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这不只是梦想就好!——致梁晓春大夫 马望野
一封致梁晓春大夫的信,讲述挂号信延迟送达的经历,反映百姓就医中的现实问题。信中强调医者精神与医院服务的重要性,呼吁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风气,展现医患之间的温情与期待。
但愿这不只是梦想就好!
——致梁晓春大夫
马望野
=====================
梁大夫:
你好!
你6日写的挂号信终于收到了。我急于索要的资料也终于到手了。与寄出之日相隔近20天(邮戳表明你是1月9日寄出的,而我却是29日才收到)。原因是我们单位现在的规定是保安不管收发,平信和报刊由邮递员直接投到各户的信报箱里。而挂号信,邮局规定必须有人签收才能脱手,于是保安就不能不代负此责,因为邮递员按保安的规定是不能进入宿舍楼各家去送信的(特快专递除外)。于是,签收后的挂号信就躺在门卫屋里的大纸箱子里,等着大家去取。可是,谁能有那本事,坐在家里就知道有挂号信来了?只有等到保安班长看到纸盒里信件太多又没人去分送,才会在记事版上写出收信人的姓名,让他们自己来拿走。肠梗阻就这样发病了。我是因为久等不见你的重要来信,自己主动跑到门房去询问、寻找才见到你对我说过的已经付邮的信件的。而今的“最后一公里”亦即过去“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最新版本,就是如此这般地摊开在百姓面前。现在普通群众挠头的不是那些远在天边的大贪污,而是近在身边的的小不为。生气不是,不生气也不是。大概这是社会抑郁症患者数字居高不下的缘故之一吧?拆信后,读到《院报》上有关你的报道,又再翻阅你的自述(见之于你给我们签名的那本《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我深感,现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在应该大张旗鼓地提倡。如果各行各业各事各人,都能如你们中医科那样身体力行张扬落实大医精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良好风气,何愁人们心态不愉快?不舒畅?但愿这不只是梦想就好!
快过春节了,说点高兴的吧,衷心祝愿你和你的团队,羊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喜气洋洋,喜事洋洋!
敬礼!
辛与莹以及其一大家子
2015/02/06
——附录
【1】
++++
来信
++++
尊敬的麦辛老师:
寄上院刊,其实没什么。您就当休闲看看吧。羊年将至,恭祝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您为我做的一切!
梁晓春敬上
元,6。
【2】
+++++++++++++++++++++++++++++++++++++++++++
梁晓春:患者心中的“良大夫”
本报记者 陈明雁
《北京协和医院院报》2014年12月31日第7版
+++++++++++++++++++++++++++++++++++++++++++
图片说明:
耐心倾听病人病情
梁晓春教授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她师承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教授,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中两医结合的诊治与研究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她秉承“在扬弃中发展中医”的思想,她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高尚医德,赢得无数患者的信任和追随。患者说找她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就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粱晓春。
“在扬弃中发展中医”
“治疗技术谁更强”?从西医传入中国的百年间,中西医功效之争从未停止过。在中国现代西方医学摇篮——北京协和医院工怍,身为中医科主任的梁晓春教授则体悟更深。“西医大夫开口便说最新报道什么,而中医大夫开口就讲古人说什么”。她认为中医应当与时俱
进,扬长避短。在梁晓春心目中,理论之争远没有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重要。
在许多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但粱晓春立志将中医科发展成“协和百花园中妍艳盛开的一朵”。她在中医科祝谌予、郭赛珊等老师指导下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祝谌予国内率先提出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粱晓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方面的达到本领域的先进水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的患者自述“双脚疼痛难忍,不能站立行走,想死的心都有了”,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梁晓春根据中医“病久及肾,阴损及阳,久病入络”的理论,采用补肾温经活血的方法治疗,选用菟丝子、女贞予、桂枝和元胡等,研制成院内制剂“筋脉通”,二十余年来应用于临床,为部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缓解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获国自然、科技部、卫生部多项基金资助,曾获中国巾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她本人均为第一作者。
沿着“在扬弃中发展中医”的思路,粱晓春在糖尿病相关领域中屡有突破。“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名医祝湛予治疗糖
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从医30余年来,她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书著14部。
梁晓春教授用自己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足迹,在北京协和医院这座现代医学的殿堂里独辟蹊径钻研中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经获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先进个人一等奖、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让价值在为病人服务中升华”
徐先生(病案号C5505xx)是己故著名糖尿病专家王垣教授转给梁晓春治疗的一个病例。徐先生弭患糖尿病多年,在内分泌科王垣教授的治疗下,血糖控制尚可,但右足逐渐出现寒冷、疼痛,其中有一个足趾、发黑,被诊断为“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王垣教授推荐他“找中医科的梁晓春医生看看吧”。
此时的粱晓春还只是“小梁”,得到西医大专家的推荐,令她受宠若惊。梁晓春认真辨证,根据他的“凉、麻、痛”症状,诊断“肾阳虚损,筋脉阻滞”,以附片、桂枝、生地、丹参、葛根等中药“温阳”,以水蛭、细辛、蜈蚣、穿山龙等中药“活血”,2周之后初见成效。每周复诊两次,3个月后,患者手足发凉症状明显减轻,足趾发黑情况明显好转,王垣教授在病历上写下“糖尿病足,经中药治疗明显改善”。
唐先生是一名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粱晓春的话奉为“圣旨”,迷信到她开出的方子“一味药不许增,一味药不许减”。他第一次出现在中医诊室时的情景仍然清晰:“开始是他妻子搀扶着他走进来,面色晦暗,情绪不好,基本上只答‘对’、‘嗯’、‘是’几个单字。”当时唐先生肌酐199umo1/L.尿素氮20 mmo1/L,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人搀扶才能就诊。唐先生坦言,多年病痛的折磨下,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梁晓春温婉地安慰他:“没事的。你的病虽然很重,但是经过治疗会好起来的,你不要着急,先服几付药试试吧。”
在梁晓春的精心调理下,唐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肾功能指标也逐步下降,现存基本恢复到正常值。“现在我的眼睛看东西清楚多了,身体也变好了,我还把我的父亲也带到协和请粱人夫看。”唐先生充满感情地说,“梁大夫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就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
看病三境界——“治病”、“悯人”、“走心”
在中医科,常常可以看到像唐先生这样的老病友,坚定不移地跟着梁晓春,七八年,十余年。。。。。。一个跟随她多年的老患者在好大夫网留言:“我寻求梁大夫的帮助已经好多年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生病是不幸的,但是能遇到这样好的大夫是不幸中的万幸。”梁晓春认为,看病的一个境界应当是“治病”、“悯人”、“走进病人的心里”。医生能不能做到耐心倾听直接影响治疗决策、效果及预后。如果能把患者当作“至亲之想”,就能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主诉糖尿病3年有余,起初仅靠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血糖就可达到正常,可近半年来血糖控制特别不好,服用外院医生开具的多种降糖药后,血糖依然居高不卜。她抱怨说“药都白吃了”,梁晓春发现她满脸愁容,眉头紧锁,似有心事。
“你好像有什么心事,可以告诉我吗?”梁晓春决定留下她门诊结束后“深聊”。当她看完最后一个患者时已是中午快l点了。虽然错过了午饭时间,但梁晓春还是耐心听她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原来,这位女性患者怀疑自己的老公有外遇,又不愿戳穿,整天“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以致“百药不医”。梁晓春耐心地开导她,并用疏肝理气的药方辅助治疗。当女患者第二次复查时,血糖降下来了,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梁晓春说:“有时治人比治病更重要。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虽然牺牲了午饭和休息时间,但换来了患者病情的改善,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还为国家和个人节省了不必要的医药费开支,何乐而不为?”
“成为孙思邈一样的苍生大医”
粱晓春记忆中的童年,永远翻腾着中草药的苦涩。“小时候,妈妈身体很不好跑医院,买药、煎药成了常事,有时忙到耽误了上学。那时我就想,我要是中医大夫多好啊!”带着这样的梦想,梁晓春如愿走进了北京中医学院,并立志成为孙思邈一样的苍生大医。为了满足老病人的加号需求,十多年来她坚持每天早晨7点钟开诊,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为了不耽误患者的治疗,从医30余年来她从未休过病事假。
20lO年,梁晓春值夜班时不慎跌倒造成右上肢骨折,她还是忍痛值完夜班,第二天住院手术,术后第三天她又出现在门诊。她就是这样从不失信于患者。白天在医院为患者服务,晚上回到家,则是忙碌着阅古籍、做科研、审稿件,“只是把办公桌搬回了家”。
梁晓春经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事,再其次才是做文章。”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医学道德教育,率先将《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教育引入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中医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和医德教育,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了“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牛”、“全国优秀中医健廉信使”、“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多项荣誉。协和医院中医科在她的领导下蓬勃发展,成为卫生部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并荣获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及北京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等称号,中医科病房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梁晓春把《大医精诚》悬挂在中医科新诊区的墙上,以此勉励自己和中医科全体同仁,乘坐“协和号”航空母舰,努力成为梦想中的“苍生大医”。
本版责任编辑 陈明雁
【3】
+++++++++++++++++++++++++++++++++
倾听
梁晓春
《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
做一名医生,学会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能力。
记得刚到中医科病房做住院医生时.有位女性糖尿病患者.不按照糖尿病饮食进餐.总是自己随意加餐.血糖值总是像过山车.忽高忽低。我给她讲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并告诉她.你要再这样下去,这血糖就没法控制了。她说:“道理我懂,可是我总有饥饿感.这是低血糖呀。”我武断地说:“不可能。”次日中午患者打了胰岛素,本应15分钟后进餐.可她没有吃。当护士喊我过去时.她已经倒在床边,急查血糖27mg/dl.立即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后,病人方才转危为安。我问患者为什么打完胰岛素不按时进餐。她的回答惊出了我一身冷汗:”你们总不相信我低血糖.我就低一次给你们看看。”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永远铭刻在了我的心里。如果不是护士发现得及时,如果不是处理得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病人给我上了一堂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课。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倾听.对于患者的主诉认真倾听,对于临床的疑惑认真分析,把“不可能”这样的表达,换成了“我考虑考虑”“我查查资料”“我请教上级医生”等等。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临床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倾听是医患和谐和有效沟通的黏合剂。医生能不能做到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诉说,直接影响治疗决策、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如果能够把患者当做“至亲之想”.就能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耐心倾听,“审谛覃思”。
在门诊曾经看过这样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她是一所大学的教师.时年42岁。当她坐到我的诊桌前时,满脸愁容,眉头紧锁。主诉自己患糖尿病三年有余,初则仅靠饮食控制加运动锻炼,血糖就可达到正常.可近半年血糖控制得特别不好。外院的医生给她用了三种降糖药,但血糖仍居高不下。她抱怨说“用了这么多的降糖药,没有任何效果,药都白吃了.会不会是假药呢?”
“你好像有什么心事7可以告诉我吗?”“你怎么知道?”我问病人,病人没有正面回答。
“中医讲‘望、闻、问、切’,我望出来的呀!”“这和血糖有关吗?“听了我的回答,她反问。
“有关.你愿意和我说说吗?”我肯定地回答。
“一句两句说不完,我想等你看完病人再说.行吗?”患者迟疑了一会儿。
“好!那就这样.你先等等。”我说。
等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经是快1点了。虽然已错过了午饭时间.但我还是耐心地听她叙述心中的烦恼。原来她的老公是她大学的同桌.居然喜欢上了自己的学生.碍于情面.她不愿意戳穿这件事.就整天“寝不安席.食不甘昧”。我告诉她:“问题就出在这里.不是药的问题.而是肝气不舒。肝气不舒的后果就导致了体内多种升血糖激素的升高.而体内降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胰岛素势单力薄.敌不过其他升血糖激素。就败下阵来.血糖自然就上去了。你越不痛快。它就会升得越高。仅靠药物只是‘扬汤止沸’而不能‘釜底抽薪’。”
我告诉她:“第一,中医讲‘郁则疏之’。你要把心中的苦闷疏导出来,要推心置腹心平气和地和你老公谈谈。也许事情只是在萌芽状态,问题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通过你们共同努力就完全可以解决。第二,‘既来之,则安之’要正视现实,理性对待;如果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就潇洒地分手不能为了一棵大树放弃整片森林。你还有你的事业、你的学生、你的孩子及你的父母,这些不同样都很重要吗?第三,治疗方面我可以用点中药疏肝理气,气机调畅,以辅助治疗。”当她第二次找我复诊时,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说:“我的血糖降下来了。问题确实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太谢谢你啦,你应该去当心理医生。”我说:“如果你没有敞开心扉,问题也不会解决,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呀。”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有时治人比治病更为重要。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我虽然牺牲了午饭及休息时间,但换来了患者病情的改善,收获了患者的信任,得到了道德的愉悦。另外,还给国家和个人节省了不必要的医药开支。
医学本身就是充满人文内涵的学科。每位医生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对患者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否认真倾听.是检验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试金石。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要学会善于倾听。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 9秒钟就会被医生打断。这个数据是否准确,姑且不谈。但是临床的忙碌常常使我们忽略了倾听.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我们是认真倾听.也未必就能获得非常准确的信息,因为每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同.生活习惯与喜好的差异以及表达方式和水平的差别.都会影响我们的倾听效果,直接影响我们对治疗方案的确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聆听别人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活动.它首先需要我们对说话者怀有敬意并由衷地关心。。。。。。我们在聆听别人说话时不仅需要用耳朵.还需要用眼神、思想乃至想象。”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到“安神定志”地倾听,不仅有利于了解和掌握病情,更为重要的是医生的倾听和与患者的交流能够给予患者信心.使得患者配合医生治疗.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让我们用心倾听.走进患者的心灵:让我们用心倾听,得到患者的信任;让我们用心倾听,收获成功的快乐!
梁晓春,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香港东华三院荣誉教授。曾被评为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评为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2011年评为“郭春园式好医生”。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