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苏联和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产生了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和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衍生了全科经济学暨经济学风洞理论
中国经济2人论坛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苏联和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产生了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和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衍生了全科经济学暨经济学风洞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了苏联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衍生了全科经济学理论暨经济学风洞理论
马格宁思 欧文圣傅
2022年6月15日
摘要:本文通过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为前提,论述了苏联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阐述了苏联和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中,如何产生了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如何将市场经济生产方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产生了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以及如何由中国经济学衍生了全科经济学理论暨经济学风洞理论。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全科经济学、经济学风洞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和美国占了统治地位,经济生产社会化和私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业雇佣工人日益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需要有自己的经济理论作为思想武器。于是乎,马克思和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构建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证。首创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和成果时,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只限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各种生产方式,阐明人类各个社会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称之为广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对未来的新社会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论述,提出了共产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原则性的推断。由于阐明了一些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经济规律,又确立了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共有经济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奠立者。
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其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表,标志着从西方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一个重要的带有意识形态理念的另一大主流学派,即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因为:由于经济学从来就离不开政治、离不开阶级、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的诞生,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经济学。奠定了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小结: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计划经济生产方式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理论等,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和核心理论。
二、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历史走进了20世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后,1922年12月,列宁斯大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列宁斯大林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应该产生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应该先后同时进入社会主义。然而,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列宁创造性的实践并认为:社会主义政权可以在薄弱的、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当时的俄国恰恰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薄弱环节。由此可见,列宁继承捍卫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列宁在1918年就有制定国家电气化计划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同年,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吸收了20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了10个月的时间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计划,简称全俄电气化计划。预计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新建发电站30座(20座火力发电站和10座水力发电站)。该计划于同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列宁十分重视这个计划,把它称之为“第二个党纲”。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接班人,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在他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了先进的工业国。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成为了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理论载体。
苏联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连续性的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太空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由于占农业人口95%以上的人翻身做了集体农庄的主人,焕发了巨大的积极性。而且大块连片的土地比起小块分散的小农,显然更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效率也更高。很快实现了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上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已经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养老金等多种福利。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全世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了超越了经济学范畴的,成为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近20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及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了另一个与美国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心。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社会经济模式,即苏联模式,其基本特征: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即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小结:列宁斯大林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将他们的理论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计划经济生产方式。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创立了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
三、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的产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中国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更准确的说是以苏联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社会经济模式,即苏联模式。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实现了“两弹一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在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两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读书,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庐山会议以后,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在杭州西湖畔,毛主席亲力亲为,与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社会主义部分”(下册自第20章起至第36章结束,共17章。)认真读书学习。毛主席结合苏联42年的历史和现实,新中国10年的历史和现实,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超越前人、启迪后人的卓越见解,形成的《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笔记》。经中央办公厅打印,分送政治局常委。后印发给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中国继承了选择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列宁斯大林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就是苏联模式,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
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道路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苏联模式,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道路;另一条是美国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前一条路,我们走的步履维艰,况且苏东剧变,此路还能走的通吗?不得而知。后一条路,从清朝洋务运动开始,到中华民国都试着走过了。敢问中国路在何方?中国选择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美国模式的“中国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三军事大国,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也仅仅是时间问题。但是,面对中国所走的道路,既不完全是苏联模式,也不完全是美国模式。因此,无论是照搬“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套用“西方经济学”原理,都不能准确的、完整的诠释和解决中国的经济现象和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其中的本质原因、内在因素、客观规律是什么呢?当今,世界经济中心将逐渐实现第三次转移,即由美国转移到亚洲的中国。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必然带来经济学理论策源地的转移,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经济学理论。于是,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便应运而生了。
(一)中国模式暨中国经济学创立的三大标志标志
1、中国经济学之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
从中国经济学之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中(图一),可以清楚看到:已知:苏联模式、美国模式。求证:中国模式。推演生成中国模式的同时,衍生生成了X国模式。通过运算推演,美国模式、苏联模式的“杂交”,生成了中国模式、X国模式。原理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同理。由此揭示出了世界“四大经济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种:“美国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第二种:“苏联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
第三种:“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第四种:“X国模式”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特征: 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
2、中国经济学之“U-2L型”坐标系模型
中国经济学之“U-2L型”坐标系模型(中国、美国、苏联模式“U-2L型”坐标系模型)(图二)。具体展示如下:
(1)L1坐标系:S轴-Z轴坐标系:当S轴上的“十一个经济要素”值,均为100%时;对应的M轴的值,均为0%时,形成了“苏联模式经济曲线”。表示为 苏联模式。
(2)L2坐标系:M轴-Z轴坐标系:当M轴上的“十一个经济要素”值,均为100%时;对应的S轴的值,均为0%时,形成了“美国模式经济曲线”。表示为 美国模式。
(3)“U-2L型”坐标系:由S轴-Z轴坐标系与M轴-Z轴坐标系,叠加构成U型坐标系,在双纵轴与双横轴上,代表中国经济要素的“十一对经济要素”:一一对应,既对立又统一,既分隔又联系。每一对经济要素之间,理论上存在着联动的、此消彼长的、从0%~100%之间与从100%~0%之间滑动。一个指标,在两个平行的,比值比重相反的,两个坐标轴上,同步滑行。形成了一个指标点双坐标定位。形成了“中国模式经济曲线”。 表示为 中国模式。
特别说明:“中国模式经济曲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十一对经济要素”的比例比重关系的调整,就会生成新的经济曲线。这个调控权,掌握在谁手里呢?掌握在国家政府手里,由此,形成了另一个重要理论:“国家垄断中枢理论”:由国家调控国有垄断企业,在行业中的垄断的比例比重数量关系,由国有垄断企业来调控市场。由此,构成了“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概括的说:“国家调控国有垄断企业,国有垄断企业调控市场”。(图三)
图三:国家垄断中枢理论

(4)“U-2L型”坐标系:以上同理,在此不再赘述。形成了“N国模式经济曲线”。 表示为 N国模式。
由此揭示出了世界“四大经济理论”、世界“四大生产方式”。具体如下:
世界“四大经济理论”:欧美西方经济学理论、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理论、N国经济学理论。
世界“四大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生产方式、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生产方式。
3、中国经济学理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
本文作者,历时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且不仅仅包括以下内容。详见参考文献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小结: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实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后40年以来,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生产方式运用到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创立了“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理论”。
四、全科经济学理论暨经济学风洞理论的产生
中国经济学的创立为全科经济学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经济学风洞理论”。全科经济学理论,是在我们探索研究的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产生的。全科经济学理论的诞生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对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发现、确立了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理论,而且还发现了、派生了、衍生了“X国模式”,以及“N国经济理论”。当不同的多种经济模式、经济理论、生产方式等,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互相转换时,于是乎,能够包括它们、涵盖它们、关联它们、揭示它们、解释它们的一个概念便生产了。它就是——“全科经济模式”、“全科经济学理论”的概念。由此开创了,不同经济模式,经济学理论、生产方式等,研究和实践的新的广阔空间,对经济模式、经济理论和生产方式的研究,提供了类似于物理学手段的“风洞”、“高能电子对撞机”的研究手段、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将原本对立的、孤立的、不联系的、不能转换的、看似不关联的经济模式、经济理论,生产方式等,统一起来、联系起来、转换起来、关联起来,开创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时代、新纪元。全科经济学理论,在我们探索研究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被发现、提出、最终确定的。它首次将世界四大经济模式、四大经济学理论、四大生产方式等,放置在、统一在一个范畴、一个系统、一个架构内,阐述了它们的含义、区别、联系、转换。揭示了它们之间既对立的又统一的,内在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的经济规律。特别是当诸多经济要素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的可以相互转换,以及能够转换出多个“亚型”。致使,全科经济学理论,成为了研究各种经济模式、经济理论、生产方式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指引。成为了打开各个经济模式、经济理论、生产方式研究之门的一把“万能钥匙”。所以说,中国经济学的创立为全科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经济学风洞理论”。
“全科经济学理论”又称为“经济学风洞理论”。含义与涵盖:四大经济模式、四大经济学理论、四大生产方式。具体如下:
1、四大经济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模式、X 国模式。
2、四大经济学理论:欧美西方经济学理论、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理论、N国经济学理论。
3、四大生产方式:市场经济生产方式、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生产方式、计划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生产方式。
小结: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和“U-2L”型坐标系模型的建立,将不同的经济模式、不同的经济理论、不同的生产方式,首次置于同一的数学模型之中;将原本看似独立的、对立的、割裂的、矛盾的彼此,建立了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他们之间是联系的、关联的、依存的、整体的、统一的、转化的、转变的,构成了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由此,诞生了“全科经济学”。全科经济学理论,囊括了、涵盖了世界上存在的,和预设必将存在的,所有的经济模式、经济理论、生产方式。“全科经济学理论” 又称为“经济学风洞理论”。
图一:中国经济学之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

图二:中国经济学之“U-2L型”坐标系模型

参考文献:(本文无需参考任何他人的文献,均出自本人)
1、中国经济学的创立为全科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3713710
2、中国经济学界最艰巨的使命:创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学原理”和“编写教科书”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1906534
3、中国经济学猜想:你知道“中国经济学”是什么样子吗?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1232859
4、什么是“中国经济2人论坛”?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2693632
5、关于致全国政协给教育部《关于编写中国经济学教科书的提案》问题的信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2056835
6、教育部,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中国经济学?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7852905
7、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争夺中国大学绝非学术话语权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996316
8、西方经济学占领中国大学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355840
9、马格宁思《中国经济学》手稿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0341557
10、中国经济学原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83002
11、计划经济原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99611
12、全科经济学原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99689
13、中国经济学三原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51119
14、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98870
15、中国经济学之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和“U-2L型坐标系模型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452879
16、中国经济2人论坛 什么是“U-2L型”坐标系?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0678495
17、“U-2L型”解析:什么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济学?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906416
18、中国、美国、苏联模式“U-2L型”坐标系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774349
19、马格宁思坐标系的意义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201610
20、中国的《中国经济学》诞生了——祝贺“中国经济学及其理论体系”诞生!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629843
21、中国模式是中国经济学之数学模型公式 ——多维度比较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推演生成中国模式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86069707
22、哲学概念的“U-2L型”坐标系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401061
23、世界三大经济理论、四大经济模式、四大生产方式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373681
24、三大标志:中国模式暨中国经济学诞生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3561720
25、全科经济学:世界四大经济模式、四大经济学理论、四大生产方式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5358488
26、社会需要“全科经济学家”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553547
27、中国经济可以同时运用“四种生产方式”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9578157
28、中国“计划经济2.0”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31342
29、计划经济原始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7639512
30、呈交答卷:我的院长朱镕基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86569497
31、给中国学习经济类的大学生一些建议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740286
32、第一课:给国内外经济学大学生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2569419
33、马格宁思之当量堪比中国经济50人论坛之和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890566
34、中国经济2人论坛 对中国经济学最大的贡献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99214806
35、市场经济四个不等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理论之一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03715
36、市场“看不见的手”终于被发现了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03120
37、市场“看不见的手”被发现必将改变人类社会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50833
38、市场经济理论的颠覆——市场“看不见的手”被发现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18508
39、国家计划委员会:掌控市场“看得见的手”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01798
40、中国必须鼎力研究“中国生产方式”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98511
41、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准则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33003
42、中国:第二证券市场——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32563
43、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是“全科经济”?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31470
44、《马格宁思猜想:NPCIMS》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99198
45、马格宁思文集(第七卷) - 马格宁思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3495333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