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斗争精神 ——读红色名著《红旗谱》有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共产主义”也不例外。那种认为不动刀、不动枪,不流血、不牺牲,通过拉拉选票、参加竞选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修正主义者是幼稚、荒谬、可笑的,他们把剥削阶级当成傻子,其实呢,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蠢蛋!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是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谁不重视,谁就会吃亏!毛主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权利是怎么来的?不是动动笔、写写文章、和平集会、和平抗议、发表演说,甚至也不是罢工、罢课、罢市这些行为就可以得到的,这些行为的作用很微小,我认为俾斯麦的话是没错的,权利的获得靠的是“铁与血”,靠的是血腥的斗争!翻翻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每次历史进步的背后都有付出血的代价的斗争!读了红色革命小说《红旗谱》,我更加深了这个认识。
小说一开头就是斗争,就有生命的代价。主人公之一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为了保住村民的四十八亩公地和河神庙的铜钟,仗义出头,与恶霸地主冯老兰对峙。狡诈狠毒的冯老兰耍弄阴谋诡计,最后还是砸了河神庙的铜钟。朱老巩气的急火攻心,吐血而死。他的女儿被侮辱,羞愤地跳河自杀;未成年的儿子朱老忠为躲避仇人的迫害远走他乡。朱老巩对黑暗社会的个人反抗,即使流了血、付出了生命仍以失败告终。
后来,为了免除地主冯老兰和冯老洪无故摊派在村民身上的五千块洋钿钱,朱老明、严志和等村民联合起来和冯姓地主打官司,结果又输的惨败。本就贫穷的村民输掉了维持生计的财产,朱老明还因气生病,失明了。这是村民们在旧社会的体制范围内的联合抗争,结果仍是一败涂地。
再后面的一次斗争是“反割头税”。严志和的儿子,共产党员严江涛在党的负责人贾湘农的指导下,首先搞串联、组织群众,然后在一次节日集市上游行示威,冲击税务机关和县政府。县长派警察去驱散群众,由于没有上峰的命令,警察不敢使用武力镇压,再加上农民事先已经组织了保护组织者和群众的农民纠察队,因此这次示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县政府迫于群众压力,只得免除了农民的“割头税”。这次斗争由于组织出色,并且统治阶级的狠毒嘴脸还未完全暴露,取得了成功,给了农民们很大的鼓舞。
最后的斗争事件是保定第二师范反对统治当局解散学校的学潮。保定二师在党委的指示下,为了宣传抗日,驱逐了几任反动校长,并举行抗日罢课,抗日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反动当局阴谋解散二师,为防止学生闹事,提前放了暑假,把学生打发回家。严江涛等学生为了“护校”,串联同学们提前返校。反动当局命令军队包围学校,三天后,进行武力镇压。导致二师学生十几人死亡,三十多人被捕。这次学潮又付出了血的代价,并以失败告终!
如上所言,小说《红旗谱》中所描写的斗争基本都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很多,单打独斗、不发动群众、对黑暗势力抱有幻想、斗争意志不坚决、革命思想不成熟、斗争策略失误……即使是有领导、有组织、意志坚决的斗争,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也会失败,比如小说最后的“保定二师学潮”。所以我认为,要想获得胜利,首先得放弃幻想、敢于斗争,这是基础;同时,在敢于斗争的前提下,还要把握形势,善于斗争;是斗争就会有牺牲,斗争过程也决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会有胜利,也会有失败;失败的时候要有坚强的忍耐力、意志力,挺过黑暗和低潮,胜利之后也要戒骄戒躁,重新找到起点……
胜利,从来都是来之不易,要凭靠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我想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安全、发展、崛起,同样不是光凭和平手段就能轻易得来的,同样需要牺牲、需要斗争精神;不敢“撕破脸”,害怕牺牲,逃避斗争,心存侥幸,机会主义注定会使美梦成为泡影。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美梦也好,理想也罢,要想成为现实,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