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重新解读《论持久战》

火烧 2010-09-10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文重新解读《论持久战》的战略价值,分析其在抗日战争中的指导作用,探讨持久战阶段特点、游击战术应用及战争动员理论,突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远影响。

重新解读《论持久战》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生日作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战略战术、人格魅力、博大精深的学识、飘逸奔放的书法以及各个不同时期充满豪迈气息的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值此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102周年之际, 重读67年前,――1938年5月毛泽东做的报告《论持久战》,我们还是被当时毛泽东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料事如神的远见卓识欣喜、惊叹、振奋不已!怪不得,据说狂妄自大、穷兵黩武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他执政和面临战争时,始终将《毛泽东选集》放在案头时时研读,而对毛泽东最感兴趣的是他的游击战术和《论持久战》了。 鲁迅 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说过“中国人的脊梁”的问题。我想,在当时红军、八路军到陕北延安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毛泽东却以他大无畏的精神和气魄,以“中国人的脊梁”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带领中国人民以小米加步枪顽强抗击来势凶猛、无比强大的日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奇迹。《论持久战》这篇在抗战之初的报告如同《孙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样成为人类战争史上不朽的名篇佳著。抗日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是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论持久战》这篇报告的篇章结构:
《论持久战》目录(一九三八年五月)
问题的提起
问题的根据
驳亡国论
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为什么是持久战?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犬牙交错的战争
为永久和平而战
能动性在战争中
战争和政治
抗日的政治动员
战争的目的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兵民是胜利之本
结论

毛泽东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的思想内核是建立在他唯物辩证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基础上的。毛泽东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坚持群众的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理论。在《论持久战》中,他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 ,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对于革命战争,他不仅充分地加以肯定,还赞扬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就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就清洗自己的污浊。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率先开赴前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民心。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从台儿庄战役开始,也英勇杀敌,顽强抗战。但是,伴随着徐州失守、武汉告急,到1938年5月,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趋势和前途已经议论纷纷。哀叹“亡国论”者有之,主张“速胜论”者亦有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这一著名的讲演。他通过对中日双方基本特点的全面分析,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既不会亡国,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相比之下,《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在总结以往战争特别是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写成的。克劳塞维茨注意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战争问题,因而阐发了诸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

而《论持久战》则是对将来时战争的预测。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首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驳斥和分析。毛泽东从第一个问题即“问题的提出”,到第五个问题“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共29段话。在这部分,毛泽东抓住中国会亡国还是会速胜这一涉及民族危亡的大问题,以中日矛盾基本情况的分析为根据,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高瞻远瞩地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毛泽东详尽准确地分析了当时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小而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大而弱,"中国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量比较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个"基本特点"就是从根本上批驳当时"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武器,是奠定"持久战"的理论基石,更是《论持久战》正确指导抗战胜利的基础。《孙子兵法》在《谋攻篇》的结束语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在中国历史中最具常识性的战争理论,何时何地都忽视不得!据此,从中日双方特点入手的《论持久战》诞生了,并且八路军在山西战场上屡传捷报,而日本由对中国"一盘散沙"的认识而产生的"速决"计划,在侵入华北的前十个月就流产了,战略、战役上错误频出,总结之"计其大者有五",毛泽东却借此"钻空子",顺手作了"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其次,毛泽东又设问第六个问题“为什么是持久战”,到第九个问题“为永久和平而战”,也是29段话。在这一部分论述中,毛泽东通过对中日矛盾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弱点及其复杂变动趋势的分析综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必定会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样三个发展阶段,指出这是中日战争的自然逻辑和必然趋势。

《论持久战》第一次把游击战放在战略地位上详加论述,并明确指出在关键的、残酷的相持阶段中以游击战为主。在国民党军队以正面作战为主的基础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以游击战为主,是以两党形成"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奇观,致使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事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全局。以敌后奇袭为主的游击战,使日军"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这一方面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的锐气,另一方面也大大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力,"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在游击战争中,日军"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日军的"速决"就这样被八路军死死地钳制住了,故可用孙子的话这样评价游击战争:"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第三,从毛泽东写的第十个问题“能动性在战争中”,到第二十个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在这一部分论述中,毛泽东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以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他依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强调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为此,他提出战争指挥员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具体战术和政治动员的要求、方法。

毛泽东在深刻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符合人民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他承认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敌之劣点与我之优点,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以求得生存、发展和胜利的战略战术。它们包括: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战略上以弱击强,战术上以强击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而所有这些战略战术的基础,毛泽东认为都在于“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把民众的力量比作是“铜墙铁壁”,最充分地肯定了民众力量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一个指导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正确战略,就在于这部著作具有这样一个严整的科学方法论。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这个重大的理论和战略问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在二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这就是说,日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是一个强国,但它发动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在人力、物力上又是一个小国,在国际社会失道寡助;中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是一个弱国,但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在人力、物力上又是一个大国,在国际社会得道多助。这些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是这场战争客观存在的全部要素。它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毛泽东还从中日双方这些矛盾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合理地设想”这场战争必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即战略的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来的战争实际进程,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些基本判断。至今人们讲到毛泽东思想包括它的辩证法思想的贡献和威力时,仍然津津乐道这部著作,对毛泽东的科学预测赞叹不已。

  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他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战争三个阶段的特点出发,指出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尽管国民党军事当局把阵地战放在主要地位,但是正确的战争形式应该是以运动战为主。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到第二阶段,由于敌人兵力不足,要保守占领地,后方空虚,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甚至可以在敌人的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进入第三阶段,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发挥其战略配合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作战形式,但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只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特殊的战略问题。“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这个问题,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作过系统的论述。后来的实践证明,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不仅能够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且主要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仅能够进行战略防御,而且能够实施战略进攻,并能够根据战争的需要及时地向运动战转变,确实发挥了战略上的作用。

毛泽东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必须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全面抗战的主张。比如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针对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强调指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高度,深刻地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必须对军队和人民进行政治动员,并且革新军制,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他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战争。

显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述的不是一般的军事问题,而是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融军事和政治于一体的,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战略。通观《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方法论就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在做重大的决策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从实际出发,要善于找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要找出周围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环节: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二要对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利益要求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方针政策;三要把正确的认识和方针政策付诸人民群众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一部宏文,燃起民族信心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就非烧死不可。——老新四军丁柯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

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室主任刘庭华大校告诉记者,他曾通读过中国军事博物馆保存的此文原稿,“从头到尾,没多少修改的痕迹,真是一气呵成!”

文思泉涌,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

今年84岁的老新四军丁柯告诉:“当时对形势我们都忧心忡忡,脑子乱得很。记得当年6月,我在南京路的三友毛巾厂,一个由地下党员组织的读书会上,商务印书馆的职工姜士雄介绍了《论持久战》的内容。大家一听,都很激动,最后我们一定会胜利,万恶的日寇一定会被打败,要去解放区,去延安!”

丁柯的战友丁公量也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学院,院长就老爱说亡国。“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课都要讲中日力量太悬殊,抗战必败。我听不惯,一堂课50分钟,我俩辩论常常就是20分钟。”

“那年我去了新四军,看到了《论持久战》的原著,书有限,互相传阅。轮到我看时,晚上在油灯下整夜地看,越看心里越有劲。”丁公量说:当时据说国民党那边也都抢着看呢。

原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三连连长贺继光告诉:“当时我那本《论持久战》一看完就被借走,传来传去,回来时都皱巴巴了。吃苦牺牲都不怕,就怕没方向,这一看就明白了。”

今年80岁的老新四军蓝瑛回忆:“1938年《论持久战》公开发表后,影响特别大,学校里相互传阅,上海的《译报》也全文刊载。”在爱泼斯坦等参与下,《论持久战》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

国民党的高层被震动。“程思远在《我的回忆》中披露说:当时‘小诸葛’白崇禧一气读完《论持久战》后,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又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蒋介石指示国民党高级军官学习,还特意办了学习班。傅作义读后感到抗战中的重大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答案。而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细读之后,也“对其‘速胜论’、‘唯武器论’等顽症有很好的疗效”。

这样的震动,还影响了全中国的战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周恩来)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这样的震动,还燃起了全民族的信心。

历史学家顾颉刚,“奉读之下,恍然于抗日所应走的方向。”

就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不禁在读完后拍案叫绝:“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这是划时代的著作!”

一本兵书,连对手也折服

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老新四军丁公量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

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

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中将强调的是:“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

刘庭华大校分析:“这正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最佳形式,这在二战乃至整个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伟大创举,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观!”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也感慨道:“《论持久战》最为奇妙的,是提出战略相持阶段的游击战。在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论持久战》的高明,连对手也为之折服。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佐山崎重三郎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公开宣称:“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也赢得全球军界的认同。“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菲利普·载维达曾写到:图书馆里的书架,都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压弯了。”

和《孙子兵法》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了必读。
……

即便纯以一本军事著作而论,《论持久战》,也已是一个千古兵家难以企及的高峰。

一种思想,中国马列高峰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老新四军蓝瑛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这是一个已被历史证明的奇迹。《论持久战》,在战争刚开始就精确而完美地描述了战争全部的进程,简直料事如神。

“‘神’在哪?就在于从根本上认识和掌握了中日战争的客观规律。”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余源培指出:“《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解疑释惑,成功解决中国重大社会问题的典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论的最杰出典范。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一是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预测,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今年88岁的老地下工作者朱立人回忆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完心里就明亮了。文章综合分析逻辑紧密,论点论据清晰明了,不由得你不被说服。”

不仅仅是《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整个抗战时期的一系列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第一次,在1939年的《纪念白求恩》、1944年的《为人民服务》、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将“为人民服务”概括为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

第一次,在1937年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8年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中,全面系统地提出和阐发了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思想;“马克思留下了《资本论》、列宁留下了《帝国主义论》,都是他们在思想成熟期留下的著作,而毛泽东留下的就是抗战时期写就的‘两论’——《论持久战》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胡振平研究员说:“这两篇文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问题分析得深刻成熟,既具实用性又有理论性,其正确性完全为中国实践所证明。”

一股伟力,扭转时代乾坤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潘振强少将即兴背诵的《论持久战》名句

当然不能说,是一本《论持久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但它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少中华儿女,就是因为读了它,纵身投入抗日大业。家住漕溪北路的86岁老人吴中,当年一位弱女子,“《论持久战》坚定了我抗战的信心!”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

多少抗日战士,就是因为读了它,屡屡建下杀敌奇功。曾有这样的回忆:东北抗联战士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一次找到一份《论持久战》,便按其战略思想,分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山地不断骚扰打击敌人,既保存了自己,又牵制了大量敌人不能进关……

而在那个烽火岁月,中华大地,又有多少这样的传奇。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 君如所指出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敌作战12.5万次,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而且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