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住房被“改性”以后,我们离目标渐远
有消息称:住建部启动课题研究——公务员住房怎么解决,是重启福利房还是实行实物工资?
“课题”再次落在公务员头上,好像只有解决好了公务员的所有问题,中国社会才能进步。无论结果是再启动福利房还是实行“实物工资”(即在工资收入中实行高额房补),其实质也就是向所谓的“高薪养廉”再次吹响进军号,让中国的公务员在高收入中更廉洁,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公务员既有福利房的反复分配,又可能有实物工资可拿。
首先说,作为人民大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四大类商品应不应该被资本化?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问题在不争论中完成了中国老百姓从“福利分房”、“房改”、“商品房”到“楼市”这个重大的转变。如果说先进理论本土化是创新,那被“本土化”的生活必需品的资本化是不是先进理论?
我说的资本化当然不是指的商品化。因为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的是商品经济,生活必需品本身就是商品,不通过商品交换形式是无法完成社会产品分配的。所谓资本化,是指生产和再生产不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以满足部分人财富积累和增殖需求的扩大再生产,指以货币或财物作为资本,达到“为卖而买”从中赚取超额利润目的的那部分生产。这种以剩余价值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其名曰“市场经济”。所谓“楼市”,同“股市”一样,不再是住房需求的交换,只是投资人在买卖中实现财富增值的交易场所,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住房的属性在投资人那里不再是“住”的自然功能,只具有收藏和升值的社会性质,有人称其为财产的“性取向”。
如果说住房资本化是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趋势”,那么,为什么只是让老百姓的住房接轨,而公务员则享受“福利分房”?恰恰多数的老百姓只追求房子的自然属性,他们并不是投资人。
既然是福利房,为何也能进入楼市再赚“财富”?因为福利房不是资本投入,不属于市场经济,不能叫“超额利润”,也不是剩余价值,我只能称其为“财富”。
老百姓的“房改”可以一刀切,为何公务员的福利房永远完不成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在福利房被叫停期间,公务员住房为什么可以在军队营房建设项目中、政府廉租房和部门“自有土地”小产权房上找到那么多的“合法性”和“突破口”?
为什么老百姓出现了真的房奴神经病时,不少有着多套福利房的官员还在为继续分配打得不可开交?
住房资本化所催生的房地产怪胎,促进了流通性膨胀,推动了CPI高走,加大了贫富差距,加速了贪污腐败,破坏了耕地,破坏了环境,造成了发展模式的畸形和社会的不公,制造了社会的“突发事件”和官民关系的紧张。这些现象能说明住房资本化很先进吗?如果“先进”,那为什么对公务员又重弹起福利房的旧调?
市场经济其实是块“臭豆腐”,有人嫌臭而有人说好吃,这本是各有所好的事情,怕只怕臭豆腐下的离奇生态。最推崇臭豆腐的人只是让别人吃,自己只吃新鲜豆腐。而将吃不完的豆腐放臭了再包装成名牌“王致和”强行卖给你,不吃吗?
我们曾经的计划物资双轨制就是这么一种怪胎,民间先期“市场”而官员则长时间“计划”,两至三倍的物价价差使一部分官员或与官员有关的人先富起来。
我们曾经的国企改革也是这么一种怪胎,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先期“市场”、先期“社会化”,退休金双轨制被人为制造,使得不是官员或与官员无关的一部分人穷下去。
我们今天的“楼市”更是这么一种怪胎,官员的福利房高价进入市场,老百姓望楼兴叹。一切的所谓“调控”,目标只是“让房价在一个合理的价格空间健康发展”,除了老百姓,决没有谁讲过让房价降下来!
一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诠释,但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共性”的,那就是发展、繁荣、民主、公平、均富。虽然资本的本性无公平、均富可言,但只要那个政府负责任,即便资本主义国家也绝不会放任任何偏离社会目标的的现象自由发展,否则,这个社会就不稳定,这个国家就会没落。
有人说中国30年以前的体制是“均穷”,而住房被资本化以后,“均穷”局面倒是得到了彻底改变:贫穷不再属于富人,也不属于官员。只是,当住房的居住属性被改为财产属性以后,我们的社会与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