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物质吗?
意识是物质吗?
与乌有之乡一些网友对实践作主观的理解相反,求是理论网一些网友却把意识作客观的理解,他们尽管看法不同,争论得很厉害,但是都一致认为意识是物质。应当说,他们想把自己的想象和马克思主义协调起来,认为自己是彻底的“一元论”,而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视为“二元论”。
我曾经在诗章和龙石的帖文上发过评论,当时由于五中全会是大事,所以我告诉拙修网友,准备在五中全会后谈这个问题。五中全会后,由于赵东民事件,把此事拖了下来,看来赵东民事件不是很快可以了事,我做事从不半途而废,为实行承诺,抽出两天时间写出本文,但还是要为延迟回答道歉。
不知道什么原因,楼主诗章和另一个评论者万物并作两位“作者被禁止或被删除、内容自动屏蔽了”,因此,我已不能根据诗章的、而只能根据龙石的《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文章进行评论。
一、对列宁论述的误解
看来,认为意识是物质的网友看过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但是他们没有认真读,他们的观点都在这本书中批判过。
龙石的评论有这样的内容:“列宁说过:‘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这话对。这是说物质的普遍性,既然‘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那么显然意识也具有物质的相关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也是物质。……如果只承认“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这个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有同时承认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的能动性,这个才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里没有不列宁的话引完全。列宁这句话出自《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章第五节“时间与空间”,讲完全是“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这是说,世界说存在的一切,都是运动着的物质在空间上的展开和时间上的延续。所以,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确实什么也没有。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意识也是物质。意识不是“特殊的‘物质’”,它只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机能、产物,“意识的物质性” 可以说,仅在于此;但不是说“意识也具有物质的相关特性” ,这里,把“具有”改为“是”就对了。
怎样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呢?毛泽东说:“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这整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头脑里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论理的结论来。……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为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所谓“改造”,就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二、概念上的混乱
刘文魁说“物质概念不等于物质属性概念”,当然是对的,这明明白白的是两个不同的词;但是他说“本体唯物论指出:物质和物质属性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就不对了。这里把物质和它表现的属性人为地分开了。至于说“认识唯物论还没能全面地进入科学的领域”,这就把唯物论排除在科学之外,唯物论本身不是科学吗?
刘文魁说:“苹果是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物质形态是物质与物质属性的统一体。物质不是物,而是构成物质形态的根本要素,是质量的承担者。其他,如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硬度等不具有质量的都是物质属性。”龙石机智地抓住了刘文魁说“苹果是物质形态”,又说“ 苹果是物质与物质形态的统一体”,于是批判说“这里只能有一个结论,你自己都糊涂了。你的物质形态(苹果)最终竟然成了“物质和物质形态的统一体”。苹果竟然成了“物质和苹果的统一体”,这个多少有些荒诞了。”但是,这并没有抓住要害,结果接受了“苹果是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的错误观念。
刘文魁说“物质不是物,而是构成物质形态的根本要素,是质量的承担者。”龙石和刘文魁一样,也认为物质是有质量的,他说:“ 意识不是物质而是物质属性——最高的物质属性。因此,意识不具有物质性而具有物质属性性——非物质性。物质具有质量属性,因此为实在。物质属性不具有质量属性,因此为虚在。物质和物质属性都具有客观性,因此,客观性不是物质与物质属性的区别标准。只有是否具有质量属性(实在与虚在)才是区别标准。”他们都忘记了或者不认为,质量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这表明他们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他们在否定迄今已知的元素和物理特性的不变性时,竟否定了物质,即否定了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任何关于物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界限;运动着的物质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在我们看来似乎和它不可调和的另一种状态;等等。不管没有重量的以太变成有重量的物质和有重量的物质变成没有重量的以太,才‘常识’看来是多么稀奇;不管电子除了电磁的质量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质量,是多么‘奇怪’;不管力学的运动规律只适用于自然现象的一个领域不起服从于更深刻的电磁现象规律,是多么奇异,等等,——这一切不过是再一次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269页;如果认为物质与物质属性的区别标准“只有是否具有质量属性(实在与虚在)才是区别标准”, 就会堕入形而上学。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如果他们认真读完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会知道,如果认为有质量的才是物质,那末,“物质”便“消失”在现在的科学发展中了。我们看到,在刘文魁的概念里,客观的物质消失了,只是一种抽象:“物质与物质属性是不能用技术手段分开的,只能在思维中用抽象方法分开。”认为物质是有质量的,并又认为只有用“哲学的高度抽象思维”,才能把物质从物质形态中“分开”出来的“要素”的时候,就彻底陷入唯心主义,表现出马赫主义的色彩。
“苹果是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那末苹果的“物质”是什么,刘文魁和龙石都没有回答,他们无法回答。把物质和物质形态“分开”来,是他的主观想象,客观上,没有物质不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也没有物质形态不是表现一定的物质;苹果是物质,是以苹果这种特殊形态表现的特殊物质。如果物质不表现苹果形态,我们只能说这种物质就不是苹果,但不能说苹果不是物质。
刘文魁说“物质概念不等于物质属性概念”,当然是对的,但是,说“物质与物质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就暗藏着马赫主义。“物质”和“物质属性”,客观上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物质不会有物质属性,任何物质总要表现出它作为物质特有的属性。它们的对立,“把物质和物质属性两个概念分开”如他所说,“只能在思维中用抽象方法分开。因为物质和物质属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们只能存在于物质形态之中。”这就承认了,它所说“物质”、“物质属性”,不是物质及其物质属性本身,而是概念,是人的大脑意识运动的产物。
刘文魁的“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硬度等不具有质量的都是物质属性”这个命题也需要分析。说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硬度等是物质属性,实际上都是物质作用于人的感觉;是苹果本身的物质属性对人的作用,是人以主观形式表现的苹果的物质形态。从这里出发,如果我们承认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硬度是苹果固有的物质属性在人的大脑里反映成为苹果这种物质形态,我们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如果我们说苹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硬度不是苹果这种物质固有的“物质属性” ,我们就走向唯心主义、马赫主义的观点
龙石说:“一个苹果,由物质和物质属性构成。”刘文魁说:“苹果是物质形态而不是物质。物质形态是物质与物质属性的统一体。”龙石又回复说:“在本体论中,我有说过苹果是物质吗?……我定义的苹果,在你的本体论中恰恰是物质形态不是物质。”两人都认为苹果不是物质,而只是物质形态,是由物质和物质属性或物质形态构成的,如果用马赫主义的话语讲就是,苹果是形状、颜色、味道、硬度等“感觉的复合”,物质在他们那里,不是苹果具体物质,而只是人意识的产物——概念。苹果这种“物质没有了”,只有苹果这个概念。所以他们说,“意识是物质”。 中华丹心说:“意识是物质,是一种尚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其特性、特征的以特殊形式存在的物质。”既然连意识的特性、特征的以特殊存在形式都没有完全认识,那末根据什么认定意识是物质呢?
外部的苹果是物质,实在的物质;人头脑里的苹果是苹果这种物质的概念,即“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中华丹心说“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 姚和谐: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既然意识是运动形式,也就必然是物质存在形式。”我不否认头脑里的苹果概念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如果否认,就会陷入不可知论,也就不存在学习、研究和掌握知识的必要;但是,人的头脑里的苹果不是实在的,它只是实在的苹果的复写、摄影、反映,它只是对于苹果这种物质的印象,而不是物质。
说“一个苹果,由物质和物质属性构成”,广言之:“物质和物质属性是构成世界的两大要素”,把物质和物质属性分割成两个不同的“要素”,是不对的,物质属性就是物质所具有的性质、特点,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物质运动构成了整个世界,表现为不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龙石的《[哲学]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本文,以列宁的论述“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为指导,理解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他说:“所有的客观实在在哲学中我们都称其为物质。”这完全是正确的。他的问题在于把列宁的论述分开来理解,而且都作为物质的定义,这就有通向马赫主义的危险。
列宁的这段论述,不仅是阐明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而且是根本上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关于物质,我们只要记住列宁讲的:“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我提出:“不要忘记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是关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它排除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单列出来,作为对物质的理解,就可能导致列宁指出的“‘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这恰恰也就是马赫主义的基本的谬论,基本的糊涂思想好错误观念,这种哲学的其余一切的胡言乱语都是由此产生的”。
那末,列宁讲“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否定不可知论,肯定人是可以感知外部世界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既是指出物质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否定唯心主义,否定“意识是物质”,同时有反对不可知论,指出人的意识能复写、摄影、反映外部世界,也只能是对外部世界的复写、摄影、反映。
龙石关于“什么是人类的意识”的论述,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存在片面性,因而产生混乱概念。这里我仅对“三、人类意识的特点”这一节扼要分析。
1、意识是物质的活动,但是活动过程并不一定是是客观的。龙石在讲意识能动性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2、意识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客观的,物质的。否则就没有真理和谬误。我们现在关于“意识是物质”的讨论,是客观的,客观上存在“意识是物质”这种观念,但这是观念的东西,不是实在的物质。
3、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有客观对主观的作用,又要主观的能动性。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客观的表现形式是主要的,在理性认识阶段,主观的表现是主要的。如果意识的表现形式完全是主观的,没有客观基础,那末就很难有那么多的共同认识。
三、肯定是个骗局
拙修提出智能功可以增产*,证明意识是物质,我回复说:“你看到的河南洛阳吉利区智能功研究会进行的小麦增产科学试验,肯定是个骗局。1991年10月至1992年6月那时间是中国的气功、特异功能骗局频发期。”
气功健身是科学的。我因病练过气功。学的是一本叫《因是子静坐法》,就是一种腹式呼吸,要点是心静用腹部缓慢深呼吸。心静什么都不想,大脑得到休息,人的精神状态就好;腹部缓慢深呼吸不仅对内脏进行按摩,加强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同时也将停顿在腹腔里的血液通过腹部的收放而增强血液循环,相当于第二心脏;深呼吸的作用就不需说了。这很有道理,科学,一点不神秘,实践效果很好。但是在上世纪末,气功被神秘化了。
气功又称内功,与外功相对应,所谓“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都是强身健体。关于“发功”、“发气”使小麦等农作物增产,不是哲学范畴,拙修也讲不出哲理,那就实证吧。拙修既然看到,又掌握有那么多的资料,就等待他拿出现在的科学证明来。我不相信一个人的“气功”有那么大的能量,现在,除了讲上面自己的实践外,无需多说。现在也不收回“肯定是个骗局”的断定。
写这些抽象的东西,是很劳神费力的,不小心就会产生概念错误(比如诗章把语言视为意识而不知道它是物质——(不同频率)振动的空气,就是)。只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承诺,勉为其难。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 拙修:“近年来为数众多的特异功能实验证明了意识活动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位移等变化。近年来智能气功实验,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意念活动使癌细胞增长或杀灭,而且可以用于工、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1992年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智能气功研究组 在年初和年未召开的两次学术经验交流会,均有近百篇论文报告了各地智能气功组织(或个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合作所取得的实验成果。其中以农作物增产实验内容最多,如小麦增产4.8~13.5%,水稻增产4.6~26%,玉米增产3~28.5%,平菇增产30~45%,大白菜增产32.87~35%,架北瓜增产26.7%,其他还有棉花、大豆、蕃茄、葱头等均获得增产。不仅如此,更加可喜的是北京大学教授、73岁高龄的李孝芳女士在内蒙赤峰县进行的智能气功外气实验,取得了一年收两季作物的破天荒成果;石家庄铁道学院的试验,通过意念活动使混凝土预制板增加了抗压强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意念活动具有特殊的物质性,否则是无法取得如此丰硕的物质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