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西路军失败与毛泽东军事路线
红军西路军失败与毛泽东军事路线
胜利的两个对比
文:张建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三个重大时期的演变:红军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时期和三年解放军时期。人民军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指挥下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最终打败了日本鬼子、国民党政府取得了全国的解放。
人民军队在战术上的胜利以经一切战例和事例用铁的事实说明了人民军队只有在正确、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指导下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历史可以证明,无论从红军,从抗日战争和到全国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动力和思想武器,背离了毛泽东思想军队会受到左倾、右倾以及教条主义的制约,使人民军队蒙受灾难和失败。今天,我用双个军事上的失败与胜利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 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失败。
一九三五年底到一九三六年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陕北红军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从长征时的8万6千人经长征多次突围,争战中受到了重大伤亡,人数锐减到七千余人,后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汇合后,红军总人数达五万余人。
陕北地区土地 贫瘠,人口稀少,中央红军和党中央到达陕北后,面临的困难很多,红军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时,中国革命在长征战略转以后,与苏联 共产国际的联系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革命处于弱势之时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急迫之事。陕北地处中国西部,连接新疆、内蒙和甘肃诸省,为了在物质、装备上取得苏联的援助成为了当时中共的共识。
为了实现与苏联共产国际的支持,党中央决定在军事上采取主建红军西路军进行西征,打通共产 国际通道。当时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张闻天、周恩来和毛泽东就打通共产国际路线是有分歧的,张闻天作为党中央的总负责人,在思想上还是受王明路线影响颇深,同时,红四军指战员作为西征主力军在战术上,思想上都还深受张国涛右倾主义思想影响。一九三六年五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力,实施西征战略。全军总人数约二万余人,军事上以徐向前 同志为 总指挥,政治委员由陈昌浩同志担任。全年辖红5军、红30军、红9军,分左、右两路出发:左路军由红5军组成,右路军由红9军和30军组成。
1、西征路线在选择上失误
红军西路军由陕北出发,兵峰直指甘肃、宁夏、新疆诸省,由于甘肃、宁夏、新疆诸省份人口稀少,物质筹集困难,红军在战斗中没有物质保障,没有根据地。特别是祁连山战斗、猩猩峡、青川峰战斗减亡、伤亡增加后,粮食、水、药品、弹药都得不到补充,导致了广大红军伤员死亡、失踪,被俘者增多,特别是红军兵员得不到有效的补充,整个西征战略中红军扩红人数仅两千多人,而两千红军都是新战士,在没有任何 军事 训练 就投入了残酷的战斗。
2、在军事指挥上模糊不清,错失战机。
军事战争是极端残酷的,正确的分析地形,兵力对比,火力部署等工作是一个军事指挥员得重要素质。
以左路军为例,左路军 红5军在军长董振堂的指挥下,胜利的击溃了马鸿奎的骑兵师,由甘肃xx县宁夏高台县与红军右路军第30军汇合,以达成集中兵力实现突围目的。然而,由于整个西路军受王明、张国涛等右倾机会主义影响,张国涛电令陈昌浩取消了会师计划,令红9军固守木栏堡以待红30军北返,从而丧失了东进良好时机。
红28军在军长董振堂的指挥下与敌浴血奋战,终因弹尽粮绝,在经过十多天的艰苦战斗中,军长董振堂在掩护主力撤退时壮烈牺牲。同时,红军妇女团在王月英的指挥下奋战在祁连山下,因孤立无援而全军覆没,团长王月英,政委张琴秋等同志被俘,经党中央 营救,红军妇女团干部、战士有少数回到了延安。
3、整个西征中,对敌人战斗力 估计不足。
盘踞甘肃、宁夏两省的反动军阀马鸿奎、马鸿宾、马步芳号称宁夏三马,其所拥有军队计13个师,十几万人,且兵队多以骑兵为主,往来突击,快速迅猛,彪悍异常。
红军西路军多以步兵为主,缺少重装备,不能以炮兵等重武器与敌骑兵重大杀伤。仅存的机枪都因弹药不足而处于劣势。而三马却拥有火炮、骑兵等武装,能快速分割,包围,支援各战斗据点,切断我军水道,支援及后撤路线,千里草原成了敌人对红军的绞肉机。
二、 中原野战军在中原突围战略中的胜利。
一九四六年6月。中原野战军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胜利的实现了中原突围。中原突围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人民军队卓越的战斗力,是一支能打恶战、硬战的人民军队。中原突围从组织实施、战线选择、兵力部署等多方面都是高度的统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实践。
1、正确的指导思想
中原突围在政治上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发动反革命内战的高度重视。内战是一定会发动的,中原是国民党的心腹之患,国民党必取之而后快,不能心存幻想。
对于中原之战,共产党人在三方调停中,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军事上积极准备,提高警惕,一切为突围,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是最大的胜利。
两个阶级, 两个政党的 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而军事斗争是政治的延续。“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认识,政治上形成高度统一,一切都以武装斗争抗击反革命武装,以舆论宣传指导政治工作,这种两手抓的目的就是让人民军队在战争上有根本认识,放弃没有内战的思想,从而在战争、战术上行动起来,有了打仗的决心,形成了战斗力。
2、军事上准备充分,突围战线正确。
以李先念为司令的中原野战军,遵照 毛主席指示,以“生存”为目的,积极准备突围,粉碎国民党军得围攻。中原野战军有两手准备,政治上积极争取,决不打内战第一枪,军事上部署突围。政治上争取、换取中原军区的伤员安全转移到各解放区,减轻了 部队的包袱。军事上选择好突围路线和方向。突围方向有三:一路以宣化店为突破口,转到平汉铁路向陕北 突围;二路以鄂皖边的榆子关向苏皖解放区行进;三路从宣化店进入鄂东之黄冈,麻城 一线到大别山区。
2、战斗突围指挥上胜敌一筹。
李先念司令员分兵三路突围,以皮定均一纵一旅向东佯动,掩护主力向西突围,尔后皮旅向东进入华东解放区。主力向西突围。向西突围的主力分为三路,一路以李先念率中原军区、中原局机关、二纵第十三旅、十五旅之四十五 团组成。另一路为王震率三五九旅,干部旅组成。两支部队平行向西突围,经桐柏山区西移到陕南地区,第三路由王树秀率领一纵之二旅、三旅,二纵之十五旅之四十三、四十四团共三旅部队过平汉铁路,进入鄂西北。
同时,张体学率鄂东军区独立二旅开展宣传、训练工作借以麻痹敌人,我军主力还在 宣化店的态势,并以李先念生病为由,拖延美军顾问团到 6月28日 才以李先念病愈接见美蒋 顾问团,为部队提前突围创造了条件。
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原野战军在突围战斗中,从思想上形成必打的思想准备,统一了认识;从政治上力争突围条件,换取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伤员的安全转移工作;从军事上充分准备,突围路线的选择,指挥上的分工明确,树立战士们必胜的斗争信心,最重要的是有中原根据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才取得了中原 突围的伟大胜利。
结合两个军事行动战例的比较,西路军的失败既有政治上的盲目,军事上的盲动,思想上的不统一,也有路线选择的错误,没有根据地的依托,使西路军的失败成了千古之恨。反之,中原野战军突围的胜利,在思想上高度贯彻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政治上积极争取,战术上密切配合,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支援,中原突围的胜利就有了保障。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