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必须重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火烧 2006-12-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强调恢复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重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反思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问题,呼吁回归斗争哲学与人民利益至上。

只有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才是中国摆脱困境的惟一出路

三十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眷恋他的人民,老人家亲手创建的伟大事业很快就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广大劳动人民在经历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拨乱反正”之后,终于被领入了一条不归路。鉴于毛泽东思想当时还在人民群众中存在极大的影响,执政者也只好采取渐进的方式去推动的改革路线,客观上虽然避免了俄罗斯“休克疗法”所造成的社会阵痛,但同时也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长期性。

目前看来,不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都是一个先予后取的过程。完全是通过行政手段,采取瓜分集体积累来实现的。随着政局的逐步稳定和积累的挥霍殆尽,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农民在八十年代初期经历了三年增产增收的好时光之后,便开始遭到名目繁多的税费盘剥,很多地区的农民生活日益恶化,经常是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城市里的工人则下场更加悲惨,在经历了普遍涨工资、发奖金的短短数年之后,许多工作岗位就被合同工、临时工所取代,随即就是风靡全国的下岗运动,非但青年工人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许多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的老职工也被迫以极的价钱买断了工龄。但是仅仅这些还远远没有达到改革开放的既定目标,前总理一面信誓旦旦地表示清白,一面以铁碗手段完成了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这三大战役,在老百姓的头上重新压上了三座大山。

许多人在困境面前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了改革开放的终极方向并开始了有益的思考,而毛泽东思想无疑是他们最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毛泽东思想处于被淡化的境地,许多人对其真谛已经不太了解,好在潘太史还是继承了这门绝学,现将其要旨阐述如下。

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结晶,即使耗费毕生的心血去研究也未必能够掌握其全部精髓。但是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有捷径可寻,只要有足够的悟性,就可以在实用性上找到非常简洁的方法。例如在六十年代初期,党风民风相当淳朴,又处于和平环境之中。所以林彪同志就大力提倡学习老三篇,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极大地净化了社会环境。

毛泽东思想斗争哲学的真谛,潘太史认为就是老人家总结出来的五不怕,其核心内容就是许多人都听说过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斗争自然会有牺牲,但最大的代价不过就是付出生命而已。但是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法西斯效命而死,他的死比鸿毛还要轻。”

据现代医学临床证明,人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耗费的医药费大约要占一生全部费用的90%,因此只要他不怕死,对死亡泰然处之,相应的医疗费用就会大为减少,有限的财力就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当然这还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方法。积极的方法则是主动进攻,因为代价最多就是一死,当然要达到目的还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这就需要他不怕苦。

所以只要一个人具备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就可以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其实越是一无所有的人就越不应该怕,他本身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或者本身也许就是最大痛苦,死未必不是一种体面的解脱方式。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无产者失去的将只是锁链,而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意思。

2006年12月14日星期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