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土地
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经济史。土地,人类之衣食父母,生命之源泉,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是我们的乐土,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在土地上耕耘、收获,有了土地,中华民族才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土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辽阔的土地不仅培育出丰硕五谷,更培育了底蕴深厚的精神文化和灿烂的生命之花。正是华夏民族对泥土世代的辛勤劳作,才孕育出璀璨的中华文明,成为国之珍宝。
然而,这些年土地却日益沉重地嵌入我的心之祭坛:昔日春苗茁壮的良田矗立起高楼大夏,曾经生机盎然的沃土被开发商占领。有的地方受经济杠杆的驱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量挤占耕地;某些城市盲目扩大规模,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城市。那哺育过中华民族的黄河流域,郁郁葱葱的景致已经不复存在,展现在国人眼前的是沟壑纵横、沙漠肆虐的面孔,黄河正以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顿的速度在咆哮。因毁林开荒,超载放牧,我国北方的大漠正以年增1000平方公里的加速度在步步南侵;连素与沙漠无缘的江南地带,荒漠也已露出了它的狰狞面目;因滥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大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我国的耕地正在一天天不可遏制地减少。追求城市化率、过快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招商引资、房地产过快发展、是迫使耕地减少的动因。就在我国建设用地的需求仍然旺盛,耕地每天都在减少的时刻,在一些地方还能看到土地利用的奢华场面,不少地方城镇建设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地搞大规划大开发;一些地方政府竟打着经济发展的旗号违规占用耕地。土地的粗放利用还不止于此,2008年国土资源部仅在东部一个省份督查核实,就发现53宗5823亩土地存在闲置问题。已经开发的土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而浪费土地就是透支未来,由此,我们就不能不担忧,如今有了“扩大内需”的尚方宝剑,违规占用耕地现象会不会更加严重?我想,这绝不是什么杞人忧天。
多少人,在土地的分裂里离乡;多少人,在土地的呻吟中欢歌,他们于心何忍?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全国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版图,但其实是一个不具有耕地优势的国家,山地和丘陵占了全国土地的2/3,只有1/8可以用作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少,并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的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地带。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严重不足,而今现有耕地将会持续、更快地减少,最终使全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科学家认为,我国土地理论上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到2025年,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我国耕地将出现两亿亩赤字。如此下去,我们的子孙何以立足?我们的后代怎样发展??长此以往,地大物博岂不成一句空话???
警钟已经敲响!土地不仅仅只会付出,它也会惩罚,它会让人们看到,贪婪的索取就是在毁掉人类的生命线,今日的凶残会犯下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错误。今人的需求和发展,如果以损害后人的利益为代价,就注定是饮鸩止渴。在提到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时候,18亿亩耕地红线就会进入人们的视野,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正的声音犹在耳旁:“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确保13亿人有饭吃,历来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一个国家的吃饭问题不能攥到别人手里,要时刻重视自身的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耕地资源这道参与全球化的最后防线。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立足自给而别无他途,但人多地少又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若没有足够的耕地面积,国家粮食安全将无从谈起。寸土寸金总关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扩大今人的内需,我们也要保住后人的“饭碗”——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我们聆听土地的悲歌,缅怀原始大地的清纯,更应该唤起对土地的忧患意识,有保护耕地的紧迫感,拯救我们的衣食父母。要认识到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线,必须抑制耕地锐减趋势,保证耕地面积稳定不变。但存分寸地,留与子孙耕。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央给地方政府划的红线,也是我国粮食战略安全的生命线,绝不可逾越!
尽管人类的足迹已可遥达月球,可是我们还是离不开这片热土。回归吧,不要在物欲横流中泯灭了对土地的那份亲情,不要在后代的责骂中追悔莫及。请深深稽首于脚下的土地,把自己灵魂的种子播洒在苍茫的土地上,让人类的生命线永远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