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风华正茂

高校三农社团的现状与未来分析

火烧 2008-07-07 00:00:00 风华正茂 1028
文章分析高校三农社团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理论建设与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为三农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三农社团的现状与未来分析

2006年11月11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高校三农社团首届交流与研讨会”,并为大会致开幕词。在会上,我就三农社团现状与未来的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一些朋友的注意,会后,我收到了部分朋友的邮件,他们希望我能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来,因那个开幕词引起的波浪至今未平。当然,这是件好事,三农社团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些列活动之后,终于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必将推动高校三农社团向一个更高层次发展。作为普通农民,我感到十分高兴……

一, 问题的由来

通览各地高校三农社团发展历史,便可发现它们大多成立于2002年以后,因此是比较年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在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官方首次承认了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三农问题则贯穿整个二十世纪,这么严重的问题,我们却没有认真思考过,甚至“三农问题”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被官方认可也经过了十多年时间。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没有人关注农村、农民及其内在联系,在这种背景下,何来三农社团?尽管中国也有几所农业大学,但因为社会及政策原因,农业院校也处于“人微言轻”状态,其专业设置大都集中在农业科技类,学生社团也与专业挂钩,并局限于专业内,涉及的范围十分狭窄。

“十六”大承认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真相大白,惊动国人,本对改革开放给了极高评价的人们,才觉得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社会主义国度里,当城市空前繁荣的时候,占总人口70%的农民却越来越贫困,农村衰败,农业基础日趋不稳固,对这个问题,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此,借着“十六”大的春风,各地高校的三农社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

高校三农社团迅速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宣传,包括两种,一是政府通过宣传强调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号召社会各界投入到这项工程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高校也把大学生支农列为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加以指导,为三农社团的建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专家学者及支农人士,他们经常深入农村,把农村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争取到了大学生的同情和理解。

高校三农社团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大学生支农调研自我完善的结果,起初的大学生支农以“三下乡”为主,时间大多集中在寒暑假,队伍往往是临时组建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一些人就建立了三农社团,逐步取代了临时“下乡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三农社团起步晚,发展快(仅就数量而言),开展的各种活动也为农民带去了一定的帮助。可能有人会说,这就对了,还有什么问题可言,我却不以为然。起步晚,发展快,甚至说有些疯狂,决定了高校三农社团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充裕的理论支持,先天发育不良,社团的建立往往基于感情,而缺乏理性思考,大家都同情农民,希望为农民做点事情,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就可能建立社团。乍一想,也是情理之中,但问题的关键,这种仅仅依靠感情支撑的支农在施放完能量后就冷却了,三农社团停在起跑线上不动,不向前发展,支农活动不上台阶,各种问题随之而出,以至于大家都尴尬。

二, 现状分析

三农社团的贡献有目共睹,我无意再次歌功颂德,这里仅仅谈谈其中存在的问题。

短短几年间,,三农社团由“星星之火”发展到今日的“燎原之势”,成本之高,路途之险,不言自明。由当初的广受欢迎,到现在的不断被批评;由当初的迅速发展,到现在的静止不前,不平衡的何止三农社团自己呢?

目前,三农社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 后天营养不足。前面谈到,高校三农社团先天发育不良,我觉得后天发育不足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社团都依靠自身创收或者借债求生存,孤军奋战,缺乏必要的支持,部分社团甚至连个像样的指导老师也没有;更严重的是各个社团普遍忽视理论建设,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第二,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高校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功利化色彩过于浓厚,价值取向偏离正轨,直接导致其对社团工作的评价标准出问题,三农社团难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今,社团搞活动时候,跑在最前面的往往是扛摄像机的,活动结束后先出来的是高唱赞歌的媒体报道,而非活动总结和反思。为了媒体报道,相关人员日夜奔波,争取高级别的媒体。

生存环境不容乐观的另一个表现是舆论的不合理批评与评价。尽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参与支农的人员不断增加,动机也各不相同。围绕三农问题和支农,有许多不同的观点,那些认真支农的大学生并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对支农的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少大学生、社团因为顶不住压力而后退,变质,这种不友好的社会氛围并没有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而有所缓解,却因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加剧而日趋严重。

第三, 高校三农社团普遍忽视自身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机构不健全,冗员严重,各社团普遍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管理机构繁杂重复,职能机构极端缺少,副职负责人过多,机构体系庞大,部门间联系不紧密;二是干部素质偏低,支农能力不够;三是理论水平低,理性支农意识不强,这几乎成为三农社团的通病,直接导致支农活动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必然削弱支农本身的意义。

截至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三农社团开始加强自身建设,他们大都沉湎于所谓的“活动”而忘记自身的存在,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 未来走向

尽管三农社团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着实让人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农社团的前途渺茫,在我看来,未来几年,高校三农社团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数量增加转变到提高质量,道路曲折但处境会逐渐改善。

总体看来,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有了三农社团,因此,前几年的“燎原之势”不会再大规模出现,各社团将把加强社团建设,提高支农能力提上议事日程,在质量上下功夫,以摆脱目前的困境。

首先,跨校交流将会不断扩大,深化。2006年,很多地方的高校社团都在本省内举行了交流研讨会,如“武汉高校三农社团首届交流与研讨会”,此外,湖南,北京等地也举行了类似的活动,更可喜的是,上述地方的社团达成一致,定期(一般为一年一次)举行此类活动。彼此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社团的理性支农意识,交流支农经验,整合支农力量。

其次,理论建设在部分社团已经启动。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小康协会、武汉大学三农发展与研究学会设立了学术部,南昌大学三农协会设立了三农研讨中心,致力于理论建设,这些部门通过与三农问题专家沟通,举办讲座,论坛,培训等形式,提高社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尽管理论建设在很多社团还没有启动,但此类呼声已经越来越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理论建设将会受到普遍重视。

再次,与NGO组织合作。近两年来,三农社团积极争取与NGO组织合作,二者优势互补,大大降低了支农成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就一直与三农社团合作,已经连续主办了五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并多次为优秀社团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本土NGO组织产生,境外NGO组织也将进入中国。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三农社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们之间的合作,可能会从一定的角度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三农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部法律的出台,为农民组织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农民合作社的出现,意味着高校三农社团有多了一个合作伙伴,支农成本会相对降低。

NGO组织、农民合作社和三农社团将成为未来支农的三股最重要的力量,而且他们之间的合作将非常必然。

综上所述,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所有高校三农社团面临的事实,如何在支农路上走的更好,既需要社会各界予以理解和支持,又需要三农社团抓住机遇,不断努力,唯有如此,支农才能更有意义。

 (转自:新乡村建设论坛www.3nong.org)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