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为劳动者歌唱

火烧 2011-08-0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讲述编辑吴光华如何以工人身份投身文学,关注劳动者,编辑多部获奖作品,展现其对劳动者的深情与文学追求。

         最近,我国著名编辑家、北京出版社编审吴光华同志出版了个人传记《岁月 人生 挽歌》。在这部书中,吴光华讲述了自己的人生足迹,回顾了自己的编辑生涯,披露了众多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史料。

       吴光华祖籍浙江嘉兴,十五岁到北京,进工厂当工人。他积极靠近党组织,二十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担任了车间主任。吴光华少年时代就喜爱文学,参加工作后,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他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宫工人业余创作组,开始写作小说、诗歌和剧本。1955年,吴光华的剧本《挡不住的洪流》在《剧本》杂志上发表。《挡不住的洪流》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茅盾先生和老舍先生对剧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随后,吴光华参加了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由此,吴光华走上了文学之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吴光华走进北京出版社的大门,当上了文学编辑。

       建国以来的文坛可以说是风云变幻,北京出版社在中国的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吴光华担任编辑数十年,奋力工作,前后编辑出版了七十多部长篇小说。

       他编辑的长篇小说屡屡获奖。其中,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柳溪的《战争启示录》、霍达的《补天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浩然的《苍生》、从维熙的《北国草》、陆天明的《泥日》等十余部作品也获得各种奖项。同行们甚至给了他“获奖专业户”的雅号。

        但是,吴光华和一般的编辑不同,青年时代的工人生活在他的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他的胸中,始终 燃烧着工人阶级的理想和渴望。他特别关注描写劳动者、描写工人阶级的文学作品,他渴望为劳动者歌唱。

        在七十年代中期,吴光华结识了著名作家浩然。吴光华敬重浩然辉煌的创作业绩。浩然也感到,吴光华和一般的编辑大不一样。他是工人出身,他特别关注劳动者,关注劳动文学。在很多方面,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看法、共同的语言。很快,吴光华和浩然成了好朋友。

       众所周知,在八十年代初期,浩然的处境是颇为尴尬的。在文坛上,有的人对浩然侧目而视,有的人拼命找浩然的麻烦。他们指责浩然、攻击浩然,想把浩然打倒。这些人的过激做法,给浩然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可以说,八十年代初期,是浩然最痛苦、最灰暗的时期。

        对浩然的艰难处境,吴光华看得清清楚楚。身为朋友,吴光华同情浩然的遭际,也理解浩然的心情。他认为,文坛上某些人对浩然的责难是偏颇的,不公正的。他没有躲避浩然,疏远浩然,反而跟浩然走得更近了。他经常去浩然家做客,跟浩然谈心。他希望浩然抖擞精神,继续创作,给社会贡献新的作品。

       吴光华的友谊让浩然深受感动。他对吴光华坦诚相告,他对文革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的剧烈变革,并不完全理解。他时常感到迷茫和痛苦。他还认为自己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他甚至打算放弃文学创作,集中精力写自己的传记。

       对浩然的消沉,吴光华深表叹息。他希望浩然放下包袱。他反复劝导浩然:身为作家,浩然的创作黄金期并没有过去,他仍旧拥有强盛的创作实力,他能够写出新的重要作品。吴光华期待浩然振奋精神,关注变革中的农村,关注变革中的农民。吴光华强调,浩然有丰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最了解农民。在农村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浩然应该站出来,用自己的笔,反映农民的生活,表达农民的愿望,为农民歌唱。这是浩然的责任,是浩然的使命。

        在吴光华的鼓励下,浩然逐渐振作起来。1985年2月16日,他给吴光华写信,他表示,决定搁置自传的写作,创作一部反映新时期农民生活的作品。

        到了1986年1月,浩然把一部约有二十六万字的长篇小说交给了吴光华。长篇小说的题目叫《苍生》。

         吴光华怀着兴奋的心情阅读了《苍生》。他立即被书稿深深地吸引住了。《苍生》的文笔清新流畅,语言充满了泥土气息,展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最要紧的,《苍生》摒弃了从观念出发,用观念解释生活的创作道路,坚持从生活本身出发。所以,《苍生》真实地表现了80年代初期农村的面貌,揭示了农村经济变革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如果拿《苍生》和浩然年轻时代的名著《艳阳天》相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吴光华在十天之内,把《苍生》读了两遍。他认定,这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苍生》如果出版,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吴光华也感到,作为初稿,《苍生》有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问题是,有很多重要形象没有充分展开。比如老地主巴福来。解放后,巴福来“倒霉”了,到了新时期,他自认为有了机会,想重振家业,为祖宗再现辉煌。这个形象无疑是新颖别致的,耐人寻味。但是,随着书稿情节的进展,巴福来竟然消失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再比如村党支部书记邱志国,他曾经是先进农民的代表。但是,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他似乎把一切都看透了。他竟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异。但是,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并不清晰。他的思想转化过程显得很模糊。

        于是,吴光华给浩然写了一封信。他以第一个读者的身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肯定了《苍生》的优点,也指出了《苍生》的不足,提出了十几条修改意见。

        浩然接到吴光华的信,非常高兴。他很快给吴光华写了回信,表示接受吴光华的意见。两个人又碰了一次头,仔细交换了意见。浩然决定,全力修改《苍生》。

        到了1986年4月,浩然给吴光华写了一封信,表示《苍生》已经修改完毕,字数增加到了四十万字,成了一本大部头。

        随后,《苍生》在《长篇小说》杂志上发表,借着又出版了单行本。

       《苍生》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读者都感觉到了,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作品。它没有任何虚夸和矫饰,没有造作的激情,没有虚假的人物。它富有的是生活的原生态。大家都认可,农村的生活就是《苍生》描绘的样子。而且,《苍生》也给中国作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应该这样反映生活。

        1990年5月,《苍生》被评为全国首届大众文学特别奖。

        转眼之间,二十年过去了,浩然已经去世。但是,《苍生》仍旧活着。因为,《苍生》是为劳动者歌唱的好作品。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吴光华同志为《苍生》的诞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