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新中国培养出的一代艺术大师
对于闻名海内外的一代艺术大师陈逸飞,所有自诩为文化圈的人恐怕都不陌生。倘若细细追溯一番陈逸飞的成长经历,大概可以让我们对于什么是“培育大师的土壤”有更深切的认识。
陈逸飞,1946年出生于宁波,196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在附中,他系统地学习了素描、绘画、制模,学习了美术史论,临摹了大量历代的经典画作,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陈逸飞的绘画水平进步很快,还当上了班长。
1963年,陈逸飞从附中毕业,经过层层筛选后以优异的成绩直升本校大学部,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在油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陈逸飞师从俞云阶老师,俞老师结业于前苏联“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都具有很深的功底。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背景是,陈逸飞的母亲没有工作,全家只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而陈逸飞和弟弟学的都是特别花钱的绘画,在这种情形下两人的学业竟没有中断,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1965年,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了,陈逸飞被派往“上海城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工作,为教育展览作画,这使他有机会参与制作连环画与插图。这类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艺术性与新闻性的良好结合,一方面要求生动传神,一方面要求时间速度。这种创作给陈逸飞积累了一些经验,让他从中体会到怎样运用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段工作经历,陈逸飞还获得了另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与著名连环画家和插图画家贺友直、顾炳鑫、刘旦宅等人交往,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自己增添了信心。
“文革”中有一个特别的时期,全国的大中学生几乎都在“大串连”,陈逸飞也趁这个免车费免餐费旅行的机会,与一批青年画家朋友相约外出,伴随“返校兵团”参与“大串连”,在各地宣传“文革”,更多的是游览山水,下广州,上北京,积累了诸多的绘画素材。一路上陈逸飞想得更多的是绘画,与画家伙伴聊得最多的也是绘画。
当时流行把宣传画画在街边的墙面上,创作室的画家常被安排去户外街头作画。这种墙面画,面积大,操作难,作画时,观者云集,作品完成后,万众瞩目,这种历练极大地提升了陈逸飞把握巨幅画作的艺术能力。
1968年,陈逸飞与业余画家徐纯中合作创作了水粉画、油画《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描绘一位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博击而光荣牺牲的青年楷模。这幅作品发表在《红旗》杂志的封底上,加上全国学习金训华的热潮,陈逸飞名声大振。
1969年至1970年,陈逸飞到湖南韶山参与“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他在韶山陈列馆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之后,陈逸飞和同行的画家,扛着红旗,背着油画箱,深入到陕西米脂、三门峡、贾县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和搜集素材,度过了一段兴奋而艰苦的日子。其间,陈逸飞与画友们抽身到山西,游历了大同石窟及五台山,近距离接触观摩佛教艺术。
1971年,陈逸飞深入梅山钢铁厂采风,创作了塑造钢铁工人的光辉形象的《开路先锋》,在全国美术展览中获高度评价。同年,陈逸飞又创作了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油画《红旗颂》。“这幅作品描写的是几位即将冲锋陷阵的红旗手面对死亡的瞬间,战士朴实、深沉的表情让人看后难以忘怀。作品具有一种震撼力,显示了画家刻画人物,尤其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潜能。”(李坚:《故事从〈红旗〉说起——访著名画家陈逸飞》,《新民晚报》1996年12月6日)
1972年,25岁的陈逸飞成为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油画组负责人。他和其他六位画家一起创作油画《黄河》,其中陈逸飞创作了第二乐章《黄河颂》。画中,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站在黄土高原,迎着初升的太阳,充满着对胜利的信心。“《黄河颂》的形象构成,仅仅从那个持枪挺立的革命战士的雄姿来看,这个颇有特点的姿态决不是从普通的模特儿身上可以找得到的,何况,画面上还有那只有立足高处才能看见的群雁低飞,以及与广阔的胸怀相配合的无比苍莽的河山背景。这些形象的构成,它必须靠精细的生活观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表现技巧这三者的机会结合才能完美地构成这个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蔡若虹:《赞〈黄河颂〉》,《美术》1997年第5期)很多年后陈逸飞对记者说起此画时,认为这是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2007年,此画以4032万元拍卖。
“文革”后期,陈逸飞开始进一步拓展自己。他为翻译发表在《中国文学》季刊上的英文版小说《药》和《金光大道》作插图,其中根据鲁迅同名小说创作的连环画《药》获得全国连环画创作奖,这是他在连环画领域的收获。陈逸飞也开始为书籍设计封面,其中就有在美国出版的《毛泽东长征》。这一时期他的重要油画作品有1973年的《南来北往》、《鲁迅在厦大》,1974年的《写于长夜——鲁迅》,1976年的《刑场上的婚礼》,1977年的《占领总统府》,1979年的《踱步》等。
1980年陈逸飞赴美,在短时间里获得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83年,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对其评价极高:“他的画是接近诗的。”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义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1985年,他的油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美国《纽约时报》赞许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同一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
功成名就的陈逸飞继续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并以“大美术”的理念在电影、服饰艺术、环境设计艺术等诸多方面不断开拓。2005年,陈逸飞因胃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他的画作在其身后不断大幅升值。2010年,《弦乐四重奏》在香港以6114万港元成交。2011年5月24日,《山地风》以8165万元,刷新中国油画拍卖世界纪录。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