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蒋光鼐麾下二位百岁战友广州喜相逢

火烧 2010-11-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百岁抗战老兵黄胜庸与曾晖在广州重逢,忆峥嵘岁月。两人曾同属蒋光鼐麾下,参与淞沪抗战,如今在将军墓前共叙当年浴血奋战的感人瞬间。
    经十九路军烈士陵园管理处和淞沪抗战将属广州联谊会牵线

    他们是淞沪抗战中仍在人间的二位老战士



十九路军将属广州联谊会蔡醒民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言



纪念碑前合影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和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78周年。当年,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在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向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奋起抗击。在那次战役的参战人员中,目前尚在人世的仅有黄胜庸和曾晖两位老人。10月29日上午,这两位曾经在同一战壕共生死的老人,终于在十九路军烈士陵园里见了面。



两位淞沪抗战老战士在十九路军烈士陵园相逢后合影     


       两位老战友实现见面夙愿

       据了解,这两位百岁老人当年均为蒋光鼐将军的麾下官兵:黄胜庸老人今年106岁,当年在十九路军60师357团任团长副官;曾晖老人今年101岁,当年任十九路军蔡廷锴军长卫士队卫士,他们均参加了当年的淞沪抗战。这两位老人原本并不相识,他们从电视和报纸的报道中知道了对方,便生出了见面的愿望,都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与老战友相会,共忆当年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那段峥嵘岁月。为满足这两位百岁老人的心愿,十九路军陵园管理处和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广州联谊会在十九路军陵园为两位老人举行了见面会。



黄胜庸二胡表演

       在十九路军陵园先烈纪念碑前,两位老人热烈拥抱,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他们彼此互相问候,在场的人无不为他们的真情所感动。然后,他们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鲜花,表达了他们对已故战友的缅怀之情。他们还追忆了当年十九路军浴血淞沪、抗击日寇的悲壮岁月。



曾晖题词

       蒋光鼐墓于1997年从北京迁葬广州

       据悉,十九路军陵园坐落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是为了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其中,为了纪念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陵园管理处在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把两位将军的骨灰迁葬于该陵园,并命名为“将军墓”。(文/周毅 王永亮 摄影/王永亮)

 

 

 

      相关链接: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

将军墓》

《一位世纪老人的抗日传奇》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


       陵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先烈路的北面,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

       简介

       陵园作为中国近代史人民斗争业绩的见证,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国内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

       建筑构造

       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 11米,占地面积 40.7平方米。门额正面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镌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随后张治中部第五军也参加了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卫国抗敌之举,特建立起这座烈士陵园。

  浮雕墙位于陵园的西边、战士墓的北侧,由浮雕墙和浮雕墙广场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岗石制成,于1998年元旦竣工。这组浮雕由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等几个战斗场面组成,还突出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这两位抗战风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墙长46米,高4.6米,其浮雕残缺的墙体象征当时祖国山河破碎,整体红墙则寓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战士墓建于1932年,墓区位于陵园的西边,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墓区由主墓碑和墓组成,占地1187平方米。坟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将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边,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

   “广东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战、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们而建造的。198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这座碑移建在陵园内,次年3月纪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航空救国”4个字,碑志上面刻有冯如等266名殉国殉职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一花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个苍劲大字是当时淞沪紧备司令戴戟将军题写。碑亭建于1932年,面积为120平方米。

  陵园的中轴线长近300米.宽14米。由抗日亭沿中轴线向北走,可见到中轴线中部有座题名碑。碑体为方柱体花岗岩石碑,四周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称叫“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该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当年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

  广州市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干1991年3月开始,用了10年时间,共投入资金49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全园进行了整饰维修。现在,修复后的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维修纪念碑。
 
  陵园东大门广场有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物,这就是先烈纪念馆。该馆位于陵园的东南侧,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这里是用来祭拜英灵和临时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为十九路军陈列展览馆。2002年初淞沪抗日 70周年纪念日,对先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陈列,并建起了纪念广场和“文化墙”。

  现在,这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实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史迹陈列,使游人对先烈事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陵园内除了西侧的战士墓之外,在东侧靠北部,还有一个战士墓群和将军墓区。将士墓群与战士墓群位于东西两侧边,相互呼应,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齐地排列着。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区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齐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岗石砌筑,现保存的碑有37块。主墓碑上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题写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背面“十九路军抗日死难将士之碑”也是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

  将军墓位于陵园的东边,将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这里,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两墓碑石采用两个25吨自然花岗石凿成,碑文为“蒋光鼐之墓 和“蔡廷锴之墓”。

  陵园中轴线的最北段竖立着一座先烈纪念碑。该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

  纪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这座全用花岗岩砌成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念碑格外宏伟壮观。纪念碑底座镌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降”,是李济深的题字;而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纪念碑上有一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其上竖立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战士像高3.15米,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阶,则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立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墓栏上。

  铜像(1个)、铜狮(2只)和铜鼎(8个)原始物,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夺去了。1991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有关记载加以复制。其实,一个铜像、二只狮子、八个铜像宝鼎,这数字不是巧合,而是专门用来纪念“一 二八”淞沪抗日事件的。

  纪念碑后现建百罗马式半圆柱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石柱环绕。在回廊的两边是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将军墓

       图片介绍:将军墓是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将军的墓。蒋光鼐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在一九九七年由北京八宝山迁葬在这里,两将军的墓采用天然石头,象征着他们历史功绩的崇高与伟大,象征着后人对他们及所带领的十九路军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奋勇抗争的精神的景仰。

       蒋光鼐,字憬然,一八八八年出生在广东东莞新基村。“一•二八”淞沪抗战,他是最高指挥官。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反蒋政变,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纺织工业部部长、政协常委等职。一九六七年六月八日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九岁。

       蔡廷锴,一八九二年出生于广东罗定龙岩乡。一九三O年任十九路军军长,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率部发起“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副主席等职。一九六八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

    将士墓

       图片介绍: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位于英明碑的东侧,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墓区的北面为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坟墓整齐有序地平卧在墓地中。


                      一位世纪老人的抗日传奇  

——访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幸存者、百岁老人曾晖

转自 增城日报

       面对记者的镜头,这位百岁老人坚持要展示自己的军体操英姿。

       春雨潇潇的一天,记者随同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有关负责人以及十九路军家属联谊会的部分家属代表看望一位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老战士。曾晖,现年101岁,中新茅田村四社人,19岁那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曾是抗日英雄蔡廷锴的贴身卫士。据介绍,目前在广东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战士只剩下两人,曾晖就是其中一个。

       汽车在窄小的水泥路上慢慢前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最终停在了一条小巷子里,在中新茅田村干部陈景顺的带领下,走进了一间矮小的房屋。进入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墙壁上的那幅大大的“寿”字,红底黑字,特别显眼。客厅很小,靠墙摆放着一套木质椅子,一位瘦瘦的老人驼着背坐在上面,这位老人就是曾晖。
    
       谈蔡廷锴

      “蔡军长为人很和蔼”

      1930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简称“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出任总指挥,蔡廷锴出任军长。也就在这一年,曾晖加入了十九路军,并成为蔡廷锴的贴身卫士。

     “蔡军长为人很和蔼、很随和,常会跟我们开玩笑,对待士兵就像兄弟一般,只要他听说哪名士兵家里有亲人患病了,就会要来地址寄些钱过去。蔡军长做事还非常严格,例如他对士兵站岗放哨开小差很反感。”曾晖说。

      “父亲深受蔡军长的影响,不仅自己做事要求严格,对人和蔼友善,还时常教导我们也要这样做。”曾晖的儿子曾祥朗说,“虽然父亲年纪这么大了,但他的衣服还是坚持自己洗。每天坚持看报纸、打太极和做军体操。”

       谈战役

     “淞沪抗战牺牲了很多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曾晖所在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这场战役也让十九路军成为全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

      “淞沪抗战整整打了33天,场面很惨烈,许多人都被炸弹炸飞,牺牲了很多人。”曾晖回忆说,“当时我跟随着蔡军长视察前线战场,突然一颗子弹就飞了过来,射中了我的左膝盖,虽然伤势不是很严重,但还是落下了病根,时常会很疼。”

      “之后还参加了多场抗日战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943年,我被派到敌后开展工作,炸毁日军木藤桥两座、河清军营一个,炸死日军7名。”曾晖颇为自豪地说。

       谈同胞

      “百年不忘那件特殊的棉衣”

       抗日战场既让曾晖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无情,也让他感受到了同胞的关心和支持。1932年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的将士没有棉衣,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为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当时设在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的学生们将亲手缝制的棉衣送到这些抗日战士的手中。

      “当时棉衣上绣着这样一首诗:‘一针一线密加工,送给前方慰有功,给您御寒兼御侮,凯旋归日立奇功’,就是这件棉衣、这首诗让所有的将士深受鼓舞,士气大振。”曾晖眼里饱含着泪水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谈生活

      “最大愿望是能住进高楼”

      1947年,曾晖转业回家,但回到中新茅田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生活都过得非常艰苦。“曾晖一家现住在一间不到100平方米的低矮土砖房子里,儿子是地道的农民,家庭收入不高。从2004年起,曾晖开始领取低保和社保,再加上现在的百岁老人补贴,每个月可以拿到大约680元,但生活还是很艰苦。”陈景顺说。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住进高楼。”曾晖微笑着说,“现在的生活比抗战的时候好多了,政府对我也很优待,有困难就找民政,爹亲娘亲不及共产党亲。”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犯上海的作战,又称“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已多次划为日军防区)西侧的每一条支路:靶子路、虬江路、横浜路等等,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

       十九路军在人民支援下浴血奋战,连续击败日军进攻,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受到沉重打击。但当局政府妥协退让,不派援兵,守军寡不敌众,防线终被日军从翼侧突破而被迫撤退。后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中日双方经谈判,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