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再答钱学森问:“文艺腔”是阻碍创新的罪魁

火烧 2011-08-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文艺腔思维对创新的阻碍,指出其在教育和社会精英中的普遍性,强调理性表达与通俗化的重要性,呼吁改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创新。

第一篇“答钱学森问”强调中国教育体制并不是阻碍创新人才的主要原因,而社会体制才是主要原因。今天却要谈谈教育体制问题。这与第一篇帖子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第一篇答钱学森问是针对有人刻意贬低中国而抬高外国教育体制而写的。也就是说,相对外国的教育体制,中国教育体制并不差。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没有问题,就像外国的教育体制同样存在问题一样。这也是一个思维逻辑、思想方法问题,也正是今天要说的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呢?今天想说一说思维方式问题,思维方式当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外国同样存在,只不过这一问题在中国似乎更加严重。何以提出思维方式问题呢?是因为在当今的中国媒体上,情绪化而逻辑混乱的观点比比皆是。如果我们的国民都是这个素质,不要奢望创新能力,就是做好日常的工作都会成为问题。

当今的中国存在一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充斥着一股“文艺腔”。什么叫“文艺腔”呢?“文艺腔”最初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本人感觉这个词比较形象,但也许内涵与该书作者不完全一样,本人简单概括起来就是,“文艺腔”不讲逻辑,只讲感情和漂亮的词语。这些人大多具有大学文科的专业背景,当然,这些人不一定都是文科出身,理工科毕业生也会有“文艺腔”的人,这里说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不具备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只是说起话来“好听”,但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带有“文艺腔”的人也有优点,那就是他们读的书特别多,尤其是经典著作,往往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但恰恰也正是这一点,可以吓唬很多人。“文艺腔”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些人没有创造性,正像新概念英语中一篇课文所描写的英国学究那样,他们往往自认为是精英,草民们都应该听他们的话社会才能走上正轨。而实际情况是,他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只能依附于社会上的主导势力才能“吃香的喝辣的”。

“文艺腔”思维方式的人往往看不起“通俗易懂”的东西,认为那些个东西学问太低。但本人以为恰恰相反!要教育别人,首先必须要让人家都能听懂。如果你讲的东西人家都听不懂,如何证明你就是精英而不是骗子呢?即便退一步讲,最起码也是你的表达能力不行吧?基本概念都讲不清楚。有人说他们故弄玄虚,他们还嫌弃人家“水平太低”,不是一个“层次”的,没办法“交流”。你讲的人家都听不懂,当然没法交流。问题严重的是,“文艺腔”现象并不存在于与“国运”毫不相干的胡同碎嘴大妈身上,也不仅仅存在于普通人身上,而是社会“精英人士”的普遍表现。不仅仅喝过洋墨水的“专家”有之,政府官员中也大有人在。

如果追溯根源的话,是因为当代社会有一种很不健康的倾向,即重“文”轻“理”。据说最早是从英国开始,认为文科高雅,理科低俗。大学生以学“文”为时尚,结果导致英国科技水平江河日下,国力逐渐衰弱。记得大概十几年前有一个说法,说过去的大老板都是学理工的,因为那个时代重视技术,再后来大老板都是学财务的,因为重视企业管理,而现在的大老板都是学金融的,因为要圈钱。怪不得搞得现在总是闹金融危机!理工科越来越受到轻视。据说二十年前中国外贸公司收入最高,有门路的人都削尖了脑袋忘里钻。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录取分数都赶上了北大清华。今天的青年才俊们一股脑都想进什么电影学院、戏剧学院,都梦想当影星歌星,与科学技术沾边的也不喜欢都理工科,而是想进商学院,或学什么“金融工程”,梦想着以后能挣大钱。学的东西很多都是些虚头八脑的东西。有钱人都花大价钱上MBA班。其实MBA在商学院里是学术水平最低的。这绝不是本人凭空猜测,而是美国名校教授自己说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在和博士生交流时,时常流露出对MBA学生学术能力的不满,他们经常不交作业,出考试题的时候教授们不敢提高难度,否则估计大半都过不了关。但由于这些学生都是大公司花费巨额学费送来的“财神”,又不好“得罪”,只能尽力让他们多学一点罢了。大学文科教育严重“偏食”,理工科学生在几所一类名校还强制规定了很多文科专业的选修课,但对文科的学生,好像就没有强制的理工科选修课了,造成逻辑思维技能严重缺乏。再加上社会媒体铺天盖地的“文艺腔”影响,即便理工专业的学生,很多也都沾染上了“文艺腔”。

“文艺腔”具体都有哪些表现呢?这些人自己不懂却自以为懂,当然也有个别素质更差的,不懂却要装懂。他们往往喜欢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懂得很多的样子。他们喜欢念两句诗,甚至唱两句流行歌曲,喜欢“公关作秀”,但说起话来逻辑性很差,甚至逻辑混乱,头脑不清。本人还是喜欢举例子。比如前两天温州那边火车追尾了。媒体上就有一些“精英”说日本新干线从来没有死过人,他们无非是想说中国的水平比日本差。有人实在看不过,反驳说日本曾经火车脱轨死了一百多人,精英们就说那不是新干线。这就是情绪化的典型表现,带着情绪看问题,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正确的思维逻辑应该是这样:不是新干线那就是慢速列车,慢速列车本应该更安全才对,如果慢速列车都死了这么多人,日本的科技和管理水平应该更低才对呀?可见这些“精英”的基本逻辑都搞不清楚!再比如前一阵子新西兰发生了两次地震,第一次没有死人,有人就在媒体上发文章,标题显得很“文艺腔”:《哦,原来地震也可以不死人!》。影射中国的房子是豆腐渣工程。可过了两天,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也看不过去了,那个国家又发生了地震,而且震级比第一次还低,这回却死了不少人。有趣的是这些人却在媒体上销声匿迹了。这些都是“文艺腔”的典型表现,他们说话不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就在这次温州列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媒体上有人总喜欢引用美国纽约时报的片段,什么“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通篇的内容都是情绪的发泄,没有任何的逻辑。这里不是说中国没有问题,也不是说中国不可以骂,但你骂要骂得有道理。不能只骂一个人而不骂其他人。日本列车脱轨死了100多人,媒体上怎么就听不到“日本,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

经济领域这种人也很多。比如一些人硬要说是房子建的少而人口增长多所以房价要涨。可统计局的数据明明写着最近十年北京竣工的住房面积增长要比人口增长快,否则人均居住面积怎么会从16平米增长到28平米呢;有人硬要说房子涨价是因为钞票发得太多了。那请问汽车电脑为什么不涨呢?如果是因为钞票多了,应该什么东西都涨才对呀;某大学一个课题组根据查电量数字统计北京住宅空置率为27%,有人又说有住户出差和出国旅游,所以空置房统计多了。那你为什么不说空置房也有外地亲戚朋友临时居住而少统计了呢?总之,种种这些言论没有任何的逻辑根据。都是凭着简单的想象和想当然。房价跌不下去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房子少,也不是钱发的太多,而是政府缺钱!如果土地出让金没有了,政府欠下的十几万亿债务还债就会有问题,所以政府不希望房价跌,至少不希望房价跌得太多,这才是症结所在。而“文艺腔”思维的人就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带有“文艺腔”的人特别适合“市场经济”的环境,辩论起来往往善于抓住大众的情绪,煽动民意,因此很能吓唬人。让人们觉得似乎他们是“改革”的代表,而且他们也自认为是。但他们只能动动嘴巴,而“手无缚鸡之力”,对于具体怎么解决问题,最多也只能说出个大概的方向,提不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因而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文艺腔”泛滥的结果往往是“捣乱”但“不解决问题”。中国没有创新,与“文艺腔”不无关系。如果一个国家这种人多了,创新就没有了土壤。即便个别有创新思想的人有了好的想法,但具体工作还是要普通人来做。如果大众都是“文艺腔”思维,创新人才的想法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教育体制的最大问题是造就了“文艺腔”的泛滥!

----欢迎交流:blog.sina.com.cn/over4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