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和“我是谁”的回答
每个大时代里——历史发生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最为激烈的事件,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特征的事件都会把全部的社会成员卷入到时代中来,而所有的人都在这样的事件中必须回答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没有感觉到回答的必要,那么说明你是在时代之外的。
彷徨的人很多,很多人在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是谁,甚至在寻找自己是谁,这都是在说大时代就要到来了,或者大时代中的那朵最大的浪花就要到来了。当这个情况到来,那么大家就自动知道自己谁了。
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开头说:“当持久的顽强的激烈的斗争进行的时候,通常经过一些时候就开始显出来一些中心的基本争论点,战斗的最终结局如何,就要看这些争论点是怎样解决的,而斗争中所有一切细微的枝节问题,同这些争论点比较起来,都会日益退居次要地位。”这里说的中心论点,就是时代争论最激烈的那朵可以帮你看清自己是谁的浪花。
我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可以回答的问题。古希腊人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同时也说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代到来了。孔夫子说的三省吾身,也是在说明反思自己是谁的时代到来了。
人们是否回答自己是谁这问题,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是客观的条件决定的,是时代的要求。
你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意味着回答绝不能是个人的答案,而是一类人的答案。比如你是一个鞋匠,你是一个铁匠,你是一个失业者,你是一个捡垃圾者,都意味着你还有很多的同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不过也是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出了别人想说的话。《论语》中说:“天以夫子为木铎”就是这个意思,老天爷借孔子的嘴巴说出自己的话来。
可见,历史性的回答绝不是孤独的,一定有回音的。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是有道理的。当你回答了你谁之后,你的声音一定会得到回响,而这个回响再次和其他的声音形成最大回响,以至于不断重合,形成最强大的历史的声音!
而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不在于回答,而在于行动,在于你回答了之后要干什么。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有时候是靠语言,有时候靠行动,更是靠劳动工具。一个握着斧子砍树的哑巴,人们也知道他是谁。
假如你说是捡垃圾的人,可是你转身就穿起了龙袍,那么你就不是一个捡垃圾的,而是一个皇帝。只有你继续捡垃圾,你的回答才是正确的。虽然你之前是捡垃圾的,可是之后你就不是了。因此,你之前的捡垃圾的人的回答就没意义了。
楚国的屈原知道自己是谁,所以他的终点就只有跳河自杀了。因为他赖以安身立命的楚国灭亡了。
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实说明他知道自己谁。而会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秦帝国开始大乱的时候。他能说这句话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时代的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他们三个人回答“自己是谁”之后的历史行动就是推翻了秦王朝!
其实我是谁,有两个标准答案:或者是主人,或者是奴隶!仅此而已。其他的答案都是这两个答案的变形、附属或者是过渡环节。
当你知道你是谁,你就知道了你的出发点,也就知道了你的目标。所以,当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知道了自己是谁后,最为对立的那两大集团最后的生死博弈的时候就要到来了。回答自己是谁,不过是为这个时刻做准备而已。
因此,当社会的绝大部分人都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意味着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到来了。
而那些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自然也被淘汰了。
和平的时期是庸人的时期,是庸人做主人的时期,而大时代的时期则是英雄的时期。而英雄必须知道自己谁?《红楼梦》中的焦大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谁,分明是个奴隶,却要操着主子的心,吃一嘴马粪是当然的。
我们是有耐心的,有些人还在睡着,我们知道,他们终究是会醒来的,催醒的公鸡报晓,他们就会起来。现在是天太黑,了了的几个星星还不足以让他们意识到天就要亮了。《水浒传》开始少华山的朱武几个邀请史进入伙,史进还不想加入,但是后来还是加入了。黄巢考试落榜后作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谁!时代不容他不回答自己是谁,不容他不给自己指出未来的道路。
从几百年的世界史看,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只有两个时期,一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一个是今天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特点是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出现了从没有的围绕机器劳动出卖自己劳动过活的工人阶级,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工业机器人将人最终从机器旁边也赶走的时代。历史将再次逼迫所有混睡的人,视线不清的人看清自己是谁,从而站在这边或者是站在那边,摆起清晰的两军对垒之势!等待着那令天地玄黄的大厮杀的开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