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抗通胀?
在6月份CPI创新高之际,普通人靠什么来抵御、化解这个压力还真就是个问题,题为《证监会官员建议老百姓用股权性投资抵抗通胀》报道所述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项;那么,什么是“股权性投资”?简而言之的说就是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参与VC(venture capital)这类的风险投资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你有《网宿科技成典型 隐见创业板腐败产业链》这样的本事,或如《潜伏A股的行长夫人们》之“潜投”本钱,亦或者如《“股神市长”欲辞职股民不买账 背后仍有六大疑云》、《李启红涉嫌中山公用内幕交易案获利近2千万》这类的能耐。因此,普通人要想进行股权投资,也只有到证券市场直接购买股票。
可我们的股票市场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看看近期如题为《揭秘券商研报不靠谱真相 95%研报“强烈推荐”》、《强推研报五大失误逻辑:只睁一只眼睛看利好,长期收益估不准乱打算盘》、《独家追查“强烈推荐”:中国重大误判不信任分析师6月到期验证排行榜》、《强烈推荐采集样本:1123份》、《仅13%阳光私募跑赢大市 最高亏损34%》、《著名私募李驰亏损20% 阳光私募现大面积跑输大盘》、《受困中小板创业板 阳光私募业绩直落走下神坛》、《首季净赎回超千亿份 基金陷入份额停滞不前怪圈》这类的报道,再看看《两个交易日10公司公告再融资 开启新一轮圈钱比赛》、《业绩”变脸股东套现 看透创业板年报需慧眼》、《创业板“现形记”》、《创业板由龙种变跳蚤 刘纪鹏:已到制度性反思时刻》这样的文章,“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绝不是浪得虚言;虽然《证监会:保荐人误导性陈诉将受行政处罚》表明着监管者的决心,但造假者和违规者所付出的代价之低,投资者获取赔偿之难、代价之高且少的可怜也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投资者面对着《为什么568份报告错了:广发的惠毓伦离谱-56.18%》这样的现实,恐也很难获得赔偿。因而,用股权性投资抵御通胀,又怎么不会演绎成“逗你玩”呢?
而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当我们面对着《创业板高管套现汹涌》、《8.6%创业板高管辞职套现?》、《投行的创业板“生意”:直投赚7倍 掳金31亿》、《高管套现一如既往 创业板“伤不起”》、《高管辞职套现声声急 倒逼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之际,老百姓又怎么分享成果呢?何况,众多上市公司普通工人的薪酬都不能与其效益、或利润有个较为同步的增长,且某些公司管理层、控股股东却很热衷于奢华消费,购豪车一个赛一个,却对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漠然视之,只有到圈钱时才想起股价,投资者又怎么可能分享到其成果呢?
几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火爆是有目共睹的,十大暴利行业总少不了其身影;然而,当《去年上市公司分红 房地产公司最“小气”》这类的报道所述的“三成公司‘一毛不拔’,还有110多家公司已经连续5年没有任何一次现金分红,一些公司出现了‘高管拿高薪,股东低分红’”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看看新贵《高速公路一天收费超600万 毛利率高于券商地产》之给予投资者的分红,用股权性投资抵抗通胀是否有些天方夜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