。这种情绪有其现代及未来根源:为中国在过去59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也对未来中国将面临的无数挑战保持谨慎。”
从1993到2008,中国所走过的道路,只有亲历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它的跨度。
还记得,为迎接奥委会代表,有人曾在尚未转青的树木上涂刷绿漆,给北京新修的高楼戴上统一的“瓜皮帽”;还记得,有人曾横眉冷对“海外军团”,为他们代表国外球队力克中国选手义愤填膺;还记得,第一部申奥宣传片灰蒙蒙的色调、沉闷的布景和刻板的表情……十五年后,这些真诚的难堪并未彻底消失,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国家那笨拙而坚定的转身,看到了一群羽翼渐丰的青年,迈开属于自己的脚步:
“头突然出来是多年的期待
挺胸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
我们不再是棋子儿走着别人划的印
自己想试着站一站走起来四处看看……”
中国年轻人的法制意识、科学精神、民主观点、政治参与积极性,在过去的十五年让世界刮目相看。生长在世界上第一大互联网国家,以年轻人为主体的2.3亿网民放胆直言,针砭时弊,推动良政,屡建奇勋。从孙志刚案、宝马彩票案、刘涌黑社会案、抗击“非典”到黑砖窑案,网民的呼声一次次为亲民的政府所倾听,及时做出兴利除弊的决策。一代青年,以独立的思考、冷静的理性和飞扬的激情,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属于这个世代的特有风采。
当圣火辉耀珠峰之际,我们看到,在灿烂的五星红旗下,在夺目的五环旗下,这一代青年笑傲天下。他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8月那场盛大辉煌的成人礼。
曾以爱之深、恨之切写下一部《丑陋的中国人》的台湾学者柏杨,柔情寄语海峡两岸的青年人:
“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去试你们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