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卖棉难的始作俑者?!
谁是卖棉难的始作俑者?!
今年7月14日《河北农民报》1版以《小王庄50多万斤棉花还窝在棉农家里》为题,报道了威县贺钊乡小王庄村棉农卖棉难的困境。文中披露:小王庄150户棉农,只有5户把棉花出手,另外145户棉花还在家里囤积着,至少还有50多万斤棉花没有卖出去,而眼下又即将到新棉的收摘期(类似的的情况还存在于邢台、邯郸市和其它市区),读后难于释怀,真为当今的棉农悲哀。
是什么造成了眼下棉农的卖棉难呢?文中的最后以邱县某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一位老板的分析为例,道出了棉农卖棉难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国家有关棉花加工政策与现实脱节,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该老板说:“以邱县为例,以前有60多家棉花加工收购企业,一般情况下,正常开工两个月,60多家企业能把整个邱县的棉花吃光。就在两年前,国家为了让棉花加工企业与世界接轨,强制淘汰了200吨的机械设备,大批生产机械卖成了废铁,砍掉了一大批200吨加工企业,迫使少数200吨增加投资升格为400吨企业,可是400吨设备加工的皮棉只能外销,不适合国内纺织企业使用,再说,被迫上400吨设备的企业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400吨企业平时‘吃不饱’,一旦‘吃饱了’,又因产品不对路,没有销路,形成积压。”该老板认为:“砍200吨,上400吨设备这个政策是盲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不改正,不仅今年的棉花销路受影响,企业加工能力减弱,今后也可能重蹈覆辙,直接损害棉农的利益”。该老板还直言不讳地说:“我之所以仍在收购棉花,是因为我厂偷用200吨设备在生产,生产的皮棉销往国内纺织企业,而另一个车间里的400吨设备已经闲了1年多,根本没有开过,我们上400吨设备其实就是为了办证件”。以上这些话,折射出了当今卖棉难的真正原因,——是国家出台的新政策与中国的国情不符。该老板身处购销棉花的第一线,他的话应该说很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国家的政策与时下的棉花加工脱轨,造成的恶果是什么?它带来了广大棉农的棉花严重囤积卖不出去,由于卖不出去,棉农的生产生活出现了严重问题,由于卖不出去,没有资金做动力,今年的棉花便疏于管理,该追肥了还没有追肥,严重地挫伤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给今后中国的棉花埋下了危机。通过国家对棉花加工企业的调控这件事,又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在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政府部门不按实际规律办事,不从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整齐划一,高楼林立,农民几千年来“土”惯了,硬让他们适应这些“洋”的东西,赶“鸭子上架”,结果由于农民水土不服,拆巨资盖起的高楼成了长久的闲置。这不是一句事倍功半可以一言蔽之的,而是一项劳民伤财的败绩。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领导层的干部们谈论起毛泽东时代时,总要对五八年的大跃进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说那是领导人的瞎指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浮躁冒进,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既然那是一场惨痛的教训,那么在今天这个所谓经过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社会里,为什么还一二再,再二三地出现不从实际出发,瞒报假小康,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制定一系列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的政策呢?难道我们每前进一步,总要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吗?中国农民最有忍耐力,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具备话语权,逼得他们实在无路可走时,可以选择自杀,一死了之。而我们的政府官员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时,可否会隐约听到农民无助的呻吟呢?
晚唐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云:“秦人不暇(没来得及)自哀,而后之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既然建国以来有那么多的严重教训可以借鉴,为什么当今的决策者还一二再再二三地重蹈覆辙呢?难道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象哀当年的大跃进一样,而对时下的政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也同样发出悲哀吗?
我们真不想看到这种现象。
造成广大棉农卖棉难的始作俑者很该反思反思了!
2011-7-21
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所有盛世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盛世”
- 金微:把棉花定价权让给美国?
- “暖不起的棉花”,伤得起的棉农?——转基因棉种损害棉农利益
- 职中读完是什么学历 急. 我现在升职二的.16岁.想读完职二去加拿大重新读高中,可以吗.要考雅思托福吗.
- 50岁了想考会计证 我想考个会计证,现在还要不要考了。没有基础好不好考
- 会计证怎么考 我就想考个会计证 可是我自己是零基础 的 怎么办才能尽快的考下来啊
- 50岁了想考会计证 我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我想考会计证,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从基础看的书多吗?
- 会计证怎么考 我想考会计证,但是现在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希望有之情人士帮帮忙!谢谢!
- 50岁了想考会计证 我想考会计证,但什么也不懂。有网上远端教的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