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绝版甲午》读后感

火烧 2010-09-19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文围绕《绝版甲午》展开,结合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反思日本靖国神社问题,探讨中国对历史的态度与责任,引发对中日历史认知的深层思考。

因为看到张宏良先生的推荐,所以买了雪珥先生的《绝版甲午》来看,书到家中,平常看人写文章,总会用一个‘如饥似渴’来形容书到手时读书的态势。  

但咱没有。咱看书从来不如饥似渴的。我这人对水的感觉不那么强烈,大多数时候工作一整天,也滴水不沾,没有渴的感觉。至于饥,咱是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幸福孩子,没体会过什么叫饥。不过,咱爸妈是在毛主席时代长大的孩子,爸对饥也没啥感觉,老妈有一些,不过主要也是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但老妈的饥不是指她自己,她那时在学校上学,还有余粮拿回家给她的爸妈,也就是俺姥姥姥爷吃。记得问过老妈,那时村里可死了人?家里人是没有死的,所以当然只有问村里可死了人,老妈是这样回答的:“听说死了两个人。”听老妈说那两个都是没人照顾的单身汉,一个上了年纪,俺想着可能类似去年被饿死那个八十五岁大爷。另一个五十多岁的家伙,病着,没人照顾,结果死了。后来是他的姘妇过来看他,才发现的。咱老妈小时候住的地方是大山里面,咱小的时候带着回过一次老家,那真是九曲十八弯,最近十年才因为做烟花大发了。咱爸妈和咱都是新中国长大的幸福孩子,所以有时候对某些乌有回贴很有些‘偏见’。乌有一些网友经常写些阴阳怪气的回贴,什么那时虽然吃不饱,但精神如何如何的贴子,好像中国人就是吃大力菠菜的人似的,光凭精神便活下来了。所以看得多这类贴子,有些看不惯,就捡了个文回了个贴:X楼的网友,你得多饿啊,难道你饿足二十八年?吃番署都吃饱你啦。  

嘿嘿,本来要说读后感,怎么一上来就歪楼了呢?好,言归正传。咱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先看结局,以前迷武侠小说的时候就是这样,结局不好看,那书就直接放下了。  

这本《绝版甲午》到手后也一样,咱也先看结局。结局那一章,雪珥先生是这样写的:在日本人将他们的英雄供奉于靖国神社,即使冒天下之骂名也在所不惜时,偌大的中国,能为抗日英雄献花默哀之所在,尚余几何?神州万里,如果我们想找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我们自己的靖国神社又在哪里呢?  

看到这个结局,脑子有点混沌,不知道雪珥先生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心思。光是这几句话,就能评说出好几段话出来。首先,俺觉得作者认为日本是‘冒天下之骂名将英雄供奉于靖国神社’这话说得实在是太自做多情了,不知不觉就冒出作者‘有天下无国家’的潜在心理。这天底下,到底有多少个国家在骂日本把自己的‘英雄’供奉在靖国神社啊?连中国自己都没有骂过,只是在人家首相去祭拜的时候装模作样的出来‘反对,反对’。中国外交部玩口头禅玩得都让人笑了。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白的是,东条英机和其他13名甲级战犯被移灵到靖国神社,是1978年的事情。为什么是1978年,而不是1968年,更不是1958年呢?既然认定东条英机也是英雄,那就应该更早就把他和其他甲级战犯的灵位移进靖国神社才对啊。  

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毛主席是1976年逝世的。在毛主席还活着的时候,日本人不敢这样做!  

什么日本的‘英雄’?毛主席在的时候,日本人就没敢把东条英机和其他13名甲级战犯当英雄!所谓‘英雄’,不过是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一种政治试探而已。就像这本书里说的其他事件一样,先试探试探,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慢慢的就出现了小犬蠢一郎这种公然以首相身份去靖国神社祭拜的肆无忌惮。  

现在的钓鱼岛事件,不就是日本在试探中国人最后的忍耐度,试探中国军队的真正实力的一个步骤吗?  

至于说到‘偌大的中国,能为抗日英雄献花默哀之所在,尚余几何?神州万里,如果我们想找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我们自己的靖国神社又在哪里呢?’这样的质问,只能显示出雪珥先生的心‘小’和心‘偏’。  

我们中国人不需要日本靖国神社这种只是把别人和自己都推下地狱深渊的所谓‘英雄’神社。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人心怀天下的情怀又是多么的了不起。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中国人对英雄之死最豪迈,最潇洒的纪念。而如果真的要说到我们中国给英雄下跪的地方,怎么没有呢?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就是吗?那高耸入云的挺拔,岂是靖国神社阴暗的灯火下供奉的一把武士刀可比!当然,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中国,是一个站起来的中国,所以要纪念英雄的时候,不需要低跪,应该昂起头,举起拳头,庄严的向英雄们敬礼才对。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不知道雪珥先生是从来没有注意到呢,还是有意回避了这篇碑文。如果是有意回避了,那么就回到我先前的混沌上来,雪珥先生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思呢?  

明明已经有对英雄的纪念,却被他说成无。而且除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一个地方也足以代表所有的纪念,那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而如果要选一个足以代表全中国人抗战的英雄,我认为杨靖宇将军足以担当这样的荣耀!赵尚志将军,张自忠将军也足以担当这样的荣耀。  

但雪珥先生却又在后记中说:我也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我曾经斗胆地提醒他们,他们那代人所被灌输的‘近代史’是有着大问题的,因为缺少了最基本的要素:‘真实’。  

这话说得太不像样了。难道因为你找到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另一面,前一代所说的历史就是不真实的?顶多只能说是不全面,而不能称之为不真实。不全面是有很多客观因素干扰,但不真实则就完全是心知如此而故意欺骗了。不真实和不全面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定义。不知道雪珥先生是不是在国外待得太久了,以至忘记了这两个词的定义。雪珥先生应该也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人,但是他不但否定了新中国对历史所做出的解读,也完全无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杨靖宇将军的牺牲,是不是因为立碑的是共产党,而杨靖宇将军也是共产党,所以雪珥先生便选择性的心‘偏’了?  

但是说雪珥先生心偏,好像又不对。他在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人涉及日本的历史记忆,的确充满了太多的悲情,但遗憾的是,日本人被打回老家都已一个甲子,我们却还沉溺于悲情之中,停留在哭诉的‘伤痕文学’阶段,难以自拔,难以深入。一个遭受了过度苦难的民族,如果把精力只放在控诉上,而不是放在自省和自强上,如果把纪念只是寄托在罹难者身上,而不是寄托在抗争者身上,它在心理还是一个弱者。  

看到这一段,咱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和雪珥先生同时生活在这个国家过,但按年龄看,应该是同时代的人。咱小的时候正是日本电影电视剧大量来华的时候,日本的影星也多以友好使者到访,所以才会知道山口百惠啊,三浦友和等等日本明星,但是那个时候,咱半点也没感觉中国人沉溺在悲情当中啊,反而有一种真正的‘一笑泯恩仇’的态势,只是到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之后,突然就有所谓的哈日与仇日两个泾渭分明的人群,令咱着实有些莫名其妙。俺觉得至少在新世纪来临之前,中国的悲情其实并不太多,而中国的自强与自省,我相信如果雪珥先生真的有客观看待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应该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至于纪念只是寄托在罹难者身上,而不是寄托在抗争者身上这样的事情,似乎也是近十年来,开始为屡战屡败的国民党招魂之后才大量兴起的吧。在俺们小的时候,谁不知道杨靖宇将军啊。记得九十年代中期,还有一部专门为赵尚志将军拍的电视剧。那首主题歌好像还是李娜唱的《嫂子颂》。咱当时还一直不明白,明明是说赵将军的事,干吗要唱嫂子呢?一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难道是当时太小,以致把这两样事记混了?明明共产党就是当仁不让的抗争者,明明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当仁不让的抗争者,明明有杨靖宇将军高大的身影在,可是雪珥先生却一再悲情的哀叹。  

雪珥先生自己在写作当中,莫名其妙的把自己陷进悲情里,以致看前言后记的咱,居然看不清雪珥先生的真实心境。  

雪珥先生在前言中又说:胜利绝不来自于正义,而来自于实力。雪珥先生的这个看法,是典型的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看不到雄才伟略之心所下的结论。或者说是雪珥先生写作看法和理念互相矛盾。  

真正的实力,一定是以正义为基础的。  

其实看这本书也能知道,日本前期在中国的胜利,是他们相信正义的结果,这是不能否定的,是兴亚主义的影响。但日本最终的失败,就是他们错以为还是正义,其实正义已经易手到中国共产党这边的结果!没有正义,不会产生慷慨就义之士,不会产生舍生忘死之雄。而真正拥有正义的人,必然拥有实力,最终会赢得胜利!所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才会令日本军队重视,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毛主席能战胜蒋委员长。  

为什么用了那么多字来评说作者的前言与后记呢?因为个人认为当一个人提起笔为历史作记录时,其实最忌在历史中穿插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因为作者的心声能比实际内容更明显的诱导受众者的心情和看法。历史事件不等同于小说,小说可以以‘我’的视角来看待,但历史事件,写作者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甚至保持物外忘我的态度。但是雪珥先生正好相反,他一方面慨叹日本人所做出的种种艰苦卓绝之事,另一方面却无视中国自己的抗争者;他一方面说中国人悲情,可是另一方面他却自己陷入悲情,看着日本人的‘英雄’而自我矮化。  

作者的自相矛盾,可惜了一本好书。  

回到书的内容,有些东西确实挺有意思的。  

当宗方小太郎写出‘中国十八行省中,富于战斗力,挈实勇敢,真可用者,以湖南为第一’这样的话,当他又写出‘今后主宰爱新觉罗的命运的,必为湖南人’这样的话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当西历 1893年12月26日 ,一个婴儿在湖南,在舜帝作韶乐的地方降生,对中国,对日本,对这个世界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在这个婴儿慢慢成长的岁月里,日本间谍有没有注意过这个婴儿?  

没有注意过?  

看《绝版甲午》,如果去掉日本两个字,直觉就是在看我们中国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绝无花假。但这也没什么,英雄那个国家都有,当然都是可歌可泣的。再仔细看这本书,就真的觉得我们中国和日本是互补型的国家。如果日本能未卜先知那个在西历 1893年12月26日 降生在湖南韶山冲的婴儿的力量,想必会泪流如雨:我大日本帝国空有一国的忠良和死士,却无一真正可横空出世的领袖,徒叹奈何。  

这世上就是这样的阴晴圆缺,从不让人两全。  

这就是日本人最悲情的地方了,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到最后非但没能坚持所谓的‘正义’,反而身负累累罪孽而不自知。  

看日本人百年前口口声声高叫‘解放中国’,与如今美国口口声声高叫‘民主中国’,如出一辙,但最后,都把中国拖进了泥潭和深渊。  

看大清王朝在高升号事件中,息事宁人赔钱了事的行径,到现在福建渔船的船长詹其雄生死不知,连个是否平安的视频都看不到的现实,真有一种恍然穿越的感觉。  

今天是九*一八,可能很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这个日子,但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可能反而会记得非常清楚,因为这个日子,意味着雪珥先生眼中的‘日本英雄’终于激动万分的跨出了征服中国,侵略中国,毁灭中国的第一步,自丰臣秀吉始,日本人四百年的梦,终于从九*一八这一天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中国人呢,该怎么办?  

中国人,现在又在做什么?  

武汉在纪念辛亥革命,北京是不是要纪念元朝建都?沈阳是不是要纪念清兵入关?台湾呢,在纪念什么?纪念日据XX周年?  

不想再说了,再说连咱也悲情了。只想问一句:  

中国外交部,能不能告诉我,詹其雄在日本现在的处境,至少这一点,你们应该能做到吧?网上都在叫‘英雄的舰长’,那么,什么时候能看到英雄的中国把英雄的舰长救回来?  

   

附: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照侵略中国的预定计划,将沈阳附近柳条湖一带南满铁路路轨炸毁,然后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由悍然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奉天(沈阳)城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放弃了有组织的抵抗,日军只用4个月零18天,就占领了东北全境,并在此扶植了溥仪为皇帝的伪满洲国政府。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武力侵华的序幕,也使日本成为亚洲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当记者前往沈阳采访研究“九·一八”的相关人士时,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井晓光馆长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醒记者,“'九·一八事变'准确的称谓应该是'九·一八侵略战争',而中国抗战的起始时间也应该从这一天算起,同时在这里中国人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