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从“不低头”及其争议说开去

火烧 2010-11-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不低头’原则展开,探讨其在左派阵营中的争议,分析其背后的政治斗争与个人立场,强调其作为骨气与气节的象征。

从“不低头”及其争议说开去

孟戈

据说,北京有位知名度很大的领导和名人,有个“三不”原则----“不出头,不带头,不低头”。因为这个人的知名度和敏感度都非常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是个很招是非的人,所以,1992年时,南巡讲话后,据说被大人点了名,当时的新华社《参考消息》上也“大快人心”地在头版上首发了这个消息,说大人点了这个“毛主义诗人”的名,指责其“极左”。因为当时一心要扒毛爷祖坟的右的阵营中,对这位知名度很大的领导和名人及另外一位和其共主某部政务的人,有个说法叫“忍而恨之,敬而远之”。

当时, x大人同时点名的还有其他几个人,如当时主政《人民日报》并对大人南方讲话发不发表心存疑惑的G某。G某据说后来及时作了深刻检查,“低”了“低”“头”,大概算是一时蒙混过关,被免职了事。但这个“三不”的领导和名人,索性老子不干了了事,索性什么话不说挂印回家了事,从此“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至今基本上是隐士一样大隐隐于朝。如果确有“三不”之说,估计也是这之后的一个说法。当此大是大非之时,能做到“不低头”,确实需要很大勇气和骨气,不把个人名利置于度外,做不到这样。

x大人当时点名的几个“极左”代表人物,目前还能被提起来的或者还有人想起来的,基本没有谁了。比如当时及时作了深刻检查的G某,现在人已经靠轮椅推着活动了,也从风口浪尖的北京回到老家吉林省,寂寞地打发岁月。
但是,近两三年来,知名度很大的那位领导和名人的“三不”原则,时不时在所谓的左派阵营中,被人拎出来批一顿,即“不出头” ,又“不带头”,甚至可能还有自己的看法时不时与诸公不和,于是,有时就连人带“三不”观点成了众矢之的,甚至有人据此将这位当年让x大人咬牙切齿的著名的“毛主义”领导和名人划为“中右”。

可我总是感觉,有些人指责“三不”时,完全忘了“不出头,不带头,不低头”是一句完整的话,只提前两个“不”,不提后一个“不低头”的事实和意义,断章取义,随意曲解。

如果把“不出头,不带头,不低头”当做一句完整的话理解,前两个“不”,实质上是另外一个意思的理解,所谓的“不出头,不带头”,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意义的不“不”了,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了,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朝臣对上天的文字戏弄了。因为老前辈的“不低头”,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的“不低头”,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骨气和气节,究其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出头”、“带头”。从这个意义来说,他说的“不出头,不带头”,即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斗争的艺术和策略。

在对抗外敌的战争中,只能写些文章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齐白石不给日本人画画,梅兰芳储须罢演不给小鬼子当玩意,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这些文化大家们并没有直接拿着刀枪到第一线上冲杀,也并没有喊叫着找到鬼子面前一头撞死墙上,只是一种“不低头”的做法罢了,算不算出头?算不算带头?我觉得我评价不了。但是,人民永远热爱他们,人民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深情称赞他们,称赞他们代表了中国人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前辈们这样身体力行的民族精神,足够我们敬仰,足够我们学习,足够我们承续了。

现在,让人奇怪的是:一些声称是毛泽东徒子徒孙的人,对于一位坚持毛主义“不低头”的老人,反而大加指责,那么,这样一位在中国文化史,特别是革命文化史上,承接着上述民族文化前辈精彩的老人,一个八十多岁快九十的老人,我们到底要求他还再做些什么呢?

在一项事业中,不同思维方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进行方式和特点,在这个事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按自己的思维去强求别人一定要与自己的方式一致。

知名度很大的这位领导和名人,是位影响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大诗人。诗人、艺术家这类人物,事实上按传统说法,都是性情中人,都是思维方式和性格有些另类的特殊人物。比如有位大艺术家的座右铭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这位知名度很大的领导和名人,不是一个政治家,究其根本,是位大诗人,时代的原因将他裹挟进了中国一个时期政治的旋涡,被当成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毛主义”或“极左”代表。现在左派阵营里的一些人,一些执著于政治斗争的人,首先将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要求,当成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完全的政治人物要求,认为他应当如何如何才算如何如何。太少理解、太多指责,这确实有些过分了。

对于一个有政治理念的诗人、艺术家来说,他的战斗形式和战斗阵地,与在真刀真枪战场上打仗的战斗者们不同,你不能要求他就到战场上操刀操枪,与黄继光、董存瑞们一起冒着炮火硝烟向前冲啊杀呀的。这样的战士们作战的形式完全与此不同。

我不反对有兴趣和志向的人做职业政治家,但是,作为政治家,不能强求别人都与自己一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要有宽容各种不同观点的胸怀。否则,你不是政治家,你只是个人主义式的持不同异见人士罢了。

现在的问题出在一些个人主义式的持不同异见人士,自己一定把自己当成政治家,并且觉得自己就应当是领袖,就应当是大家都跟着走的政治领导人,于是一系列事情就开始错位了。
于是就出现了“不低头”的领导兼诗人,被一些革命立场极其坚定的同志当成“中右”的戏剧……

在我看来,这样的一些人,有一种幻觉或错觉,就是觉得老子就是真理的代表,唯我独革,唯我独左,谁不听老子的话,谁就是异已,谁就是老子的革命要打倒的对象!正如毛主席批评的那样:四面出击。到处树敌。不问青红皂白。胡子眉毛一把抓。唐僧、妖精、猪八戒、沙和尚一起千刀万剐……

就此说说题外的话,关于领袖的话。事实上,一个事业的领袖也好,领导也罢,都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强加的,是经过历史和群众的检验才确立的。看过《毛岸英》这部电视剧我就想: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农民领袖,带着一帮穷光蛋,穿着草鞋,吃着草根树皮,硬是拼出了一个新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这样一个人狠狠吸引了这些人跟着他走?我想通过《毛岸英》这部电视剧,大家可以找到答案。”
我认为:领袖一定要有兼容性,有博大的胸怀,有把不同意见统一在一个大方向下的能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克时艰,共创大业,尤其不能在同盟军范围内党同伐异,凡事必以诛除异己为办法,这样的人当不了领袖,当上了领袖也要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霸王别姬。领袖一定得是导师,让大家知道跟着他走,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同时,领袖一定得有强烈的人格力量,像磁石一样把周围的人吸引在他的身边,他首先一定要做到大公无私,以身率范,毛泽东为什么一定要让岸英上朝鲜战场,他自己讲得很明白:我是共和国的主席,我的儿子不让战场,谁的儿子去?这就是领袖的人格力量,这样的领袖说出话来,谁敢不心服口服。”

一句话不和就能引来一场内斗,甚至斗到天昏地暗,亲者痛,仇者快,真正反毛的人在一旁拍巴掌。现在所谓的毛派或左派阵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自古来“家和万事兴”。内斗是个影响团结和发展的大问题。毛泽东的旗帜在最高峰上,很多向往毛泽东的人,从四面八方向上寻求,各个方向上探索的人,看到的东西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所以,各个方向上的人,想出的办法也不同,所作所为也不同,“万类霜天竞自由”,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在一个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大家需要互相理解和宽容。对待确实认识水平差的人,也要学一下毛泽东对这些人的态度。六十年代,郭老写诗说‘千刀万剐唐僧肉’,毛主席就不同意这个态度。他回诗说:‘僧是愚民犹可训’。现在一些想当领袖的人,要学一学毛主席的胸怀和策略,比如这个如何对待唐僧的问题,要学学主席。有首诗写领袖,说:‘他向人群举起了手,这双手,响满歌声’,领袖的手,一定是响满歌声的手,要让大家都发出声音,一花独放不是春,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然,只有你一个人乱喊乱叫,一个队伍中只允许你一个人的声音,你就是英雄了?你就是领袖了?
马克思说过一句话:用理解交换理解,用信任交换信任。
所以,在我看来,“不低头”体现了一个革命战斗者的勇气和骨气,体现了一个作为战士和诗人的中国人的性格和无私无畏,能做到这样的中国人,从古到今,能有多少?

这样的人,和冲着喊着直接拼着命为民族卖命的人一样,都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昂扬着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2010年11月16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