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马寅初的两声“呜”子虚乌有

火烧 2009-09-1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揭露马寅初两声‘呜’的传闻不实,引用其子马本初回忆,还原历史真相,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同时涉及马寅初平反过程与家族细节。

    友人在博上留评,提到马寅初,不由想起他遭戏说的一段“史实”。  

戏说马寅初的是那位受人瞩目的文化散文大家。1997年初,他在台湾演讲,向台胞们讲起了马寅初的历史逸事。他说:“五十年代他的著名的人口学理论受到严厉批判,并因此被撤销了大学校长的职务。他儿子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时,他正在洗澡,他听了只‘呜’了一声,没有说第二句话。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冤案彻底平反,并获得了比过去更大的荣誉,当时他已百岁高龄,他的儿子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时,他又在洗澡,听了之后仍然是‘呜’了一声,不再说什么。我觉得他这横跨数十年的两声‘呜’极有魅力,‘呜’出了高贵,‘呜’出了操守,‘呜’出了大宁静,简直可以傲视历史。”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傲视历史,但你不能戏说历史。我佩服你的文才及口才,但不欣赏你的道听途说与戏说,尽管那很生动,“极有魅力”。  

据 马寅初 先生的次子马本初说:“父亲是辞职不是被撤职, 1960年1月3日 他亲自到教育部提交了辞职书, 3月18日 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后,从北大燕南园回到家中。他85岁时一只腿麻木,91岁患肠癌,做了两次大手术后卧床,自己怎么洗澡? 1979年9月15日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周林率众到我家宣布为父亲平反。我父亲接受献花后,坐在轮椅上与众人合影,由我代表父亲宣读了答词。那位名人所述内容,误导台胞。”  

 马寅初 先生的次子马本初生于1926年,与父亲共同生活了55年,对马寅初的了解之深应该不言而喻。1998年有人采访了马本初,知道了这段历史的事实真相及许多细节。比如,马寅初特别崇敬毛泽东,他给1952年出生的孙女起名思润,“润”即指毛润之。思润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思泽,一个叫思东。  

马本初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比有些文人实事求是。他多次对人说过:“某些赞美我父亲的人是好意,但凭想当然写作,不真实。如有人说我父亲喝咖啡,还有人说我父亲在重庆和黄炎培下酒馆,这都不可能,因为我父亲一辈子只喝冷白开水,其他饮料一滴不沾。有人说蒋介石抓我父亲时,我们一家人哭哭啼啼,根本没这回事。我只见父亲流过一次泪,就是周总理逝世时。”  

文革中有很多人受到冲击。有人也写马寅初在文革中遭到种种迫害。马本初说:“没那回事。”真实的情况是,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到批判后,受到周总理的多方面保护。当时,在北京东、西总布胡同居住过李宗仁、张治中、史良、蒋光鼐、沈钧儒、王首道、班禅……真是名流云集。然而文革开始后人人自危。马寅初家人听说张治中家已来过红卫兵,马寅初说:“与其让红卫兵来抄家,不如我们自己先动手!”于是他家一切可能被认为是“四旧”的东西统统被付之一炬了,其中包括刘罗锅的书法真迹,马寅初百余万字农业经济学手稿, 连马本初 夫人的高跟鞋也全都烧掉了。  

不料,数天后派出所来人说:“周总理有指示,你家是保护对象,不准任何人闯入,我们负责保护。”因此文革中马寅初本人并没有受到冲击。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至于所谓“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云云,也是存心或不存心的误导。当时批马寅初并不等同于批计划生育,更不等同于鼓励生育,而是一面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一面主张节制生育。新中国确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原因呢?人口基数摆在那里;人均寿命增长最快的事实也摆在那里。早在批马寅初之前的1954年,中央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1956年,毛泽东主持制订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人口问题时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说得再早些、再早些,毛泽东在1920年开始探索中国革命和中华振兴之路时,就针对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指出人口如不控制,“其结局必至于人满为患”(见《毛泽东书信选集》)。这警告“简直可以傲视历史”吧?但这可不是戏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