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站桩的松紧问题和和矛盾法则

火烧 2022-06-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46
文章探讨站桩中松紧矛盾问题,结合矛盾法则分析松紧互根原理,强调筋骨力与放松技巧,指导如何在站桩中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

  前几天的文章《一个风清气正,人人见义勇为的社会是如何失去的?》在乌有之乡上获得了较多的关注,该文的最后为了说明矛盾问题,举了站桩的松紧矛盾问题的例子。今天愿就这个问题再谈一下。你读完就会认为,从哲学上,从矛盾上把它和革命时的策略问题、“左”右回题做对比,并不牵强,而且十分相合。

  这里从王芗斋先生(晚年自号矛盾老人)的意拳站桩来说明这个问题。意拳认为站桩是求得功夫,求得养生,求得应感能力,求得拳术力量的方法。所谓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而要站桩,就要做到放松,体会松紧。意拳认为松紧是站桩和拳学中的主要矛盾。

  “躯柔似童浴,反婴寻天籁”,能放松到极致,方能紧到极致。怎样做到放松,有松有紧、能松能紧呢?就是在站桩中保持一定的挺拔站立姿势,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人人会说,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有的学习者以为要练功夫,就得用力,就不能放松了。有的初学者该松的地方松不了,该稍微有劲(特别是初学者应稍微用劲)的地方紧不了。有的初学者听说要放松,越松越好,做不到真正的放松,做到的只是松懈而已。

  这就要懂得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互根的道理。可是知道这句话,还是做不好松紧。有的人听说要放松,越松越好,就全不用力;有的人说练功夫怎能不用力,就十分用力;这两者固然不对,于是有的人用他认为的不大不小的力,也是不对的。那么该怎么做呢?关键是要知道什么地方该放松,什么地方该用力。

  应该知道,中国功夫是练筋骨力的,不重肌肉拙力。初学者只要知道站桩或中国传统功夫是练筋之力的就够了。站桩就是在放松肌肉之下,抻拉筋骨,所谓抻筋拔骨是也。或者在抻拉筋骨的情况下,即在挺拔的站姿状态中,尽量放松,不用拙力。全身关节保持似弯非弯、似直非直的钝形弯曲状态,梢节稍微用力,即手足腕、手指脚趾似用力又似不用力。不能软软的站着,像扶不上墙的稀泥,蹋了架子,那就懈了。应该保持一种挺拔有精神的姿态。这挺拔状态就是有力的状态,要用筋骨之力来支撑,否则就站立不住了。两臂环抱,又内抱又外撑,像抱着一个气球,否则肩架就散了、瘪了,这也用的是筋力。总之,稍有基础后,全身关节都要有这种感觉,所谓无节不顶,无曲不夹。这即是一种用力的状态,又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好象全身关节的骨缝被拉开了,关节不再互相压迫。人体膝关节、腰椎关节最容易受压迫,有的是长时间负重造成病态;有的是姿势松懈,不能保持自然挺拔的状态。所以有“松开关节”的说法。“松开”一词用得好,你说它到底是放松呢,还是在紧张用力呢?

  当然,这种放松技术很不容易,这种不用拙力的筋骨之力很难体会。因为它不像我们做一个动作那样直观,因为筋在身体之内。有时候越想放松,倒越紧张;该松的地方松不了,该紧的地方紧不了。因为这要改变我们的平常用力习惯,消去拙力,显现真劲。站桩中称为“换劲”。还因为要意中用力,似用力又似不用力,要慢慢体会。

  说是抻筋拔骨,但这种拔筋又不同于平常我们见到的拔筋方法,它不允许关节折成死角,猛压硬拉,这样做,筋和关节,极易受伤。而是关节成钝形弯曲,似直非直,似弯非弯,如夹气球,感觉关节又欲膨胀,又欲收缩;这样做反而既长功夫,又不伤害身体,。可对一些关节病如腰椎病起到治疗作用。

  站桩的松紧,或正确的松紧,它是一对矛盾关系。当你会站桩了,再说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互根,松紧转化,甚至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时,就不再仅仅是口头禅了。

  那么不正确的错误的松紧关系呢?我们已知道了正确的松紧是一种矛盾关系,我们也能知道错误的松紧和正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关系,而按照矛盾法则,或辩证法,错误的松紧也必然是一对矛盾关系。下面对错误的松紧方法稍作一下论述。

  如果松懈了,没有挺拔之力,膝关节和腰椎关节的各关节一定是互相压迫的,就僵紧了,也不能真正的放松。这时的松懈和僵紧就像极“左”和极右一样,两极相通,可以互相转化,有时甚至就是一回事。再来看两臂下垂时的状态。中国功夫中没有关节完全伸直的状态,如对上肢就要求沉肩坠肘悬腕。说一下肘关节。肘关节要稍弯,下如有物支撑(或上如有绳吊系),如果只是直接下垂,看似软溜溜的不用力,对关节反而是一种拉伤(力以另一种错误方式出现了)。

  故作者在《一个风清气正,人人见义勇为的时代是如何失去的?》一文中,为了举例说明矛盾问题,说此固一矛盾也,彼亦一矛盾也,彼此亦一矛盾也。你看正确的松紧,错误的松紧,正确的松紧和错误的松紧这都是矛盾关系。一共三对矛盾关系,六个矛盾方面。作者这样说并不是在矛盾法则上标新立异,它还是和一分为二不相矛盾的。并没有把这些数字神秘化,绝对化。相反的,有人提出的三分法、第三条道路,倒是调合主义、机会主义的理论,是冒充辩证法的理论,把数字神秘化、绝对化了,是一种庸俗的理论。

  在生活中斗争中,这三种矛盾、六个矛盾方面并不一定以激烈的、表面化的表现同时完全出现。如有时在和错误做斗争时,有的极“左”并没有转化为极右,而有时只是在和右倾做斗争。有的稍左或稍右的策略,在另一个阶段就是正确的;而有的当时正确的斗争方法,在另一个时候就不正确了。而只有某些机会主义的极“左”或极右(投降主义的极右),不管是在革命的高潮时期或低潮时期,都是不正确的,而且这些人是极可鄙的。

  还有一种人,把机会主义的到了极致,例如像司马懿一样的人。司马懿,在弱势时可以装病,装做快要死了的样子。一旦认为时机到了,又可以像虎狼一样,扑上撕咬,痛下杀手,而且绝不留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