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战略退却和逃跑主义

火烧 2022-06-1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解析战略退却与逃跑主义的核心区别,强调前者是有计划的撤退,后者是无方向的逃窜。以四渡赤水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战略退却保存实力,最终实现北上会合红四方面军的战略目标。

  一、

  战略退却,是一个很常见的军事术语。

  它指的是当面临强大敌人,我方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的时候,采取的暂时撤退,保存实力,寻觅战机,力图再战的一种军事手段或策略。

  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是顺境和逆境并存的,当敌人处于优势,我方处于弱势,敌人在向我们进攻的时候,如果有人认为完全不需要采取防御和退却的策略,而只是蛮打硬拼,那他就是天下第一号的傻子。

  但是反过来,退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战略退却,另一种则是逃跑主义。

  其中区别在哪里?

  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方向、有计划地撤退,另一个则是无方向,无原则地撤退。

  也就是说在退却的时候,你是积极主动地朝着既定方向有计划有组织的撤退?

  还是被人家追着毫无目的的四处逃窜,被动应付?

  前者就叫战略退却,后者就叫逃跑主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渡赤水,四渡赤水的时候已经不是敌强我弱那么简单了,而是敌极强,而我极弱,任何一步的行差踏错,都有可能迎来被团灭的结局。

  红军遵义会议以后,把下一阶段的军事目标定为: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可是还没等北渡长江,就在土城吃了个败仗,与川军打成了拉锯战。

  红军那时候能打拉锯战吗?打不了,太虚弱了,一旦陷入拉锯,下一步就是失败。

  怎么办?只能撤退。

  往哪里撤退?毛主席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渡赤水。

  一渡赤水是典型的战略退却,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而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北上去找红四方面军,这个方向是很明确的。

  可是一渡赤水只是暂时实现了保存自己的条件,还没有实现甩脱包围圈、创造北渡长江或者金沙江的条件,敌人很快又围了上来,于是又有了二渡赤水。

  二渡赤水实际上还是在保存自己,但是这个时候我军已经掌握了较多的主动权,毛主席开始尝试着在运动中寻找战机,补充自己,调动敌人。

  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以后,我军局面稍微好转了一点,得到了一些补充,但是此时还是没有摆脱敌人四面包围的处境,于是后面又有了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这两渡相互连接,一气呵成,不仅甩脱了敌人的包围圈,而且创造了直逼贵阳,调出滇军的目的。

  滇军一出,这就为红军转兵云南,北渡金沙江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了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性胜利的一步。

  这四渡赤水的每一渡都有不同,但是又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不管是哪一渡,都是在为最终的目的地: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它的方向性很明确。

  既然土城一战证明了,想要一步实现北渡长江的计划是不可能的了,那就战略退却,但是每退一步,又恰恰是在为下一步创造条件,最终还是要北上会合红四方面军。

  可以说,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敌人多么强大,中央红军的行动方向一直都没有变,只不过因为面对强大的敌人,身处逆境,因此实现的过程变得更加曲折蜿蜒了。

  这就是后来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段话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方面它说的是为了走直路,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

  但是其实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说走弯路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走直路;后退的目的,还是为了进攻。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就真的只剩下弯路和退却了。

  这就不是什么战略退却,而是逃跑主义。今天东边追的紧,就往西边跑,明天北边追的紧,就往南边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向和原则统统丢掉。

  二、

  所以,从来不是说不可以退,退却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中都是必要的。

  因为你不可能每一步都能按照预想的进程来,总会有各种意外,各种逆境,甚至包括阶级敌人的强大进攻。

  整个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实上长时间都是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进行的,困难要比顺利多得多,但是作为领袖的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并且从来不屑隐瞒的说:“我们的将来纲领和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毛选第三卷,论联合政府》

  这是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而当时把革命性质定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搞社会主义革命,这是阶段性问题。

  阶段性问题,不能否定或是代替掉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

  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上也有这种战略退却。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共产风。

  共产风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因此就必然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把群众的生产成果,生活资料都共了产,把群众之间的私人债务一风吹,完全不考虑私人占有和劳动者的差异,一平二调,这就损害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就会消极怠产,这不就破坏生产力了吗?

  怎么办?既然超越了当前的生产力现状,那就退,积极的退。

  把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区别开来,肯定集体的生产成果,不能打着公有制的旗号,随便去调拨人家的东西。

  集体里面,公社所有制太大,那就改成生产队所有制,生产队所有制太大,那就改成生产小队所有制,生产小队所有制太大,那就改成初级社所有制。

  总之,退到哪一步更适应生产力,那就退到哪一步,就算是退到新民主主义的土地农民私有制,那也不是不行,只要它是更符合当时生产力实际状况的都可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土地农民所有。

  事实上,不管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坚决支持土地私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决主张退赔刹住共产风的第一人,都是毛主席。

  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非但不可思议,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已经开始的全民所有制形式的公有制是很先进的,为什么要倒退回集体所有,甚至生产小队所有?

  这不是开倒车和右倾主义吗?

  为了刹住共产风,扭转干部思想,毛主席在郑州会议上说了一些分量很重的话:“我现在代表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基层干部说话,搞‘右倾机会主义’,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非贯彻不可,你们如果不一起同我‘右倾’,那么我一个人‘右倾’到底,一直到开除党籍。”

  这就是我们说的战略退却,之所以退,是因为很多地方的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或者太大的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退。

  但是这与逃跑主义,消极退却的根本区别在于:这种退却又是在以坚持农民集体化,农业机械化,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大方向上的战略退却。

  退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进。

  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毛主席坚决退赔,坚决刹住共产风,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把公有制,把社会主义当作指引前进方向的原因。

  三、

  坚持方向和原则,在方向和原则的指导下退却,是战略退却,退的目的是为了进。即使不小心多退了几步,那都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晚一点到达目的地而已。

  但是如果把方向和原则丢了,那一旦退起来,就是兵败如山倒,一泻千里,退完再想进,当真是难如登天了。

  前几天有读者聊起“破”和“立”的辩证关系,什么是“破”,什么是“立”,什么又是“不破不立”。

  原本道理很简单,破就是把不好的东西,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破掉,比如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就是要把等级森严、居高临下、特权私用、权力寻租、剥削、压迫、人欺负人这一系列不好的东西和制度破掉。

  不好的东西,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破掉以后,正确的、好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立起来。

  可是,如果有人要把公有制的方向和原则破坏掉,把私有制的放任和蔓延立起来,这是哪门子的不破不立?

  这当真是又破又立,把好的破坏掉,把坏的立起来。

  总之,在方向和原则指引下的退却,是战略退却,而丢掉了方向和原则的退却,不是退却,是逃跑,是在强大敌人进攻下的丢盔卸甲。

  回到战略退却这个词的军事属性,这个世界上,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退却和逃跑主义的,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着消极退却和逃跑主义当法宝。

  然而世上却偏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