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海陆冲积:秦帝国与英帝国

火烧 2011-07-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秦帝国与英帝国的对比,探讨海陆冲积下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制度演变,分析商鞅与威廉改革对国家集权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海陆冲积:秦帝国与英帝国          

                    一、基本原理

    生物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土壤和植被就是在相互作用中才各自形成的。……我们把有组织的整体看作由子系统通过由功能和条件耦合而成的。(金观涛《兴盛与危机@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社会剥削方式更替和互为补充。经济世界的中心由劳力、交换和货币十分充裕而能做到的事,各个边缘地区便不能同样做到。现制度几乎总是因袭源自历史差异的结构不平衡。边缘区是补充奴隶的理想区域。

伊玛努尔.华莱斯坦认为经济世界内的区域划分,从其社会表现来看,证明有着从奴隶制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生产方式的共存,资本主义只是在其他生产方式的簇拥下,并牺牲其他生产方式才能生存。凡是资本主义只在赛跑结束时才出现的地方,它只要有一个接力站,有一个陌生的但又在暗中相助的社会梯级就能延伸自己的活动。(布罗代尔《15-18世纪@世界时间》)

                  二、商鞅与威廉

    改革前的秦国本来是一个半农半牧民族。其土地多为无主的旷野和牧场,因此推行这一土地制度的改革比较容易。而中原各国,土地多为久经开垦的熟田或牧场,早已为卿大夫据有。因此变法会严重地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引起其阻挠和反抗。无土地、无恒产的游士、游民众多,社会贫富分化极其剧烈,导致当时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均十分尖锐。(天下一家的经济基础)

    这一变化的实质,就是由旧宗法形态的公族世卿采邑封建制,转变为国家主义中央集权的私人土地占有和赋役制。这种新的政治组织形态,使秦国得以实现军事、政令及国家资源的高度同意这又奠定了秦帝国实现天下兼并的政治组织基础。(何新《论屈原及其时代》)   

郡邑法·商税
    威廉撤销四块伯爵领地(EARLDOMS),从而给{封建主义}以致命打击。郡(SHIRE)成了最大的地方管理单位,因为每个郡的郡长都由国王任命,他便把全部执行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原先的国家立法系统也给他提供了全部司法权,威廉便十分热衷于保住并加强这一权力。他保留了百户邑和郡的地方法院,却扩大了王国法院的司法权({该法院}早在忏悔者爱德华当政时就开始具有最高司法机构的性质)。……新的收入来源是:“跟随威廉从诺蔓底来的犹太商人必须为国王的庇护而‘慷慨’解囊,从那时起他们即定居在英国所有大城市的犹太人区(JEWRIES)。(马克思历史笔记)

                  三、法国与楚国

    征服者威廉的征服,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使英国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再次被卷入了欧洲中心地区的复杂关系中(此前征服英国的,不过是文明程度比英国还落后的诺曼人),由于英王在法国拥有领地,英法两国王室成为一对理不断,剪还乱的冤家,此后数百年中两国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欧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历史进程,甚至连英语都发生了改变,大量新的词汇加入到英语中。他将许多新事物带入了这个孤岛,如陪审制度,后来英国法律自成体系,就是以此发端的。(从全球殖民争霸到英法联军)
    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号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为华阳君。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
                                    四、中欧对立统一 

    (欧洲)农奴土地制度和(中国)小农土地所有制之根本不同,又进一步导向沃勒斯坦所揭示的著名的历史悖论:英国恰恰是因为土地制度的落后普(大量依靠农奴劳动)反而走向了先进(圈地和土地经营的资本化),而中国由于其先进(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平均和平等)而导致落后(无法实行大规模的土地资本化经营)。(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在英国产生出资本主义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独一个因素都不能达到这种结果。商业本位国家,荷兰有过,产业革命未发生于荷兰。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共同遗产,而产业革命只发生于英国一国。强大的王权,法国和英国一样早,产业革命却未发生于法国 (固然,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因素,不过,路易十四时代的科尔贝主义,即国家出资办国营手工工场,也是发展不出产业革命来的) 。航海、商业、殖民的扩大所造成的市场扩大,是欧洲诸国的共同利益,唯有英国才促成了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是多种必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命题如果是真的,那么由此可以推出一系列命题:  

  (1) 历史地说来,发生产业革命是必然后,但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却是历史事变凑合的结果。如果历史事变没有这样的凑合,它可以推迟。推迟几百年,在历史上不算一回事。  

    (2) 它只能发生于出现了这样的凑合的国家内。由于这种凑合的机会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可以随随便便发生的,所以,它注定要发生在一国内,然后传布于世界——产业革命本身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由英到法,到德,到美,到俄,到日,这样传布的。  

历史上任何重大的、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变革,都是这样发生和传布的。  

    (3) 在具备了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好几项的国家,如英国,产业革命后接受产业革命迅速;而具备条件愈少的国家,接受愈迟缓,接受的方式也显出大大小小的差异。  

    接受方式,可以分为法国型的、德日型的、美加澳新型的、沙俄型的,以及印度中国土耳埃及型的等等。到本世纪以后,就不再纯粹是接受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现代化”问题,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50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等。(顾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当前的美国所极力维持的局面正是即将失去亚非拉的“日不落”帝国的局面,而正是由于欧亚大陆20世纪军阀大混战中的避险基金(如犹太商人)和人才后院(如西南联大)造就了“美金”和新科技。阿瑞吉在《21世纪的谱系》中提到:“因此,东亚的复兴并不是由于向资本密集、能源消耗型的西方道路的趋同,而是由于这条道路与东亚劳动密集、能源节约型道路融合了。在杉原熏看来,这种融合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开辟了西方道路的工业革命是一个“生产奇迹”,它大大提高了世界一部分人口的生产能力。相比之下,开辟了东亚道路的勤劳革命史一个“分配奇迹”,它通过劳动密集、能源节约型工业化,使生产奇迹带来的好处有可能扩散到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中去。确实,考虑到与工业化的扩展联系在一起的环境破坏,只有“西方道路向东亚道路(趋同)而不是相反”,分配奇迹才能继续下去。”
             五、社会稳态与生态潮汐

    金观涛在他的“超稳态结构”论里把中国的经济形态称之为“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和“永恒的萌芽”,并以此展开《河殇》原型批判。但是这却与他的“社会结构演化理论”自相残杀了,因为中国并非化石,而西方工业革命也并非在欧洲半岛无性繁殖。资本主义是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如货币是商品贸易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而这个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中世纪的亚欧贸易。

    一个“经济世界”的地理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中心可以转移,中间和边缘地区也可以改变。布罗代尔强调:心脏与中间与边缘地区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弗兰克在《重向东方:全球化的亚洲时代》中说:“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而这显然是暂时的……因为世界现在已经再次“调整方向”(RE-ORIENTING),中国再次准备占据它直到1800年以后一段世界为止“历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支配地位,即使不是‘中心’地位”。

    宋代的技术经过元朝的扩散,仅中国来说也远不是原来的规模,至少是宋、夏、金、蒙的普及,更不用说经过伊斯兰世界而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了。反之,欧洲对东方的胜利是建基于亚非拉殖民体系之上的“萌芽”,而对于东方则是通过鸦片战争才扭转了“贸易赤字”。正如金氏所引用的生物学原理:生物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生态系统进化过程,土壤和植被就是在相互作用中才各自形成的。

    所谓社会稳态应当看做对生态潮汐的宏观调控,正如政治经济学对私有经济的监管。布罗代尔《数字的分量》:“旧生态体系在短时段上恢复平衡的能力足以同样有力地、或至少同样迅速地抗拒对活人的突然打击。在长时段上,补偿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但这些补偿却能最后解决问题。退潮从不完全夺走上次涨潮带来的增长。”

    彭慕兰《大分流》:“18世纪欧洲和中国都遭遇了生态危机,为了减轻中心的生态压力,中心开始向边缘发展。但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中国与欧洲面临着很不相同的形势:中国由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使其没有形成像西方那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英国则不然,除了煤矿的地理位置距工业区比较近、煤层埋藏比较浅易于开发以外,殖民地提供很多条件为英国本土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像棉花、木材、糖的供应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心的生态压力,使英国不至于发生生态恐慌,最终使西欧摆脱了一系列生态方面的制约,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乾嘉的白莲教)他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殖民地棉花、糖、木材的供应,帮助英国节省下来的土地达到2500万到3000万亩,而当时英国的全部耕地也不过2300万亩,等于多了一个英国。他说,如果没有美洲(1:30人口:1:5能源),英国很有可能走上一条与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同的道路。(咸同的太平天国)正因为拥有殖民地和煤矿这两大支柱,英国才逐步发展起来,使西欧和东亚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欧洲半岛资本主义的胜利并非自由资本主义的胜利,而恰恰是以殖民体系为基础的洲际(社会化)资本主义的联合专制对单一大陆国家社会主义的分割包围(大陆政策的实质是自己合纵、对人连横,如以日、德对中、苏)。韩毓海  :“表面上看中国是被英国的武力打败了,而实际上是整个亚洲经济贸易体系被英格兰银行主导的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彻底征服和边缘化了。军事技术的欠缺使中国和印度被武力收编进英国主导的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之中,但更为重要的则是:软实力的欠缺使得中国和印度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货币信用制度,从而在跨国的区域性贸易中不能形成独立的区域性货币,转而就不得不依靠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的汇票和股票,这才是亚洲衰落的真正原因所在。” 

   

 四条战略铁路贯通欧亚 助中国重归“陆权强国”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